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物流業務市場競爭形勢的日趨嚴峻,樸素物流要穩定并擴大市場份額,就必須要加快發展速度,整合區域內的物流企業,精心打造物流“航母”,提升區域物流的“核心”能力,以增強市場競爭能力。黑龍江省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物流運輸已成為制約黑龍江省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同時,由于我國的物流成本仍然很高,與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相比高出一倍,因此,現階段物流業的發展仍然面臨艱巨的任務。文章對如何提高黑龍江省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進行探討,力求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方面做出貢獻。
關鍵詞:物流;競爭力;研究
中圖分類號:F06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8)11-0089-02
Abstract: With the sense of urgency of the competitive situation in good's transport, the good's transport needs the stable market, speeds up the development, consolidates theregional good's transport and improves the regional“core”ability of good's transport to strengthen the market's competitive power.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the important sources of energy in our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of good's transport still faces the formidable work. This paper states how to improve the core's competitive power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o make a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the old north-east industry base.
Key words: logistics; competitive power; research
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其必然的結果就是各企業不論規模大小、實力強弱,都必須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市場,物流企業也不例外。按照中國加入WTO的承諾,自2004年12月開始,中國的服務業包括物流業全面對外開放,國外的物流巨頭利用技術資金和全球網絡的優勢逐步吞噬著國內的物流市場。在這樣的市場態勢下,我國的物流企業如果想求得長期的生存和發展,并進而追求向國外市場的擴張,就必須注重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構建與培育。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之一的黑龍江省,如何快速發展物流行業,精心打造物流“航母”,已經成為黑龍江省迫切研究解決的問題。
1何為“企業核心競爭力”?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概念是由布羅哈德和哈默在1990年的《哈佛商業評論》一篇論文中提出的。核心競爭力又稱為核心能力或者核心專長,是區別于企業一般競爭力,可以樹立并保持企業長期競爭優勢,能為其客戶帶來特殊效用的能力資源。一般而言,核心競爭力是指企業在研發、設計、制造、營銷、服務等環節上明顯優于并且不易被競爭對手模仿,能夠滿足客戶價值需要的獨特能力。經過學術界、眾多的管理咨詢公司和企業界的努力,有關核心競爭力的模型已經走向定量化,變成一種問題解決方法。分析企業核心競爭力,要運用以價值為焦點的思維,考慮什么是公司的目標,以及如何將之最大化,等等。
2依據黑龍江省的資源,探討提高黑龍江省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途徑
2008年8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黑龍江、吉林兩省考察工作并在長春主持召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座談會時指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東部地區發展并率先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改造,實行東西互動,帶動中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這是黨中央作出的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布局。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要把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振興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新思路、新體制、新機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新路子。”
眾所周知,黑龍江省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工業基地,各種資源儲備豐富,如何充分運用物流資源,把省內資源運出去,把省外資源運進來,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做貢獻,這已經成為物流行業專業人士面臨的共同課題。筆者作為高校教師,在主講物流專業課程中,對如何提高黑龍江省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有些想法,探討了一些途徑,現提供給讀者便于交流。
首先,政府規劃是前提。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政策的執行監督者,因此,政府進行科學的市場分析與準確的戰略定位,并制定相關的規定和發展規劃,這對于一個行業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對于物流行業來說更為關鍵。準確的戰略定位是我國物流企業構建核心競爭力的必要前提,企業在政府有關政策的引導下,應在周密的市場調查與科學的分析預測基礎之上,了解貨主企業的真實需求與期望值,以顧客利益最大化為宗旨,進行準確的目標市場定位、客戶需求定位、產品定位及競爭戰略定位等,以便于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其次,政府出頭,實施并購,精心打造物流“航母”。物流企業間的并購是現代市場經濟資源整合的重要手段,通過并購不僅能精心打造物流“航母”,促進生產經營要素和活動的集中,又可以節省培養人才、開拓市場、開發技術等所需要的時間,迅速完成目標市場的布局,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占領市場的目的。并購不是簡單的企業間的資源整合,這要求必須由政府出頭,在政策扶植的基礎上達到資金、人力、資源的科學布局,這不僅要求物流企業具備很強的資金實力,更需要有很強的管理控制能力和業務重組能力,以突破文化差異,實現不同品牌間的融合和遠距離管理。對于具體的并購方式,既可以進行資產并購,也可以進行股權并購;既可以采取獨資,也可以進行合資。在實踐中,很多企業都采用了先合資再并購的方式。通過合資,物流企業可以在市場進入、與政府關系、網絡、客戶關系等方面能迅速打開局面,而本土企業通過與跨國企業合資,也獲得了企業發展急需的技術、管理理念和專業人才等。通過獨資,則可加強對所投資企業的控制,獨占企業發展產生的效益。
再次,物流企業投巨資,建立物流平臺(物流配送系統),優化資源,達到利潤最大化。依靠現代物流信息技術,用信息化帶動物流現代化是物流“航母”發展的關鍵,因為信息化是現代化的靈魂,現代物流信息系統是現代物流業發展的關鍵,也是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現代物流信息系統是通過對物流相關信息的加工處理與傳輸來達到對物流、商流、資金流的有效控制,并為企業運營提供分析和決策支持。因此,必須加大物流信息化的改造力度,用信息化帶動物流現代化。1.進行物流信息整合,克服“信息孤島”,達到信息共享。2.進行信息系統升級,進一步提高物流運營效率和服務能力。3.大力推進信息帶動產業模式和制度創新的進程。在整個物流平臺的基礎上,營銷網絡(網點和網絡)的作用不應忽視,因為營銷網點是企業推銷產品和服務的前沿陣地,其主要功能是產品銷售、市場調查、營銷宣傳、技術支持和市場開拓等,而營銷網絡是通過一定的管理技術將配送中心、營銷網點、信息體系和信息系統等聯系在一起,形成覆蓋較大區域市場的營銷網絡,從企業競爭力的角度分析,企業一旦在消費者中形成了營銷網絡,將成為后來者進入該市場的壁壘,從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獲得超額利潤;而后來者只有花費大量的投入與先入企業進行廣告和銷售網的爭奪戰,才有可能在市場上獲得一席之地。
最后,物流“航母”要專注于核心業務,持續改進與創新,在尋求差異化的基礎上,達到管理科學化。企業擁有資源的有限性、信息的不充分性以及市場的非獨占性,決定了企業不可能也不必要實行大而全、小而全的經營。企業應當也必須區分核心業務與非核心業務,集中資源、技術與管理,通過整合與優化,在某一領域做精做深,不斷改進與完善,通過為貨主企業提供獨特的利益與貢獻而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持續改進與創新是培育與維護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沒有任何一個企業能永久地占據市場的領先地位,也沒有一種競爭力能使企業長期地保持競爭優勢。企業要想可持續發展,就應遵循PDCA循環及運用全面管理思想,進行持續的技術改進與創新、體制改進與創新、機制改進與創新、管理改進與創新,適時催生并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構建核心競爭力的過程實質上也就是尋求并形成差異化的過程,企業應在真實把握貨主企業需求及競爭對手經營策略的基礎之上,圍繞著客戶價值最大化,在服務、質量、速度與成本等可感知的效用方面尋找市場空缺,發現突破口,并進行培育與鞏固,樹立自己獨特的長期的比較優勢,進而提煉并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蘊育在企業良好的治理結構中。只有做好管理的基礎性工作——計劃、組織、領導與控制,并在實踐中貫徹與運用人本管理思想,注重企業文化的培育,注重信息系統的創建與完善,提倡并實施全面質量管理、全面計劃管理、全面預算管理,才能真正地培育和提升我國物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拓展可持續的發展空間。
綜上所述,雖然黑龍江省的物流企業與國外物流跨國公司在資金上、技術上、人才上和管理經驗上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黑龍江省的物流企業對省情更了解,擁有大量本土化的人才和經驗,擁有豐富完善的省內網絡,并且還可以利用國外物流企業的先進經驗,建立起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核心競爭能力,整合現有的一切資源,把握機會,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定會有一批物流企業脫穎而出,成功成為物流明星企業——“物流航母”。
參考文獻:
[1] 丁立言. 國際物流學[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2] 駱溫平. 第三方物流理論:操作與案例[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3] 張亦馳. 物流企業核心競爭能力[M]. 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4.
[4] 寧建新. 企業競爭能力的構建和提升[M]. 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