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物流技術支撐體系是現代物流信息化的基礎。文章在分析國外物流業信息化技術支撐體系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南京市物流業信息化發展現狀,從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和加快物流信息化標準建設兩個方面完善和優化南京市物流技術支撐體系。
關鍵詞:物流信息化;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物流信息化標準
中圖分類號:F20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100(2008)11-0032-03
Abstract: The logistics technology support system is the foundation to develop the modern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By analyzing the technology support system at abroad and the status quo of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in Nanjing, the paper suggests to perfecting the logistics technology support system of Nanjing by accelerating to construct the logistic public IT platform and the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standard.
Key words: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logistic public IT platform;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standard
物流信息化是現代物流發展的必要條件,貫穿現代物流的所有環節和全過程。然而目前物流信息化也日益成為物流業發展的“瓶頸”,成為影響現代物流業發展的主要障礙。要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首先要建立一個完善的技術體系作為支撐,現代物流技術支撐體系是實現物流信息化的基礎,是物流信息化建設的助推器。目前,南京市的現代物流技術支撐體系的發展還在起步階段,現代物流技術支撐體系還不健全。南京市的物流產業隨著經濟的發展正處于飛速發展階段,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勢在必行。
1國外物流業信息化技術支撐體系的特點
在物流業發展比較完善的美國、日本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區,現代物流業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都是建立在強大的高技術支撐之上的。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1應用先進技術
現代物流與傳統物流的本質區別在于采取高技術支撐,物流業發達的國家都設有高技術倉儲設備,帶GPS系統的先進運輸設備、全自動立體倉庫、無線掃描設備、自動提存系統,等等。例如美國的物流企業普遍采用條形碼技術和射頻識別技術(RFID)來實現信息采集的效率和準確性,在企業內部通過基于互聯網的電子數據交換技術來實現內部訂單的收集、審核、處理、結算等步驟。
1.2實現物流網絡化
物流網絡化是物流運作高效和信息交流透明有效的基礎。現代物流的特點之一就是通過網絡建立公共信息平臺,使商流、物流和信息流在物流信息系統的支持下實現互動。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物流企業高效運作最大的高技術支撐是網絡。新加坡政府自1989年開始啟用“貿易網絡”(TRADENET),實行企業與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換。除了政府提供的公眾網絡之外,各個物流企業都建設了適合本公司實際情況的計算機技術平臺專用網絡平臺,可以為公司和客戶提供監控整個物流全過程的可靠、直觀和動態的窗口。
1.3強調標準的統一
統一的物流運作標準是提高物流運作效率、使現代物流國際化的必要條件。物流業發達的國家特別注重物流運作的標準化建設,主要在基礎標準、業務標準和信息化標準方面。在信息化標準方面,美國已經建立了成熟的系統管理軟件標準,使得各物流企業得以在統一的管理平臺上進行研發。
2南京市物流業信息化發展現狀
南京市區位條件優越,是華東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擁有內河第一大港、華東地區第二大國際機場和多條直達歐美、東南亞的國際航線,有電子、汽車、石化、鋼鐵、能源五大支柱產業,以此為依托建設以空港、海港、公路物流和鋼鐵物流為主的現代物流集聚區具有巨大的優勢。南京市在發展現代物流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區位條件得天獨厚;二是城市制造業地位突出;三是科技信息技術支撐明顯;四是流通業基礎作用較強[1]。
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可以支撐現代物流企業發展對信息的綜合要求,發揮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在物流企業中的應用,促進信息流與物流的結合,整合物流資源,促進協同經營機制的建立,強化政府對市場的宏觀管理與調控能力,支撐物流市場的規范化管理,提供多樣化的物流信息服務。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是區域物流中心建設的關鍵工程,通過建立城市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使商流、物流和信息流在物流信息系統的支持下實現互動,從而提供準確和及時的物流信息服務,提高社會物流運作效率,為企業競爭提供平等發展機遇和空間,降低產品運營成本和提高市場競爭力,并為政府調控物流業提供信息通道和支持信息環境[2]。城市物流業的進一步發展,需要一個具備企業內部物流體系和第三方物流體系信息共享功能的現代化物流信息平臺,這個信息平臺應該是對目前各分散在不同企業和部門的信息系統的綜合集成,具有可視化的特性,目前南京市還缺乏這樣的可共享信息的現代物流信息化平臺,基本上還處于企業級物流信息平臺孤島階段。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體系架構不規范、平臺與平臺的數據交換不統一現象,嚴重影響了平臺的建設進程,甚至影響現代物流的發展。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標準體系的建立,不僅可以減低庫存,提高效率,還可以實現全程監控、可視化管理,為物流管理的創新提供條件[3]。
隨著南京市物流產業的迅速發展特別是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發展,物流標準化基礎薄弱、物流標準總體質量不高等已經越來越成為阻礙物流產業向高級化方向發展的主要問題,代表現代化程度的信息化標準嚴重滯后阻礙了信息化的發展。物流標準化建設的嚴重滯后,造成了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南京市以及我國物流信息化標準問題主要表現在企業、行業和社會三個層面上[4]。
(1)企業層面上的信息化標準問題。主要體現在企業信息系統的結構、功能、開發工具不規范,缺乏標準體系的指導,開發商的投資多屬于低水平的重復,市場做不大,客戶也不敢用,導致企業信息化成本過高,進展緩慢。

(2)行業層面上的信息化標準問題。由于電子單證格式和認證標準的不統一,導致企業之間的信息無法有效地溝通,需要反復地轉化、認證,費用高、效率低,還很不安全。
(3)社會層面上的基礎信息化標準問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社會層面上的標準也往往是國際標準,由于基礎標準的滯后,商品編碼、無線通訊頻率不統一,像RFID這樣的先進技術難以很快應用推廣。
3加快南京市現代物流業信息化水平的技術支撐體系
根據國外物流業信息化技術支撐體系的特點,結合南京市物流業信息化發展現狀,主要從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和加快物流信息化標準建設兩個方面來完善和優化南京市物流技術支撐體系。
3.1南京市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
南京市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應具備企業內部物流體系、第三方物流體系和政府相關部門信息共享的功能。企業內部物流體系是指企業內部物流管理的“四大系統”(采購管理系統、儲備管理系統、物流配送系統、資金結算系統)和“一大平臺”(信息管理平臺),要求各企業在建立信息系統的時候,考慮各部門的聯系,做到集中采購、統一儲備、統一配送、集中結算、信息共享,確保物資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快速有序流動和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三方物流體系是指用于物流企業內部管理的信息化平臺,該平臺主要集成了諸如條碼技術(BC)、射頻技術(RF)、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快速響應(OR)、企業資源計劃(ERP)、電子訂貨系統(EOS)及數據倉庫技術(DW)等。政府相關部門主要通過信息化平臺發布物流政策、法規、信息等。南京市物流公共信息平臺要求這三方的協調,實現物流企業和客戶充分共享信息資源,如圖1所示。
南京市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是以服務現代物流業為目的,以稅務、交通、銀行、海關等政府、行業信息為支撐的三層體系架構,如圖2所示。公共信息平臺整體上相對獨立,各層相互提供信息和數據交換服務,不同平臺之間通過統一、規范的接口進行數據交換。第一層為數據標準化整合和數據交換層,這是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核心,它明確了整個平臺的技術標準和規范,包括信息規范、編碼規則、安全標準等。并且對各種數據的收集、整理、標準化、存儲等,通過相關技術得以實現。第二層是服務層,它以第一層數據交換層為基礎,充分利用平臺所獲得的原始數據,經數據挖掘和標準化整合,提供物流業的運載工具調度的智能化管理、聯系運路的成本優化與智能選擇、貨況跟蹤、異常貨況的管理以及區域物流供需分析。第三層是用戶層,即為整個平臺的用戶提供溝通界面,以助其使用此平臺的第二層所提供的增值服務功能。
在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中,應建立易于接入、共享和使用的公共信息平臺環境。為了實現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要研究并應用異構系統的兼容技術,以兼容多標準、多格式的技術方法建立易于接入的應用環境。在兼容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和完善物流信息技術標準體系。建立物流跟蹤查詢系統、物流資源管理系統、智能信息采集系統、信息發布網等重點業務系統,實現各行業和區域系統與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互聯互通。建立物流信息資源目錄體系與交換體系,開發物流園區(基地)信息庫、物流企業信息庫、運輸資源數據庫、倉儲資源數據庫、地理信息數據庫、物資資源數據庫等,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提供信息資源支撐。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安全管理機制;確定各類信息共享的范圍與權限,推廣電子認證應用,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運行的信任體系;加強關鍵性安全技術產品的研究和開發,建立應急支援和數據災難備份系統。積極開展對企業和公眾的信息、技術、市場、人才等服務,逐步增加服務內容、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逐步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公共服務職能。
3.2物流信息化標準體系建設
現代物流信息化標準體系包括基礎標準、業務標準和技術標準三個組成部分,如圖3所示。要建立物流信息標準化體系,應加強政府的協調功能,并接受國家標準化制定與管理部門的指導,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
(1)基礎標準。物流基礎標準包括計量單位標準和模數尺寸標準。物流專業計量單位標準,是物流作業定量化的基礎,它的制定要在國家的統一計量標準的基礎上,考慮到許多專業的計量問題和與國際計量標準的接軌問題。物流基礎模數尺寸標準是物流系統中各種設施建設和設備制造的尺寸依據,在此基礎上可以確定出集裝箱基礎模數尺寸,進而確定物流的模數體系。
(2)業務標準。業務標準是物流活動中采購、運輸、裝卸質量、倉儲、包裝、生產物流配送、流通加工等方面的信息交換的技術標準,對物流信息系統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3)技術標準。技術標準是指與物流信息交換有關的專門領域標準,如EDI標準、EPC標準、電子商務標準等。
參考文獻:
[1] 黃繁華. 南京發展現代物流業研究[J]. 南京社會科學,2001(9):91-94.
[2] 徐寶貴. 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與運營問題探討[J]. 通信世界,2006(9):40-42.
[3] 曾宇容,王林,袁澤沛. 物流公共信息平臺與區域物流資源整合[J]. 科技管理研究,2007(4):125-127.
[4] 李敏,姚大紅,曹彬. 構建現代物流信息標準化體系研究[J]. 商品儲運與養護,2007(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