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成長的早期階段,自尊心的感受來源于他周圍的人們。其自我評價受成人的影響很大,尤其是父母。因此父母在培養兒童自尊心的過程中擔負著主要的責任。
一、存在的問題
兒童有一定的自尊心,這是他們在接觸他人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自我意識的表現。要求上進、爭強好勝和堅強勇敢等都是自尊心的積極表現。但在幼兒園里,常聽到老師們談到這樣一些問題:某某還是女孩子呢,老挨批評卻一點也不覺得難為情,小朋友笑她也無所謂;而某某一張圖畫沒畫好,老師搖搖頭她就會掉淚……為什么孩子會存在這些問題?家長要負很大責任,因為家長常常有意無意地犯以下的錯誤:
(一)過分保護
當前我國“四二一”為主的家庭結構使得孩子在家里成為關注的焦點。但在兒童發展的過程中,父母對兒童超乎尋常的關注,如按自己的希望安排孩子的飲食起居、對孩子的微小疾病、偶爾食欲不良表現出極大焦慮、過多干涉與同伴的交往方式等,使得孩子在發展過程中缺乏自主性,并且形成了依賴的個性。他們離開父母后遇到挫折常不知所措,甚至對自己失去信心。因此父母包辦過多,無意中會降低兒童自尊心。
(二)過于專制
這類父母要求孩子對自己完全服從,并拒絕孩子有任何不同見解。在他們的潛意識里,孩子是無知的,是需要管教的。所以這種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意見和需要,與孩子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親子之間的交往總是充斥著命令、控制和拒絕。
(三)當著別人的面斥責孩子
兒童的自我認識主要來自成人的評價。兒童常把所聽到的他人,對自己的談論轉換成自我的認識。有的父母常有意無意地當眾教訓孩子,或當著小伙伴的面批評、斥責他們。這種行為會傷害兒童的感情,強化其消極的自我形象,并在某種程度上傳遞著這樣的信息:你無足輕重。
(四)評價方式不科學
評價是在比較之后產生的,有科學的比較才會有客觀公正的評價。然而家長常常把自己的孩子與他人比較,這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是“他永遠也比不上別人”,而被比較對象也不被他喜歡。同時,孩子已經很努力,卻看不到他的進步,這本身就是一種傷害。
三、對策
由于幼兒性格的形成與家庭教育有密切關系,要形成兒童良好性格就必須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必須要考慮正確的方式方法。
(一)樹立正確的兒童觀
觀念決定人的行為。沒有正確的兒童觀,就不可能有優質的幼兒家庭教育。要培養孩子的自尊心,父母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應無條件地、積極地接納兒童,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幼兒,不附帶任何條件地接受和贊賞兒童的發展現狀。
(二)營造良好的家庭感情氣氛
家庭是幼兒成長的主要環境,環境質量的高低對孩子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一個歡樂、和諧、有序的家庭氛圍可以為兒童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是一個安全的避風港。每當他們遇到困難和危險時,家是一個快樂之源,也是他們克服障礙、適應生活的起點。如果家庭中總是充滿著斥責和爭吵,必將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傷痕,給孩子的發展帶來消極影響。
(三)教育孩子學會自愛
愛的教育應從愛自己開始。幼兒得到成人或同伴的贊揚會感到高興,受了批評則感到難受,這就表現出孩子對自己的愛,這也是自尊心最基本的表現。培養孩子自愛,可以從幾方面人手:①保持儀表整潔,有良好衛生習慣;②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③豐富幼兒知識,讓孩子變得更聰慧、靈敏;④培養活潑開朗、樂觀的性格。
(四)正確對待孩子的成功與失敗
在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碰到困難,克服了就前進了一步,不能克服就只能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人們正是在克服困難中前進的。父母應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不同方法鼓勵幼兒克服困難。
首先,應讓幼兒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父母一定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提出合理要求讓幼兒去完成,如讓四歲的孩子自己穿衣服、鞋襪,而讓六歲的孩子學疊被子。對幼兒提出的要求,必須是他們經過努力能達到的,讓孩子經常感受成功的快樂,從而對解決困難充滿信心,克服依賴性。
其次,教給孩子克服困難的方法。成功能給孩子帶來自信,產生自尊,而成功的獲得要依靠幼兒自己的能力,所以培養自尊心,能力的培養是關鍵。家長應有目的地、有計劃地教給孩子一些克服困難的方法,鼓勵他們多動腦筋,自己嘗試解決問題,對一些難度較大的任務,家長要給予適當的指導,或者與幼兒一起動手解決。例如整理積木盒,家長可以教給孩子放整齊的竅門,然后讓孩子自己動手放,如有若干塊沒有放妥,家長既不要輕率指責孩子無能,也不要干脆自己來整理,而要幫助孩子分析放不好的原因,啟發孩子自己來修正錯誤,使孩子在困難面前不退縮,增強自信心。
第三,在孩子失敗的時候,家長切勿嘲笑、斥責、忽視孩子付出的努力。家長應給予更多的鼓勵,引導孩子找出失敗的原因,從失敗的挫折感中解脫出來,爭取在下一次獲得成功。
(五)批評的藝術
孩子難免會犯錯。對待犯錯誤的孩子,必須注意批評的方式方法,講究藝術性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首先批評應以理服人,不宜簡單粗暴。有的父母對孩子正在干或想干的事不滿意,往往生硬地加以禁止或用武力和權威來壓服孩子,這是錯誤的。粗暴的批評會促使性格柔弱的孩子感到自卑無望,失去自信心;使性格倔強的孩子產生對立、怨恨的情緒,更不可能從中吸取教訓。真正有效的批評是建立在摸透孩子心理基礎上的并且是對事不對人的批評。父母越是和顏悅色地批評越可消除孩子的緊張心理,使孩子在內心感激父母的諒解,從而在小的過失中吸取一些有價值的教訓,這樣既能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又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要注意家長忌語。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金納特把家長忌語歸納如下:謾罵;混蛋、癟三、騙子;侮辱:笨蛋、蠢貨、真是個廢物、不中用的東西;指責:又淘氣了,真是個壞孩子;壓制:給我閉嘴,你敢不聽大人的話;強迫:不許說不行;威脅:你竟敢不聽我的話,媽媽再也不管你了;哀求:求求你別鬧了;收買:你聽話,媽媽給你買玩具;挖苦:虧你想得出這種蠢辦法,你可真行。
用這些消極的反面語言去教育批評孩子,有時確實會見效,他們會乖乖地服從父母的意志,但這種屈服只是暫時的。有的父母常用尖刻的語言來批評孩子,這類語言像箭一樣刺傷孩子的自尊心,有損孩子的人格。從長遠來看,這些語言不但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和人格,而且對他們性格的形成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明智的父母懂得批評的目的在于讓孩子知道怎樣做才不至于重犯錯誤。所以從不輕易對孩子發怒,即使發怒也從不用傷害性的語言。他們懂得如何尊重孩子的人格,同孩子的關系始終是平等的。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對于提高民族素質,促進社會文明具有重大意義。是所有父母、教師、全社會所關心的重大問題。讓孩子能勇敢地步入世界,能為實現理想而努力工作,能懷著自信與樂觀的期望去迎接生活,是父母及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