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校長、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執教的一節古詩教學課。孫老師巧妙設計了“精讀一首,帶讀一組”的主題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學、自讀、自悟,組織學生質疑、討論,使學生不僅讀懂了一組送別詩歌,而且初步領會了這一類詩歌的表達方式,收到了舉一反三的效果。)
師:(板書“詩”)你們學過詩嗎’
生:學過。
師:(在“詩”前板書“組”字)“組詩”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組詩歌。
師:(在“組詩”前板書“送別”)“送別組詩”是什么意思呢?
生1:這一組詩都是寫送別的。
生2:把送別的詩放在一起,成為一組詩。
師:是呀,以前我們一堂課一般是學習一首詩。今天,我們一堂課來嘗試學習一組詩,一組寫送別的詩,大家有沒有信心?
生:(興奮地)有!
開課伊始,孫老師采用補足式板題法,形式新穎有趣。這樣做。不僅讓學生明確了學習的內容,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使他們一上課就處于“憤”“悱”狀態,這對提高學習效率是很有幫助的。
(教師課件出示李白的七絕詩《贈汪倫》,學生自行學習朗讀后,教師提示學生思考詩中說的是誰送誰、誰向誰告別。學生經過交流明白了詩歌中人物主與客的身份和送與別的區分,教師又請兩名學生試說詩歌的意思,了解學生是否真正讀懂了詩歌。在老師的點撥下,學生學得生動、充實,很快就理解了詩歌的大意。)
師: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對這首詩,你們有什么問題嗎?
生1:“踏歌聲”是什么意思?
生2:為什么李白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呢?
生3:李白和汪倫的感情為什么這么深呢?
師:同學們真聰明,很快就提出了一些問題。但我相信,這些問題只要細心地閱讀和參看課文中的注釋就不難解決。大家再讀讀詩,認真地思考和交流,一定還可以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
(埋頭默讀,陷入沉思,然后竊竊議論) 生1:(疑惑地)老師,一般人離別時都很傷感,為什么汪倫送李白時卻是高高興興地踏歌相送呢?
生2:(很不解地)老師,為什么汪倫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離開的時候才來送呢?
師:(極高興地)這兩位同學多聰明啊,這不就提出了兩個很有價值的問題了嗎!是啊,按常理送人時在家門告別即可,另外送別親人或朋友時一般比較難過和不舍,可是汪倫為什么要等李白上船時再來相送,而且還要歡歡喜喜地踏歌相送呢?
(學生進行熱烈討論)
生1:李白怕汪倫知道自己要走了會破費錢財買禮品送給自己,因此就悄悄地離開。
汪倫回家不見了李白,向鄰居打聽才知李白走了,于是急急忙忙地趕到桃花潭邊相送。
生2:李白和汪倫朝夕相處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李白擔心汪倫知道自己要走會傷心難過,因此就不辭而別,汪倫知道后馬上趕來相送。
生3:李白和汪倫是好朋友,可能汪倫已在家門口送別李白了。但李白走后,汪倫覺得這樣不足以表達對李白的一片深情,于是又趕到桃花潭邊踏歌相送。一送李白上路,二送李白上船。
師:(贊嘆道)真了不起!你們的想象合情合理,說得也有理有據。看來想象是學習詩歌的一個好方法。那你們說一說汪倫為什么踏歌相送呢?
生1:我認為踏歌相送是當地的風俗。
生2:(自信地)我認為李白是個豪放的人,他是不希望朋友分別時過分傷感的;而汪倫十分了解李白的性情,于是就歡歡喜喜地踏歌相送。李白聽到汪倫踏歌來送,極為感動,覺得汪倫真是自己的知音,于是跳上岸去,緊緊地握著汪倫的雙手,千言萬語涌上心頭,執筆寫下《贈汪倫》這首詩,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千古佳句。
師:(拍案叫絕地)如果說汪倫是李白的知音,那我說,你們就是李白和汪倫的知己,是這首詩的知音啊!
孫老師用明代學者陳獻章有關質疑的名言激勵學生認真讀詩,主動質疑。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思維非常活躍,提出了兩個很有價值的問題。但是,孫老師并不急于作答。而是引導學生再次自讀詩歌,相互討論,使學生進一步體悟了《贈汪倫》一詩所表達的深厚情誼。在這一教學片段中。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得到了愛護和珍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師:是啊,桃花潭的水縱有千尺深,也深不過汪倫對我李白的感情啊!讓我們設身處地想象當年李白“緊緊地握著汪倫的雙手,千言萬語涌上心頭”而以詩贈汪倫的情景,有感情地吟誦這首詩。
(全體起立,配樂動情吟誦)
師:大家能不能把這首千古傳唱的送別詩背下來?
生:(信心十足)能!(生齊背古詩,搖頭晃腦,人情入境)
師:這首詩是誰送誰呀々用什么方式送的?
生:是汪倫送李白,用踏歌的方式相送。
師:(板書:以歌送別)
誦讀,是傳統的語文學習之法,古詩教學尤甚。誦讀能使學生充分地領悟其蘊含的圖畫美、語言美、意境美。孫老師在學生讀通、讀懂詩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李白和汪倫分別的場面;學生通過搖頭晃腦、入情入境地吟誦,進一步領悟了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和意境。
師:這首詩是汪倫送別李白,那我們冉來學習一首李白送別他人的詩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課件顯示詩作)
(學生自讀古詩,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大意,隨后就一些主要問題進行研討。)
師: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李白在黃鶴樓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長時間?理由是什么?
生1:送了一個小時吧,因為從船離開黃鶴樓到消失在天邊大約要一個小時。
生2:我認為李白約送了—個時辰。因為小船消失在天邊,李白仍然沒有走開,而是—直看著長江水滾滾地流向天邊。
師:此時的長江水在李白眼中僅僅是水嗎?
生1:滾滾長江水仿佛是李白對孟浩然的思念。
生2:李白對孟浩然的感情就像這滾滾長江水一樣綿綿不斷,源遠流長。
師:說得太好啦!如果說汪倫送李白是以歌相送,那李白送孟浩然呢?
生:以目相送。
(教師板書:“以目相送”,而后師生一起感情吟誦該詩。)
師:我請大家再看第三首詩——《別董大》。(課件顯示詩作,學生根據注釋自學交流。)
師:董大是什么人?
生:是全國有名的琴師。 師:高適是在什么情況下送別董大的? 生:“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詩句所描寫的是天氣陰沉、大雪紛飛、大雁南飛、一派凄涼的景象。
師:在這樣的天氣、這樣的環境下好朋友要離開了,心情會怎樣呢?
(多位學生發言,他們用“難過、壓抑、沉悶、傷心”等詞語表述了自己體會的心情。)
師:作為好朋友的高適能讓作為一代琴師的董大帶著這樣的心情離去嗎?不能!那么,高適用什么辦法驅除董大心中的不快呢?
生1:用“奠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來鼓勵他。
生2:用振奮人心的話語勉勵自己的好友。
師:是呀,聽著這樣溫暖人心的話語,董大心情為之一振,離愁別緒一掃而光,充滿豪隋地踏上了漫漫路程。這叫以什么相送?
生:“以話相送”。
(教師板書:“以話相送”,而后師生背讀這首詩。)
師:最后請大家看這首詩—《渭城曲》。(課件出示詩作)
(學生自學交流)
師:如果說前三首詩有的是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話相送,那么這首詩是以什么相送?
生:(齊)以酒相送。
師:(板書:以酒相送)不管是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話相送,還是以酒相送,說到底詩人是以什么相送?
生1:以心相送。
生2:以情相送。
師:對呀,詩人是以真心相送,以真情相送(板書:“以心相送”,“以情相送”)讓我們懷著和詩人一樣的心情吟誦這四首送別古詩。
(學生感情吟誦)
師:同學們,馬上我們就要分別了,請你們用一句話送送孫老師吧。
生:“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全場大笑)
孫老師在學生學會《贈汪倫》一詩的基礎上,分別出示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渭城曲》三首送別詩,讓學生運用之前的學習方法,通過自讀自悟,很快弄清了三首古詩分別寫的是“以目相送”、“以話相送”、“以酒相送”。然后,孫老師引導學生在異中求其同,進一步探求到了送別詩內在的意蘊,實則都是“以心相送”。
總評 縱觀整節課,孫老師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敏銳的審美感覺,洞悉了四首古詩的內在聯系和同構本質,于是“精讀一首,帶讀一組”,切實地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深思細想,這節課給我們的啟示至少有如下兩點:
一、教師既是教材的施教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孫雙金老師依據課文《贈汪倫》這首詩“送別”的主題,自己又從課外閱讀文選中遴選出相關的i首詩,這樣既完成了對教材的學習任務,又充實了教學內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這是新課改的重要理念。也是新課改賦予我們每位教師的權力。因此,教師在把握教材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應當大膽、科學地對教材進行組合編排和增添縮減。
二、構建主題教學,“精讀一首,帶讀一組”。新課改以來,一些出版社打破長期以來的教材編排體例,采用以內容為主題構建單元教學的編寫體例,而且在這方面的研究與實踐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未采用內容主題構建單元教學的教材使用者,可以借鑒孫雙金老師的教學方法“精讀一首,帶讀一組”。其關鍵是要深入地備課,捕捉準主題,遴選好輔讀詩文。在閱讀擴展的詩文時。既要展得開,又要收得回;既要同中求異,又要異中求同。這樣,才能實現課程資源和教學方式的有機整合,切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