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流產業安全問題研究有利于提高我國現代物流產業的產業安全度,也有助于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安全應急物流運行機制對完善我國公共安全應急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徑,是提高政府應急管理能力的關鍵,需要從預測預警、應急處置、恢復重建、信息發布等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公共安全;運行機制;應急物流;綠色通道
中圖分類號:F25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8)11-0053-03
Abstract: The logistics industry on safety issues will help improve China's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in industrial safety, but also help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Security emergency logistics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improving China's public security emergency management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to increase the capacity of key emergency management, need to forecast early warning, emergency, rehabilitatio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Key words: public safety; emergency operation; mechanism logistics; green channel
應急物流是指以提供重大自然災害、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及公共安全事件等突發性事件所需應急物資為目的,以追求時間效益最大化和災害損失最小化為目標的特種物流活動。應急物流與普通物流一樣,由流體、載體、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構成,具有空間效用、時間效用和形質效用。應急物流是通過應急處理機構的建立、技術平臺的構建和應急手段的啟用來實現應急物流的途徑,主要包括政府協調機制、全民動員機制、法律機制和綠色通道機制,充分認識應急物流的戰略價值,這些突發事件,如果處理不好,應對措施不力,就極有可能給一個企業、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造成災難性打擊,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巨大損失,如2003年SARS和2008汶川大地震等突發事件,都給我國社會穩定和發展造成了巨大負面影響,為保證國家戰略安全,保證有效應對突發事件影響,以盡量小的代價和損失來維系國民經濟正常運轉,我國就必須從國家安全戰略高度,審視應急物流的建設與發展。
1安全應急物流的運作特點與國外應急救災的啟示
救災應急物流是指圍繞救災而進行的所有物流活動的統稱,包括救災物資的運輸、儲存、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以及救災物流設施與裝備的使用、管理和救災中的信息處理等活動。正確把握應急物流的特性而言,應急物流就本質是指在危機發生時對物資、人員、資金等需求進行緊急保障的一種特殊物流活動。與一般性物流活動相比,應急物流更凸顯了如下主要特征:①時效性;②應急物流應遵循特事特辦原則;③非預見性;④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樣性;⑤軍地物流的共同參與性。探究我國安全物流應急管理中運行機制的完善途徑勢在必行,還應積極參考國外的先進經驗。
(1)國外救災應急物流運作的特點。由于救災物流采用的是與盈利性組織物流不同的渠道模式,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①組織者的特殊性。救災活動是一種政府和民眾的政治行為。②環境的特殊性。由于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是無法預測的,而此,物流管理對許多要素具有不可預測性。③供需的特殊性。救災物流系統則是在災害發生后,按照救災指揮機構的要求,快速把社會采購或募集的應急物品運往災區,物流活動以追求時效為目標。④供應鏈模式的差異性。救災物流供應鏈的特點是供應方是被動的,其無法預先知道需求方的要求,而需求方也無法提前把信息反饋上去,拉動供應鏈的運動,救災活動的組織者是推動鏈條運作的主要動力,以實現對災區的救助。
(2)國外救災物流運作方式和啟示。國外救災物流具體到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特點,如美國制定有完備的“全國地震災難應變計劃”(NEHRP),德國擁有—套較為完備的災害預防及控制體系,日本各重要地區也都制訂有本地區防災計劃,建立了完整的救災體系。①立足商業物流研究,汲取先進經驗,許多先進的物流技術和管理模式被用在救災物流中。例如“商物分離”、“直接倒裝”,“第三方物流”、“供應鏈”等這些在商業物流中應用的概念,在救災物流的運作中同樣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②建立應急預案體系、立法協調運作。國外救災物流運作表明,及時有效地做好災難發生后物流運作與事前制定的相關預案和相應的法律法規是分不開的。
2我國安全應急物流的意義和運行機制建設
構建完善的應急物流管理體系,是推進應急物流事業的重要基礎,尤其當前在我國應急物流體系尚不完善背景下,構建一個涵蓋國家各級政府、企業、軍隊的一體化應急物流網絡,并保證其高效運行,成為當前最佳選擇,我國在此方面不足的具體表現如下:
(1)現代物流產業的安全發展將大大減少低水平、條塊分割物流方式所造成的巨大物耗,從而實現全社會的巨大節約。我國傳統物流采取的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經營方式,各種物流方式互不關聯,物流過程中的物耗驚人。現代物流產業的安全發展將加快資金周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是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的現實選擇。目前,全國長年積累的庫存商品高達4萬億元左右,約占年度GDP的三分之一。落后的物流和巨大的庫存占壓資金,使我國眾多企業資金周轉極其緩慢,國內外成功企業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建立或運用先進的物流系統是加快資金周轉的有效途徑。
(2)我國物流產業的總體規模目前還比較小,物流成本過高,將我國的物流成本水平同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物流成本水平進行比較可以看出,我國物流行業整體效率水平較低。2006年,全國社會物流總費用為38 414億元,按現價計算同比增長13.5%,增速比2005年上升了0.6個百分點。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8.3%,比2005年下降了0.2%,我國物流總費用仍然偏高,效率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水平。
(3)缺乏系統而科學的預警管理體系,對重大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未能進行有效的事前預防、早期識別,國民防災抗災的意識教育不夠,災害事件發生時,缺乏切實可行的應急預案;事件處理過程中,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不能充分發揮各部門的作用,也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各部門的資源,導致對重大突發事件處理效率的低下;危機發生后重建與補償沒有達到公眾的期望。同時,應急管理工作中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如對危機防范重視不夠;缺乏應對危機的常設機構;缺乏長期反危機的戰略和計劃;社會動員能力不足,缺乏非特定緊急狀態下政府和公民行為的法律框架;信息披露機制不完善;全民安全意識薄弱,社會心理防御能力明顯不足,保險意識薄弱,管理手段單一,基本停留在以政府為主的行政管理層次上,各種民間的非政府組織、社會救援機構、慈善捐助機構建設工作十分薄弱。如“4·28”鐵路特別重大事故,是因為預警機制不健全而造成的。動物反常、地下水異常這些高度吻合古老地震預測經驗的大自然奇異現象發生時,卻無一人敢提醒說,這是地震預兆,對細節問題過于淡化,讓我們失去應有的防范意識,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3我國安全應急物流管理中運行機制的完善
政府必須加強應急能力建設,建立起一整套反應迅速、組織科學、運轉高效的防災應急機制,認識到物流行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快發展物流產業,提高產業安全度。
(1)逐步形成統一的物流產業政策體系,加快制定物流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加快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物流市場規范、快速通關等方面的實施細則要落在實處。
(2)建立健全外資監測和規制體系,鼓勵中國物流產業參與國際分工,高度重視全球產業轉移的趨勢,加大中國物流產業參與國際分工的力度。
(3)加強對應急資源保障機制的建設,完善保障機制。要貫徹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的基本指導方針,改變重治輕防的實際,加大預防預警的人力、物力、財力、裝備、科研的投入,化解各種危機和風險,盡可能把潛在的威脅公共安全的突發事件消滅在萌芽狀態,加強善后處置工作,盡力將財產、設備、生產、工作和人的精神調整到正常狀態。
(4)加強宣傳教育,正確引導,完善預測預警機制,提高社會公眾應對公共安全事件的綜合素質。加強信息管理,提高透明度,為處置公共安全事件營造良好的輿論和信息環境。及時有效地發布主流信息,如實公開真相,引導民眾,安定民心,組織社會公眾廣泛的進行自防自救,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的發生。如湖南省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基地啟動,將用兩年時間在各地州市建設一批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基地,達到樹立交通安全意識的目的。湖南交通職業學院相關專業按照“最佳行駛里程、最佳工作時間、最佳車輛配置”的標準,發揚“小倉儲、快分揀、大配送”的物流理念,為物流中心提供了配送中心選點布局、規劃設計、配送線路優化、分揀線設備、物流信息系統軟件等服務。
4交通運輸行業保障安全應急物流的相應策略
我國交通運輸發展在今后幾年中仍將處于大建設大發展的時期,國家新組建了交通運輸部,為提高綜合交通運輸能力和綜合交通運輸效率將起到促進作用。汶川地震波及多個省份,交通運輸部迅速啟動了國家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突發事件應急一級預案,并盡快搶修受損公路水路基礎設施,千方百計、爭分奪秒搶通救災“生命線”,交通運輸部還及時啟動了全國水路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為抗震救災的勝利起到關鍵性作用,但仍需要更進一步加強相關措施。
(1)交通運輸部門有必要在現有軟、硬件基礎上,建立物流應急信息中心,建立高效、經濟的信息管理和預案庫體系。要加強運輸組織和運力協調,確保煤炭、糧食、石油、鐵礦石等重點物資運輸,積極應對臺風、洪澇、地震等惡劣氣候與災害影響,搶通水毀公路和通航設施,保障搶險救災物資運輸和城鄉居民正常生活。建立運輸“綠色通道”網絡,推進道路運輸安全管理長效機制建設,加強道路客運和危險貨物運輸安全管理,開展安全評估,監督道路運輸企業履行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繼續組織公路交通安保工程、危橋改造工程、干線公路災害防治工程及公路鐵路立體交通安全工程。安全物流應急管理運行機制需要不斷地完善,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組織體系、工作機制等內容需加強,加強監測預警和信息報告和發布,建立健全科學決策和快速反應的應急處置工作機制,切實加強對應急機制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應急處置工作責任制。
(2)推行道路安全審計制度,加強全民交通與交通安全的教育,提高交通道德水平。研究表明,約四分之一的交通事故是因“人”與“道路/環境”不協調引發的,道路安全審計是從預防交通事故、降低事故產生的可能性和嚴重性入手,對道路項目建設的全過程,即規劃、設計、施工和服務期進行全方位的安全審核,從而揭示道路發生事故的潛在危險因素及安全性能,是國際上近期興起的以預防交通事故和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為目的的一項新技術手段。要下大力做好交通應急物流的基礎工程建設,應急物流基礎工程建設是促進應急物流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也是我國應急物流體系建設薄弱環節。要做好災后重建的工作,使受地震等災害影響的交通網絡盡快恢復,努力做好救災物資運輸工作,注意安全,減少救援中不必要的傷亡,為人員救援和物資運輸等抗災救災工作提供交通保障。
(3)制訂政府交通安全戰略,注重機動車技術研究,不斷提高車輛安全性能,要按照交通工程學的基本觀點,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狀況,提高道路交通效益,必須從人、車、路、環境等多方面采取綜合措施。強化交通安全技術和配套的法律、法規的研究及應用,依法交通無疑是改善全國道路交通安全形勢和促進道路交通安全的根本點,還要搞好應急物流的智力開發工程,分析挖掘現有物流教育資源,整合軍內外和各高校應急物流科研能力,積極發展應急物流教育,培養高素質應急物流人才。強化應急物流學術研究,靈活采取學術研討、技術交流、軍地共同承擔科研課題、軍地相互利用成熟技術和產品等多種學術研究方式,積極開發應急物流理論,豐富、完善應急物流理論體系。交通科研院所與科研單位,應著力培養應急物流人才,以開辦專業教學、聯合培養等教學模式,拓寬應急物流人才培養的渠道,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與水平。
總之,應急物流運輸的時間、道路的擁擠程度等有著強烈的隨機性,也就是說實際中應急物流的路徑選擇受到多種制約因素的影響,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要加強應急物流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危機意識與自保意識,使全社會都能通過豐富的傳媒渠道,接觸、了解、認識、關注應急物流發展,主動借鑒國外先進國家的經驗,加強應急物流理論研究,積極探索軍地一體化體制下的應急物流發展之路,保公路暢通、綠色通道暢通、公路水運運輸暢通、重點物資運輸暢通及運價穩定,大力推進我國應急物流建設與發展,以漸進建設方式逐步構建起符合當前國情的應急物流體系,要加強地震等災害的監測預報,做好災害評估,開展科學考察和專題研究,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災后重建提供科學依據,為國家構建和諧社會和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李孟剛. 中國物流產業安全問題研究[J]. 中國流通經濟,2007(12):7-10.
[2] 王慶智,王喜富. 基于供應鏈管理的物流信息平臺設計研究[J]. 物流技術,2007(8):203-205.
[3] 孫宗虎,李世宗. 物流管理流程設計與工作標準[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
[4] 王堅紅,王京. 國外救災物流的運作方式及啟示[J]. 中國物流與采購,2006(6):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