摘要:物流金融是面向物流業的一種創新運營方式,通過物流企業和銀行的合作,有效地組織和調劑物流領域中資金和信息的運動,達到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有效統一。文章通過對物流金融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總結,指出相關研究中所存在的問題,并就進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關鍵詞:物流;物流金融;融通倉;融資模式
中圖分類號:F27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8)11-0006-03
Abstract: Logistics finance is an incentive operation fashion for the logistics industry.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of logistics company and bank, it effectively organizes and corresponds the movement of capital and information to logistics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unites of logistics,capital and information flow.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on the logistics finance.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within the field of financial logistics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future of the research.
Key words: logistics; logistics finance; logistics warehousing;financing model
隨著物流業的發展,物流服務逐漸向價值鏈的其他環節延伸,產生了一系列的衍生服務產品。如金融、結算、電子商務、銷售等。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完美結合是未來物流業發展的趨勢。它有效地提高了物流和資金流的流動效率。
1研究意義
物流金融是一個新的概念,是指在現代物流供應鏈活動中,運用金融工具有效地組織和調劑物流領域中貨幣在供應鏈業務中的活動,使物流產生價值增值的融資活動[1]。參與物流金融的三方主要是物流企業、中小融資企業及銀行等金融機構。三方在物流金融的活動中各自獲益。對于廠商而言,可以通過暫時抵押貨權,從銀行取得貸款,用于開展業務,提高企業的融資能力和資金利用率。對于銀行而言,由于有實實在在的貨物作抵押,又有信譽好的倉儲企業作為擔?;蜇浳锕芾?,其貸款的風險得到降低。而且可以擴大和穩固客戶群,樹立自己的競爭優勢,開辟新的利潤來源,也有利于吸收由此業務引發的派生存款。對于物流企業,物流金融業務的開展實際上為其開辟了新的增值服務業務,不但可以促進其傳統倉儲業務的開展,實現客戶的個性化、差別化服務,而且物流企業作為銀行和客戶都相互信任的第三方,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客戶的商品產銷供應鏈中去,同時也加強了與銀行的同盟關系,給自己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這樣,就實現了物流企業、中小融資企業及銀行三方的共贏。所以說,對物流金融進行研究不但可以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也為物流企業的多層次發展提供了平臺,同時也使得銀行等金融機構更加積極、更加放心地擴大自己的融資規模及客戶群,增加利潤來源。
2國內外物流金融研究現狀
2.1國外物流金融研究與發展現狀
在國外的文獻中,一般將金融供應鏈管理稱為“Financi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FSCM)”,以區別于側重實物流的“Physic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PSCM)”。他們的物流金融業務開展較早,其相關研究也較為豐富,其中,Friedman(1942)[2],Albert(1948)[3],Eisenstadt(1966)[4],Raymand(1948)[5]和Dunham(1949)[6]等總結了物流金融中的存貨質押融資和應收賬款融資業務在國外發展過程中的法律氛圍、業務模式、倉儲方式、監控方式和流程。Barnett和Biederman對物流金融的現狀及發展趨勢進行了相關研究[7-8]。Rutberg還以UPS為例介紹了物流金融創新模式的主要特征[9]。Buzacott和Zhang則定量研究了業務中的一些重要指標(例如利率和貸款額度)的確定以及對業務風險的影響[10]。Guerrisi(2001)通過考察供應鏈中物流配送技術和資金轉移技術的發展,認為目前的資金流管理己經不能與快速發展的物流技術相匹配,尤其是在電子商務領域,資金的轉移己經成為發展的障礙,因而提出了基于互聯網的電子貨幣轉移方式將廣泛應用于全球貿易鏈中。Douglas(2004)在分析供應鏈過程的基礎上提出了供應鏈管理的八個要素,提出資金流的管理以及與其他如采購、研發、配送等過程的協調能夠明顯改善或促進這8個要素的增值。Fenmore(2004)對物流金融中新興的訂單融資業務進行了分析。Warren(2004)認為供應鏈資金流管理中存在著許多成本節約和價值創造的機會。企業在資金流管理中的無效率性通常需要維持過高的運營資本來應對供應鏈資金流的風險。他認為隨著支付結算工具的進步和技術解決方案的提出,企業可以更好地管理供應鏈資金流,減少運營資本,從而獲得收益。Dan等(2004)從銀行為客戶創造價值的角度出發,以美國銀行為例,提出需要在全面掌握供應鏈過程和特征的前提下,通過集成物流與資金流,借助電子支付手段來實現金融供應鏈管理。Leora Klapper(2005)就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采用存貨融資模式的激勵及功能進行了分析。Gonzalo Guillen(2006)等人研究了集生產與企業融資計劃于一體的短期供應鏈管理,提出了合理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可以影響企業的運作與資金融通,從而增加整體收益。
2.2國內物流金融研究與發展現狀
國內物流金融發展的比較晚,相應的文獻也不是很多。研究多集中在對融資模式,風險防范以及控制的定性闡述上。在融資模式上,國內學者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有:陳淮(1987)提出了關于構建物資銀行的設想[11]。但是,那時的“物資銀行”還帶著非常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主要是探討通過物資銀行來完成物資品種的調劑和串換。任文超(1998)探討了利用“物資銀行”解決企業的三角債問題[12],并在后繼的研究中不斷規范概念,認為物資銀行的實質就是對企業使用資本的支付工具進行設計與安排從而提高資本的使用及結算效率。羅齊和朱道立(2002)提出了應用融通倉模式解決供應鏈中的融資問題[13],作為綜合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務平臺,融通倉不僅能為銀行和企業以及企業間的合作架構新的橋梁,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問題,而且能夠有效融入到中小企業供應鏈體系中,為其提供高效的第三方物流服務。于洋和馮耕中(2003)針對我國物流業界興起的物流銀行業務分析了起源及其重要性[14],總結了基于權利質押和基于流動貨物質押的兩種物資銀行業務模式,并分析了物流銀行業務運作中的風險及其控制辦法。李蓓(2006)從進出口貿易角度,將物流金融相關模式分為進口業務模式與出口業務模式[15],并進一步將進口業務模式劃分為信用證合作模式和現貨質押模式兩種,又將出口業務模式劃分為出口前短期打包貸款和出口后應收賬款質押融資。巫鋼和姚伊娜(2007)首次把期權理論運用到物流金融中[16]。他們將物流金融業務的運作模式分為買方客戶授信和賣方客戶授信。他們認為,由于期貨交易有著嚴密的程序和標準化的條款,把期權引入到物流金融中,可以降低物流金融的業務風險,有利于期貨市場的進一步發展。趙道致、白馬鵬(2008)以加速中小型物流企業的資金周轉和費用結算為研究目標[17],提出了一種基于應收票據管理的物流金融創新模式(NRF-LC的服務模式),設計了該融資模式的結構和關鍵流程,分析了相應的利益相關者的角色作用,研究了投資于融資過程的策略分析,建立了資金需求方與供應方的投融資博弈模型,得到了NRF-LC物流金融模式的可行域。
其他方面的研究還有:宰予東(2004)以融資租賃和物資銀行的服務和創新為例[18],從三個方面說明了物流企業中金融管理的重要性,包括金融業務的創新推動物流業朝著多樣化、綜合化、個性化發展,金融工具創新推動物流業的現代化進程,金融制度及管理模式的創新推動物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鄒小芃和唐元琦(2004)從物流產業角度提出了物流金融的職能主要體現在物流設施的投融資、物流保險、票據融資、實物融資、技術融資以及建立物流發展基金和風險基金等多種方式實現[19]。同時指出,在物流金融中,保險公司應該根據物流業務整合出不同的險種,為物流企業量身定做恰當的風險產品組合。袁紅和王偉(2005)認為,物流金融正成為物流企業進行高端競爭,并帶動銀行共同參與的新型金融業務[20]。物流金融作用表現在資金支持、結算支持、個性化服務支持等方面,大量金融工具的應用能實現無時無處不在的物流結算,物流金融市場能轉移或分散物流業的經營風險。儲雪儉(2006)從經濟學方面對物流金融進行了解釋,他指出物流金融中存在著委托-代理關系,交易費用等經濟學問題[21]。指出信用是物流金融業務運作的基礎,并就物流金融服務的整合提出了建議。楊宇(2007)借用共生理論中共生介質的概念,說明物流金融在制造企業和物流企業共生關系中的介質作用[22]。即其對兩者共生關系中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效果,指出價值增量是共生系統能量增長的一種表現形式。指出物流金融之于制造企業和物流企業走向對稱互惠共生模式的必不可少的介質。浦徐進,唐建榮(2007)把物流金融服務創新運用到VMI系統中,指出由于VMI系統中存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參與,物流金融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方式來緩解VMI系統中上游供應方的資金壓力,保證VMI系統更加高效的運行[23]。彭志忠(2007)用經濟學的委托代理理論分析了物流金融的信任機制問題[24]。同年,他又運用價值鏈分析方法,在波特的價值鏈模型基礎上改造提出了物流金融參與三方的價值鏈模型,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如何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障礙的問題。胡俞,柳思(2008)通過對我國現代農村物流金融組織形式的現狀審視,指出加強現代農村物流金融組織形式創新,建立多元利益主體的現代農村物流金融中心是客觀的,現實的,也是科學的[25]。
3研究不足與展望
目前,國內外眾多學者己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對物流金融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研究,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既有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幾點不足與展望:
(1)國內外的學者大部分都是從定性方面對物流金融的運作模式以及風險進行闡述,而缺少定量方面的研究;
(2)在質押過程中,倉單標準化的建立,運作模式的流程可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3)風險的管理與控制、信用評估體系的建設和信息網絡化建設可待進一步研究;
(4)對于物流企業,可以通過建立量化的方法進行收入-成本收益分析。
參考文獻:
[1] 何燕. 金融機構發展物流金融所面臨的困難與對策分析[J]. 物流平臺,2007(9):2.
[2] Daniel M. Friedman. Fied warehousing[J]. Columbia Law Review, 1942,42(6):312-318.
[3]Albert R. Koch. Economic Aspects of Inventory and Receivable Financing[J].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1948,13(4):566-578.
[4]Eisenstadt M. A finance company's approach to warehouse receipt loans[J]. New York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1966(36):661-670.
[5] Raymond W.Burman. Practical Aspects of Inventory and Receivables Financing[J].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1948,13(4):555-565.
[6] Dunham A. Inventory and Accounts Receivable Financing[J]. Harvard Law Review, 1949,62(4):588-615.
[7] Barnett W. What's in a name-A brief overview of asset-based lending[J]. The Secured lender, 1997,53(6):80-82.
[8] David Biederman. Logistics Financiers[J]. The Journal of Commerce, 2004(4):40-42.
[9] Sidney Rutberg. Financing the Supply Chain by Piggy-backing on the Massive Distribution Clout of United Parcel Service[J]. The Secured lender, 2002,58(6):40-46.
[10] Buzacott J. A., R. Q. Zhang. Inventory Management with Asset-Based Financing[J]. Management Science, 2004(24):1274-1292.
[11] 陳淮. 關于物資銀行的設想[J]. 中國工業經濟研究,1987(3):2-3.
[12] 任文超. 物資銀行及其實踐[J]. 科學決策,1998(2):2.
[13] 羅齊,朱道立,陳伯銘. 第三方物流服務創新:融通倉及其運作模式初探[J]. 中國流通經濟,2002(2):3-4.
[14] 于洋,馮耕中. 物資銀行業務運作模式及風險控制研究[J]. 管理評論,2003(9):5.
[15] 李蓓. 物流金融在進出口貿易中的應用[J]. 金融與經濟,2006(10):4-5.
[16] 巫剛,姚伊娜. 物流金融與期貨交割相結合的價值創造[J]. 物流科技,2007(10):1.
[17] 趙道致,白馬鵬. 解析基于應收票據管理的NRF-LC物流金融模式[J].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8(3):1-2.
[18] 宰予東. 現代金融與物流業的協同發展[J]. 金融理論與實踐,2004(6):3-4.
[19] 鄒小芃,唐元琦. 物流金融淺析[J]. 浙江金融,2004(5):2.
[20] 袁紅,王偉. 物流服務的新領域[J]. 中國物流與采購,2005(2):3-4.
[21] 儲雪儉. 對發展物流金融中信貸風險防范的思考[J]. 物流技術,2005(2):3.
[22] 楊宇,周晶. 基于共生理論的物流金融價值增值作用分析[J]. 東南大學學報,2007(11):1.
[23] 浦徐進,唐建榮. 物流金融服務創新與VMI系統中的風險防范[J]. 研究與探討,2007(11):3.
[24] 彭志忠. 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的物流金融信任機制研究[J]. 中國流通經濟,2007(6):4-5.
[25] 胡愈,柳思維. 現代農村物流金融中心組織形式創新[J].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