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中要注重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相互滲透。語文老師要發揮文本的教育功能,激活學生心靈深處的情感因素,讓學生體會、感悟、享受一段情感之旅。
案例描述
“怎一個情字了得!”
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執教《二泉映月》一課,最能激蕩人們心靈的一個教學細節就是:對阿炳坎坷經歷的感悟。教師引導學生們通過想象畫面來完成。
師:還有許許多多的坎坷,它雖然沒有寫在書上,卻一定寫在我們的心上。閉上眼睛,也許是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阿炳出去賣藝;也許是一個風雨交加的黃昏,阿炳拖著沉重的步子賣藝回來;也許就在那間破舊不堪的茅屋里,又饑又渴的阿炳病倒在自己的床上;也許……還有很多“也許……”。睜開眼,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阿炳?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坎坷的場面寫下來。
生:阿炳頂著風雪來到街道的一個小角落里拉起了二胡,他拉得那樣認真,但是,沒有一個人能體會到阿炳內心深處的苦難。
師:這就是什么?
生:坎坷。
生: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阿炳踩著積雪去賣藝。這時的阿炳是多么可憐,多么孤單,但是阿炳沒有屈服,不停地向前走去。
師:為了生活,為了生機,他只有向前邁去。是啊,這是什么?
生:坎坷。
生:下雪了,孩子們都在屋外玩雪,阿炳卻在他的茅屋里凍得直哆嗦,因為他的被子已經破舊不堪了。
師:是啊,他多么希望能過一個溫暖的冬天啊!但是,他沒有。這就是什么?
生:坎坷。
王崧舟老師引導學生想象來構建情境,喚醒學生心中阿炳的“坎坷”,使學生逐步融進阿炳的情感世界。此時,學生們與阿炳同呼吸、共命運,對于阿炳的痛苦、自尊、抗爭、不平等心理,有了更為深入的情感體驗。這堂課給孩子們內心世界的影響是深遠的。這節課又是“怎一個情字了得!”
“奏響了語文課的情感交響曲。”
我在海門實驗學校參加“第六屆國際華語小學語文優秀課展示活動”時。觀摩了杭州市拱宸橋小學張祖慶老師執教的《我盼春天的薺菜》。當時的我和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是掛著眼淚走出會場的。這種感動來自于課文本身,來自于學生的精彩表現,更來自于教師的教學。
師:孩子們,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個無比寒冷的黃昏,一起走進那片讓人恐懼的田野。(對著屏幕深情地)“田野里升起了一層薄霧,夜色越來越濃,周圍靜得可怕。我聽見媽媽在村口呼喚著我的名字……”媽媽是怎么呼喚的?
生:(讀媽媽呼喚女兒的話,下同)“孩子,你怎么還不回家呀?要知道媽媽每時每刻都盼著你回來。媽媽知道你餓,可是我也沒法子啊!孩子,回來吧!”
師:聲聲呼喚,小女孩都聽到了,可她不敢回答。她多想對媽媽說——
生:(讀女兒想對母親說的話,下同)“媽媽,不是女兒不想回家,我被人追趕跳進水里。女兒因為太餓了才去財主家的地里掰玉米棒子,但是媽媽請您相信,以后我一定不會去干那些沒有尊嚴的事情了……”(臺下掌聲)
師:多么心酸的話語啊!孩子,這樣的話語媽媽沒有聽到,她只能一次又一次呼喚女兒——
生:“孩子,你怎么還不回家啊?是不是又到哪兒找東西吃了,娘沒用,你爹又走了,一直沒有好好照顧你,娘對不住你啊……”(學生哽咽,臺下掌聲)
師:媽媽的話,女兒一定聽到了,(老師潸然落淚)她恨不得馬上撲到媽媽懷里痛哭一場,女兒又是怎么說的呢——
生:“媽媽,不是女兒不想回家,我真的沒臉回家,我怕看到你那雙哀愁的眼睛。咱家雖然窮,但是我們活得有骨氣!媽媽,我真的不想讓您為我落淚,看到您為我擔心……”
師:可是這一切,媽媽還是聽不到。夜色越來越濃,周圍靜得可怕,女兒的身影還沒有出現,媽媽又一次大聲地呼喚起來——
生:“孩子,你怎么還不回家呀?你知道媽媽有多擔心你嗎?你去哪里了?可憐的孩子快回來吧!媽媽知道你餓,可有什么辦法呢,我們窮啊!”
多么震撼人心的對白啊!張老師采用“補白”的方式,引領學生融入文本,調動學生原有的情感體驗,使學生走進作品人物的情感世界,在忘我的投入與同化的境界中真正實現與作者靈魂的親切對話。這種情感運動在不斷召喚、不斷催化中使學生的心靈有了感應、體驗有了升華。讓他們情不自禁地參入其中,情動于衷。
可以說,張祖慶老師這節課奏響了語文課的情感交響曲。
案例思考
兒童是“情感的王子”。小學語文教材蘊涵著豐富的情感。老師如何引領“王子”們踏上情感旅程,向激情王國挺進呢?
動情。優秀的語文老師,首先必須是富有激情與感召力的人,應該善于捕捉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不同類型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感基調,只有把握住課文的情感脈搏才能深層次地理解文本。我們捕捉到文章的情感基調,就好像和作者的心靈進行了溝通,進而感受文字的魅力。其次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學生,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一段深情的朗讀、一段精彩的描述、一段激情的對白,都能把課文中所洋溢的情感有效地傳遞給學生,讓他們整個心靈都能感受到。這樣的語文課堂能使學生的精神世界獲得升華。
對話。語文學習中的“對話”,是以“文本語言為中介”,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展開的多向交流。其中,師生對話是促進學生個性化感悟,促進學生言語和情感同構共生的途徑。這種對話應當具有情感關懷的使命,價值引導的功能;這種對話應當絲絲入扣、層層深入、環環遞進,能不斷開啟學生的內心世界;這種對話應當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實現與作者之間心靈的對話??梢哉f,語文教學應是引導學生與文本作者精神相遇、情感交融的“對話”過程。
創設。創設情境,激發想象,是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有些課文采用“留白”的策略,可以激發學生進行想象。張祖慶老師執教《我盼春天的薺菜》一課,讓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力,進行“補白”,拉近了學生和作家以及那個年代的距離,使學生有了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給學生創設一種氛圍、一種意境,使他們進入課文所描寫的情境之中,深入理解文本內容,領悟語言文字的意蘊,同作者和文中主人公產生感情共鳴。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