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末,在桂林市象山區“名師走進象山”的大型教學活動中,我有幸聆聽了薛法根老師執教的閱讀課《我和祖父的園子》。這是一堂設計精巧、充滿藝術魅力卻又施教無痕、本色質樸的課。在語文的“園子”里,我們教師究竟應該如何耕作?要讓學生收獲到什么?這是我以及周圍不少老師長期以來頗感困惑的問題。聽了薛老師的這節課,我們至少得到了這樣的啟示:
一、“詞語”教學——課堂上永遠不能忽略的環節
閱讀課中的詞語教學似乎是個“軟肋”,日常課中,一些教師只是為了“掃除閱讀障礙”而“浮光掠影”地帶過;公開課上,不少教師常常竭力回避,原因是很難出“彩”。然而,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不但注重詞語教學,而且教法獨特,別具一格。
師: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課堂練習本來聽寫三組詞語。請三個同學到黑板上聽寫。一人寫一組。可帶書上去,不會的可以迅速地看看。
(教師用稍快的速度幾乎是一連串地報出如下的詞語) 第一組:蜜蜂、蝴蝶、蜻蜓、螞蚱。 第二組:倭瓜、黃瓜、玉米、韭菜、谷穗。
每三組:摘花、拔草、下種、鏟地、澆菜。
(黑板上,一生把“倭”寫錯了,另一生把“拔”寫成了“撥”,教師指點。)
師:老師這里還有一個詞。你們看看應該寫在哪一組下面?——“草帽”。
(學生在思考,黑板上三位同學最終誰也沒有落筆)
師(問第一位同學):噢,你在下面還多寫上了“螞蟻”,那“草帽”為什么不寫上呢?
生:因為我寫的這組詞語都是屬于昆蟲,“草帽”不是。 師:對,(風趣地)“草帽”沒有翅膀。(轉對第二位同學)你為什么不寫々
生:我這一組的詞語都是屬于莊稼的。
師:“草帽”不是莊稼,不好寫在第二組。那么,這個詞應該寫在這第三組啰——你怎么也沒寫?
生:我這一組的詞語都是屬于農活的,“草帽”不屬于農活。
師:不錯,老師的問題沒有難倒你們,那么寫在哪兒呢?(生回答:寫在另一邊)對,把它另外歸類寫在一邊。我們一起寫一寫。
(教師詳細指導“帽”字右邊的“冒”要上寬下窄,上部“冂”里面的兩橫懸空,不能與兩邊相連,是古“帽”字的象形,下“目”是眼睛,表示帽子戴在人的頭上,后加“巾”組成新的形聲字“帽”。)
師:當我們把課文里的詞語這樣分類后,記憶起來就方便多了。比如,我和祖父園子里的昆蟲可真多,有——(指示黑板上的詞語)
生:(齊讀)蜜蜂、蝴蝶、蜻蜓、螞蚱。
師:園子里還長著許多的莊稼——
生:(齊讀)倭瓜、黃瓜、玉米、韭菜、谷穗。
師:我和祖父還一起在園子里干農活兒-——
生:(齊讀)摘花、拔草、下種、鏟地、澆菜。
薛老師的這個詞語教學設計真是匠I心獨運,扎實有效。將課文中的詞語進行分類聽寫,不僅檢查了預習情況,而且進行了類別歸屬的思維訓練;對易錯字“帽”的形義析解和書寫指導。凸顯了漢字規律。能使學生形象地識記。隨后讓學生依據“園子里有什么,在園子里干了什么農活”的提示按類別讀詞語,這樣的邏輯引讀新穎有趣,有別于日常教師們從頭到尾統讀詞語。通過這樣的分類聽寫和按類引讀后,學生們對詞語的理解更透徹了,對課文的基本內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為后面的課文閱讀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朗讀——永遠是課堂上最美的風景線
長期以來,閱讀教學中“老師講得多,學生讀得少”的弊病始終難以消除,課堂上很難聽到令人心曠神怡的瑯瑯讀書聲。然而,教學實踐證明,分析代替不了朗讀,朗讀的效應常常是分析無法企及的。薛老師深諸此道,他的課堂不僅書聲瑯瑯,而且注意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
(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請一生讀,效果不好,沒有感情。)
師:你是今天課堂上第一個讀書的同學,雖然感情還不太夠,但能正確地讀下來也很不錯了。下面我獎勵你推薦一位同學讀。
(該生推薦另一生朗讀)
生:“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該生讀得較有感情)
師:你為什么讀得這么好?
生:因為我把自己的情感融進了課文里,我一邊讀著,一邊就想象著那園子里的情景,可能心進去了,也就讀好了。
師:真正有感情的朗讀都離不開想象,同學們也學學這位同學,一邊想象,一邊朗讀。
師:現在,誰愿意再來讀一讀第二自然段?
(請一生朗讀,但讀得不好)
師:你一邊讀,一邊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金色的蜻蜓,綠色的螞蚱,粉紅的蝴蝶,園子里樣樣都有,真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園子。
師:那你現在腦海里就想著這樣的園子,再來讀一讀課文。
生1:“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
師:你比原來朗讀得好多了,有進步。還有誰是愿意讀的?
生2:“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
(該生朗讀很有感情,聽課教師掌聲響起。)
師:她的朗讀怎樣呀?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生:她的表情很豐富,和課文所寫的內容很相配。
師:看來,想象朗讀和表情朗讀都是讀好書的法寶,想象豐富了,朗讀起來表情自然也就會豐富了。同學們,咱們再來試試吧。
(學生進入情境,很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薛老師在朗讀教學過程中,十分注意啟發學生想象園子中具體可感的形象。使學生置身于課文的意境中,與課文的情感產生共鳴,臉上的表情自然就會豐富起來。的確,想象朗讀和表情朗讀是讀好書的法寶。教者通過具體的指導,讓學生領會到了想象朗讀和表情朗讀的邏輯關系。這樣授之以法,才能切實地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三、讀寫結合——課堂上永恒的主題
著名的語文教育家潘新和提出:“閱讀,指向言語表達、指向寫作。”學習一篇文章不僅要理解內容、領悟情感,而且要學習文章的表達方式。薛老師對于這點有著深刻的認識,他讓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后,就帶領學生“指向言語表達、指向寫作”。
[片段一]閱讀。指向言語表達
師:我們再把課文默讀一下,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園子里的“生機勃勃”寫出來的,“無拘無束”又是怎么表現的,“溫馨”、“豐富多彩”是從哪些詞語流露出來。
(學生默讀思考)
師:讀著課文,你能體會作者的寫法嗎?哪些詞語、哪些句子你感覺很特別?
生1:(讀)“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從這里我能感受到園子里生機勃勃。作者寫花開、鳥飛、蟲子叫好像都跟人似的,活了。
師:是啊,一切都是活的。花開了,就像——(生接:睡醒了似的)活了吧?鳥飛了,就像——(生接:上天了似的)活了吧?蟲子叫了,就像——(生接:在說話似的)活了吧?這三個句子結構相似,連在一起叫——(生:排比)。
生2:(讀)“黃瓜愿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這些寫倭瓜、黃瓜、玉米的句子都很相似。
師:怎么個相似法?
生:愿意怎么樣……就怎樣。
(教師引導學生品味這種句式的表達特點,著重就描寫玉米的不同寫法與學生討論。)
師:“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怎么不跟前面一樣寫成“它愿意長上天去,就長上天去”呢?
(學生經過討論,認識到這樣寫一是顯得更自由,二是使句式有變化,讀起來語感更強。)
師:我還有個問題,作者說,這個園子里還有白蝴蝶、黃蝴蝶,樣子不太好看。“不太好看”還寫它干什么?
(學生討論,最后認為蝴蝶有大的,有小的,有好看的,有不好看的,這才是“豐富多彩”。)
[初讀課文后,學生已感受到這是一個“生機勃勃”、“自由自在”、“豐富多彩”的園子。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薛老師領著學生再次走進文本,重點是考察語言,“指向言語表達”——領會句式的整齊與變化,品味景物的白描與修辭等。閱讀教學中如此的品味詞句、領略寫法,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學習在作文中如何遣詞造句。這是一種廣義的“讀寫結合”。的確,我們如果能像薛法根老師那樣把閱讀文本內容與品味語言表達形式緊密結合起來,我們的閱讀課才會是真正的語文課。]
[片段二]閱讀,指向寫作
師:讀了這篇文章,我們知道作者就是要表現自己的童年生活是多么快樂、自由和幸福有趣。既然是寫自己的童年生活,那么又為什么花那么多的筆墨來寫這個園子呢?
生1:園子是他生活的環境。
生2:有這么多昆蟲、莊稼陪伴著她,她的童年生活才會如此幸福有趣。
師:是的。把園子的特點和作者童年生活的特點聯系起來,你發現什么了嗎?
生1:寫園子豐富多彩是為了襯托童年生活的豐富多彩。
生2:寫園子里莊稼自由自在,其實就是寫作者的童年生活自由自在。
師:這叫——(連線板書)借物抒情。
師:下面我們來做個練習:模仿作者寫倭瓜、黃瓜、玉米等手法,也來寫寫在園子里快樂、自在的生活。就以“我的童年生活是快樂、自由的”開頭。
(學生動筆構思時,教師提醒句式既要嚴整又要有所變化。寫好后輕聲讀一讀,然后相互交流。以下是部分學生的發言。)
生1:我的童年生活是快樂、自由的。在園子里,我想睡覺就睡覺,想玩耍就玩耍,想捅馬蜂窩就捅馬蜂窩。即使被馬蜂蟄了,臉腫成個大包,我也不哭。
(眾笑)
生2:……爺爺(怎樣)……我就(怎樣)……爺爺抽煙,我就拿根黃瓜叨在嘴里當煙斗。
生3:……我想澆菜就澆菜,瓢一揚把自己澆成個落湯雞我也喜歡。一會兒追蝴蝶,一會兒抓蜻蜓。玩累了,就躺在地上。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我的心也藍悠悠的,又高又遠。(該生較好地化用了課文語詞,聽課教師鼓起掌聲)
[這一教學片斷中,學生“用筆思維”,融會文意,展開想象,既模仿本文表達技法,又有所創新。他們在“自由自在”地寫,“生機勃勃”地念,“豐富多彩”的表達,這就是對薛老師教學效果的生動詮釋。在閱讀教學中,注重讓學生習得寫作方法,及時遷移仿寫,這樣的讀寫結合應當是閱讀教學永恒的主題。]
[總評]綜觀以上教例可見,薛老師緊抓詞語不放松,夯實了學生詞匯積累的根基;注重朗讀訓練并授之以法,凸顯了閾讀教學以讀為本的特質;品味詞句及寫作技法,及時遷移仿寫。強化了讀與寫的有機結合。上述三項,可以說是我們閱讀教學不可或缺的三大主題。教者就是這樣緊緊地把握住這三大主題,在語文的“園子”里耕耘勞作,使得學生在這樣的“園子”里收獲豐碩——積累了豐富的詞語,掌握了朗讀的技巧,品味了文章的表達方式,訓練了寫作方法,切實地提高了言語表達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又是開放的、快樂的、自由的,就像小苗喝足了水一樣,身心舒展,“想怎樣長就怎樣長”。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