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是國家萬年根本大計”的觀點已為人們普遍認可并接受。蒙臺梭利指出:“兒童教育是人類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學前教育因此被視為人生的起跑點,在20世紀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在歐美發達國家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學前教育都被納入義務教育階段。
目前我國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學前教育不屬于義務教育階段。許多地區特別是城市里,學前教育實行公辦與民辦兩種方式。一般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較大企業,都有自己的幼兒園,即所謂公辦幼兒園。這些幼兒園優先解決本單位職工子女的學前教育問題,實質上有單位福利的性質,收費相對社會上同等條件的幼兒園優惠。同時社會上也有很多私立幼兒園,即所謂民辦幼兒園,自然以贏利為首要目的。這些民辦幼兒園在硬件和軟件以及收費標準上相互差別較大。
伴隨著事業單位改革,公辦幼兒園的生存成為比較突出的問題。一些地方開始取消公辦幼兒園,其主要理由就是學前教育不屬于義務教育,所以幼兒園不該由政府埋單,應社會化、市場化、民營化。對這種情況,今年的“兩會”上,有部分代表建議把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階段,也有代表提出異議。
學前教育是否應該納入義務教育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探討這個問題的答案。
首先,學前教育是否是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學前教育是否必要?換句話說,幼兒園僅僅擔負著保護幼兒安全和照顧幼兒生活的任務嗎,還是除安全與生活之外,還擔負著教育幼兒的任務?另外,小學生是否必須具有幼兒園經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以下簡稱《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七條規定:“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這已經明確地規定學前教育是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幼兒園除安全與生活之外,還起到教育幼兒的作用,小學教育之前應該具有學前教育。那么,學前教育應該納入義務教育階段。首先要明確義務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實行義務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以下簡稱《義務教育法》)第一章第一條指出制定本法是:“為了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提高全民族素質”。結合《教育法》可以得出:在幼兒園里就學的幼兒屬于接受學前教育的適齡兒童,學前教育應該納入義務教育就不言而喻了。
從現實而言,歐美發達國家的學前教育普遍實行義務教育。何以在我國學前教育沒有能夠納入義務教育呢?答案是政府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在這個問題上,政府沒有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指出:“教育應由法律規定,并且應是國家的事務。”《教育法》第三章第二十五條規定:“國家制定教育發展規劃,并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國家鼓勵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依法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營利為目的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第七章第五十三條規定:“國家建立以財政撥款為主、其他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為輔的體制,逐步增加對教育的投入,保證國家舉辦的學校教育經費的穩定來源。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依法舉辦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辦學經費由舉辦者負責籌措,各級人民政府可以給予適當支持。”以此反觀所謂的幼教市場化,實際是推卸政府本該承擔的責任,違反了《教育法》的有關規定。
對于整個社會、民族與國家來說,需要培養出有知識、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代代新人。對教育投資的欠缺,這無疑是一種鼠目寸光的短視行為。這種行為的后果會影響社會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
當然,我們主張學前教育實行義務教育,并不是說要取締民辦幼兒園。民辦幼兒園不應取締,而應該大發展。正如小學與初中屬于義務教育階段,并非全部由政府主辦,可以鼓勵群眾辦學。在這些方面,同樣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先例。民辦的幼兒園可以高收費、貴族化。然而公辦的義務教育應實行全免費,向所有適齡兒童開放,不論他們來自農村或者城市。公立學校應體現教育平等與公平、公正的原則,做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目前根據我國的現實情況,我們認為,要把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首先應該對農村幼兒(包括隨父母進城務工農民的幼兒)與城鎮貧困家庭的幼兒實行義務教育,全部免除學雜費、課本費與生活費,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這樣做,才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國家的長治久安,民族的興旺發達。
最后,我引用蒙臺梭利的話來結束此文:“整個社會必須關心兒童,注意到兒童的重要性……社會所犯的最大罪過就是浪費了它應該花在兒童身上的金錢,毀滅了兒童,也毀滅了社會本身。”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