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給教師們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給教師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在教學理念、專業能力等方面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這場課程改革面前,學校如何為教師專業發展而鋪路、搭臺,使教師能夠從容應對,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實現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的“轉變”呢?對此,我校采取專家引領的方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是廣西培養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技術學科教師、教育管理干部、教育科研工作者、教育技術專門人才的搖籃。我校利用區位優勢,借助于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專家,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切實的服務。我們雙方達成共識:以校本教研為載體,著眼于指導教師上課,引導教師參與教育科研,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雙方簽訂協議后,擬定《專家聘任制度》、《專家調研制度》、《專家反饋制度》、《導師制度》,我校首批推薦8個不同學科的骨干教師,由教科院兩位專家分別指導4位骨干教師,幫助她們梳理教學現狀,挖掘個人特色,找出存在問題,提煉教學風格。
在專家引領下,我校明確了教師校本培訓的方向和目標。前期教師問卷調查,從職業道德、教育觀念、知識掌握、教學基本功、教育教學能力、管理能力、心理素質、教育信息技術運用等方面,全方位地了解我校師資水平現狀;通過反復交流,制訂了我校《教師校本研修規劃》和《校內骨干教師培養方案》;針對教師的現狀,適時出臺了《骨干教師責任書》、《導師制度》、《教師同伴互助之師徒結對制度》等,規范了我校教師校本培訓工作,明確了教師在培訓中應承擔的任務,為搞好校本教師培訓奠定了扎實基礎。
與教育專家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我校教師和教育專家有了“零距離”接觸。教育名家的影響力很大,她們的寶貴經驗引起了教師們的共鳴。我們珍惜這些寶貴的教育資源,有機會便邀請專家到學校開辦講座。
我校長期聘任專家,請專家以顧問的身份,走進課堂,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現場觀察,了解每個教師的自身特點。教師不了解自身的優勢,不清楚哪里存在問題,所以對自己該如何發展感到茫然。例如:衛紅英老師,她是一位年輕的英語教師,對教學充滿熱情,干勁十足。導師聽課后,幫她梳理教學過程時指出:“課堂熱鬧非凡,節奏快,學生興趣濃厚,可是教學實效不足。我們的教學僅僅只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嗎?教學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呢?”專家針對她的教學實際,深入淺出地引導她透過現象尋本質,幫助她總結教學中的得失,彌補教學中的不足,使她眼前豁然開朗。在專家引導下,她明確了方向,有了前進的目標,掌握教學趣味性與實效性相結合的原則,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教學思路逐漸拓寬,逐漸形成“教學形式多樣,方法靈活多變,課堂生動有趣,教學層層深入而節奏清晰明快”的課堂教學風格。
教師們教學研究的激情被專家點燃了,她們隨時和專家聯系,常主動邀請專家來聽課,面對面地向專家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困難。專家們走進教師日常教學活動中,參與教師們沙龍式的教研活動,介紹一個又一個寶貴的經驗和做法。在專家面對面的引領下,新教育理念逐漸轉化為教師們日常的教學行為。教師們在教育教學中進一步認識了理論,感受到了理論的魅力,品味理論指導教學帶來的甘甜。
教育專家們對教學“個性化”引領,是我校教師培訓工作的重頭戲。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培養出了一批“想干事、肯做事、能成事”的骨干教師。例如衛紅英老師已經成長為“桂林市教學能手”、“桂林市優秀教師”、“廣西中小學優秀教育教學工作者”。秦江玲老師教學淡定樸實,曾怡靜老師教學活潑精煉,廖佳敏老師教學親切睿智,都已成為桂林市的學科骨干教師。還有一批青年老師也脫穎而出,成為城區骨干教師。
教育專家引領我校校本教師培訓工作,使我們減少了實踐過程中的盲目與盲從,加速了我校教師專業發展。我校教師嘗到了教學的樂趣,認清了自身的價值,已經不滿足于單純地等著專家單向灌輸,而是在充分思考的基礎上,自主地帶著問題與專家交流、研討。我們的“導師制”已經成為了一種雙向互動互利的研究伙伴關系。
幾年來,我校本著“以人為本,為師生發展服務”的管理理念,從教師教學中的現實問題人手,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為教師專業成長提供服務。在專家引領下,把日常教學工作和教育科研融為一體,提升了師資隊伍專業素養。學校正沿著“以教師的發展來發展學生”的道路,實現“為孩子的未來奠基”的辦學目的。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