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高學生閱讀的有效性,必須讓學生充分閱讀文本。所謂“閱讀的有效性”,是指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當前閱讀教學存在這種情況:學生初讀一遍課文,有的字音沒讀準,句子沒讀通順,詞語沒理解,課文未讀熟,教師就匆匆忙忙地組織學生對話、交流。甚至直奔重點、中心,談感悟。這樣,學生體會不深,理解膚淺,不得要領,泛泛而談,閱讀效率也就不會高。如何指導學生有效地閱讀呢?筆者結合一些課例,談談自己的思考和實踐。
一、充分地讀,豐富感知
從認知過程講,人們先感知事物(包括文字、符號、圖表等),然后進行思維加工,繼而記憶儲存,最后遷移運用。初讀課文階段,學生通過讀來感受文本內容,必須讀得正確。如朱熹所言:“須字字響亮,不誤一字,不少一字,不掉一字”。通過學生自由朗讀、齊讀,教師范讀等,引導學生走進文本。
片斷1:《畫雞蛋》片斷生齊讀:畫雞蛋
(學生質疑)
師:自由朗讀這篇課文兒。把生字讀準,把句子讀通。然后把課文中帶有“畫雞蛋”字樣的句子用波浪線劃下來。
(生自由讀課文,進行三分多鐘)
師:你找到了哪些甸子?讀給大家聽。
生:我從第二自然段找出這句“迭·芬奇開始學畫的時候,老師先讓他畫雞蛋。畫了一個叉讓畫一個。”
生:接下來的一句也帶有“畫雞蛋”三個字。
師:好的,請你讀一讀(生讀)。還有這樣的句子嗎?
生:老師嚴肅地說:“你以為畫雞蛋很容易,這就錯了。”
生:還有一句。“我讓你畫雞蛋,就是要訓練你的眼力和繪畫技巧,使你能看得準確,畫得熟練。”
師:“喲。畫雞蛋還有技巧呢!”再讀!
師:還有最后一句。同學們一起讀!
生:“迭·芬奇聽從老師的話。用心畫雞蛋,畫了一張又一張,每一張都畫了許多形狀不同的雞蛋。”
師:同學們真能干!五個句子全找到了。這七個帶“畫雞蛋”的句子,從文章的開頭,一直畫到了到了文章的——(引讀全文)
通過多種形式充分讀,引導學生豐富對文本的感知。
二、讀中悟情,相得益彰
“讀”是“悟”的基礎,“悟”是“讀”的目標。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需要經過兩個階段:從語言形式——思想內容,再由思想內容——語言表達,通過精讀、細讀課文,感悟語言中蘊涵的情與理,尤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如何運用語言表達的。以下是我執教《一面五星紅旗》的片斷。
片斷2:
(出示:我搖搖頭,吃力地穿上大衣,拿著鮮艷的國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
師:(指名讀)說說你為什么劃下這個句子?
生:這一句最能表現我愛五星紅旗。
師:請快速讀文,找找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能夠看出我對五星紅旗的熱愛。
(學生找出,然后齊讀)
師:(指名讀這一段),說說這一段主要抓住什么來寫?(抓動作)
師:請齊讀,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趔趔趄趄”是什么意思。
師:誰來試著讀出我趔趔趄趄地走?(指名兩位學生讀)
師:誰來評一評?
生:“趔趔趄趄”讀得很慢、很輕。讓人感到“我”沒有力氣。
師:理解了詞句的內容,在腦海里呈現相應的畫面。將這種理解送到課文中,所以讀得有感情。
師:誰來讀“猶豫”一段,“猶豫”是什么意思?
生:很矛盾。
生:拿不定主意。
師:這時候。我猶豫了一下,我想到了什么?
生:是否要用國旗換面包。
師:齊讀,讀出是否要用國旗換面包的矛盾心理。
師:(引讀)“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視著手中的五星紅旗”。“久久地凝視”是什么意思?
生:定定地看,舍不得放手。
師:此時我心里又會想什么?
生:該不該換面包?面包吃完就沒了,五星紅旗換了就沒有了!
生:在美國很難看到五星紅旗,如果換了,就永遠看不到了。
生:我不能用這面國旗換面包,如果換就看不到五星紅旗了。
師:(出示五星紅旗的畫面)齊讀“我搖搖頭,吃力地穿上大衣,拿著鮮艷的國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此時,“我”想到了什么?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后的“資料袋”。先和同桌說一說:然后老師請幾位同學向全班說一說。
生:不能用五星紅旗換面包,因為它是國家的象征,不能為了兩片面包換國旗。
生:要尊重和愛護國旗。如果換就不愛護國旗。
師:齊讀,進一步體會“我”的愛國情。
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抓住描寫人物動作的詞語,在腦海再現文字所描述的畫面,體會“我”心理變化過程;抓住“悟”的重點:我為什么不用國旗換面包?悟出“我”的心中那份濃濃的中國情。
三、點撥生成,促進研讀
課堂需要預設,更需要生成。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
1 聯系生活,促進研讀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消化課文內容,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研讀。
片斷4:王崧舟老師執教《慈母情深》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出示:七八十臺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
師:你聽到過震耳欲聾的噪聲嗎?
生:我在建筑工地上聽過。
師:什么感覺?跟大家說說。
生:聲音很響。耳膜都要破了一樣。
過年放鞭炮,聽到聲音非常震,一張開手耳膜都要破了。
師:在這樣震的噪聲里邊。你愿意長久地呆著嗎?你的反映是什么?
生:不愿意。我一下子就跑開了。
生:我們小區工地上放著一個發電機。在那里待一下,頭痛得很厲害。
師:當你置身于震耳欲聾的噪聲的時候,耳膜都要破了,頭都要炸裂了,你想迅速離開這個地方,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生(讀句子):七八十臺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
師:當你面對七八十臺縫紉機發出的噪聲,你可以迅速離開,但是母親。我的母親在這樣的環境里,只是一會兒功夫嗎?讀書,找找。
生:我找到了一個句子:母親大聲問:“你來干什么?”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我大聲地說出母親的名字。
生:我找到了一個句子:旁邊的一個女人大聲喊:“大姐。別給他。”
生:母親卻把錢塞到我的手里,大聲對那個女人說……
師:母親為什么走聲問?讀這個句子。
生(讀句子):七八十臺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
師:你看。這就是梁曉聲在告訴我們,母親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一直工作,七八十臺縫紉機發出的噪聲一直在她身邊響著,我們再來讀這個句子。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在讀中感悟,領悟作者表達的意思。這種指導是有效的。
2 設置疑問,促進研讀
葉瀾教授說過:“課堂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學生走進文本,難免有許多疑問。教師可以設置疑問,引導學生研讀課文。
片斷5:窶桂梅老師執教《秋天的懷念》
師:是啊,史鐵生為什么會暴怒無常?誰來讀讀相關的句子。
生:雙腿癱瘓后。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捂打著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活著還有什么勁?”
師:是啊,我們跟他一起再讀讀。
(生齊讀。)
師:課文里還有這樣一句:獨自坐在屋里,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不想活的他,看到這樣的情景套怎么想?聯系上下文想想。
生:我不如隨那落葉飄落,隨風兒消失到天邊。
師:你順著樹葉想,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生:我想。不如北風把我的命一起吹走吧,我不想活了。勸勸他吧,哪怕說上一句話也好啊!
生:你不能死啊!你想想你那有疾病的母親,你死了,你的母親可怎么辦啊!
師:如果你是他的弟弟、妹妹或是他的朋友,看到他不想活這個樣子,勸勸他吧。
生:如果我是他的朋友,我會說:“你雙腿癱瘓了,你就想死,那生病的人呢?殘疾的人呢?天生就失聰、失明的人呢?他們會怎么想?”
生:如果我是他的弟弟,我會說:如果你就這樣去了,你難道不為你的媽媽著想嗎?如果你死了,她多么揪心啊!
生:鐵生啊鐵生,人活著總比死了有意義啊!
師:把你的感受送進文中,讀出韻味。
(生有感情地朗讀。)
新課標指出:“學習有感情地朗讀,必須把情感性因素和朗讀指導的技巧性融為一體”。執教老師通過設置疑問,引領學生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文章的情、意、境,讀得潸然淚下。這樣的朗讀指導就像春雨沁入學生的心田。
四、悟寫結合,檢測讀的有效性
閱讀教學既要有“讀”的訓練,也要有“寫”的練習。教師可在讀的基礎上設計寫,此時的寫既是對讀的有效性的檢驗,也是給學生表達個性感悟的契機。如《一面五星紅旗》文中,“我”在極度困難的處境下,拒絕了面包店老板用國旗換面包的要求,“我”的愛國情意促成了面包店老板態度的轉變。在品讀感悟后,教師讓學生說說、寫寫“我想對那個面包店老板說什么?”
“閱讀是一種被引領的創造”,實踐讀的有效性,就是引領學生通過朗讀、品讀,感悟課文的思想情感,實現語言的內化,培養語感,實現新課程標準“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