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世紀,學校應如何加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為學生們營造身心健康成長的綠色樂園?這向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戰。桂嶺小學校領導堅持“德育為首”的方針,確立“德育為孩子終身發展奠基”的觀念,唱響“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這個主旋律,明確“全面規劃,整體提高,突出重點,講求實效”的德育工作思路。全體教師“以育人為根本,以道德教育為基礎,以常規管理為重點,以主題教育為抓手,以學科教學為載體,以心理疏導為突破”,做好德育工作。近三年來。學校開展的“感恩”系列活動,貼近學生的思想、情感、實際,探索出“以感恩明理導行”的德育新路子,把“為孩子未來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落到實處。
一、明確育人主題
現在的孩子有父母、祖父母等很多人關注,養成“唯我獨尊”的心理。他們單方面接收父母等長輩的關愛,卻不體諒父母的辛勞和愛心,甚至將父母視為仇人。俗話說:“知恩圖報”,孩子們根本沒有感知到父母的關愛,又怎么可能回報呢?為此,結合“三八婦女節”的契機,我校開展以“學會感恩”為主題的系列活動,以此作為我校德育的特色,貫徹落實在各項教育活動之中。通過感恩教育,教師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營造育人氛圍
學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園大力營造感恩教育的氛圍,讓感恩文化成為校園內最亮麗的風景線。校長在教師生日送上蛋糕表達祝福;新教師到校時,全校師生舉行歡迎儀式;老教師退休之日,學校組織歡送會,學生送上鮮花,領導向老教師致感謝詞。教師隊伍開展以“愛生”為核心的師德建設,樹立以提供優質教育滿足學生需求的“服務”思想,開展“我為學生獻愛心”活動,倡導教師把感恩思想融入自己的日常行為,把關愛送給學生,把友情送給同事,用激情回報學校。特別是在做家長工作中,要以“服務于家長”為宗旨,用自己的言行為學生做好表率。
三、活動感知明理
讓孩子們改變不良行為,單純依靠老師和家長教導是遠遠不夠的,只有他們有了感動、感悟,才會反思自己行為的對與錯。為此,學校為學生們策劃了豐富多彩的感恩系列活動。
1 感恩于父母——從最無私的愛開始
2006年學校設計開展“我為雞蛋當一天的爸爸媽媽——孵小雞”活動。要求學生們帶一個生雞蛋上學,一天之內不能讓生雞蛋離身或打破。到下午隊會時進行評比,看誰將生雞蛋照顧得最好。很多學生為了保護“蛋寶寶”想盡了方法,從而體會父母小心翼翼呵護孩子的辛苦。2007年評選“十佳媽媽”;巧手媽媽、智慧媽媽、環保媽媽、愛心媽媽等,媽媽們戴上紅花,為孩子樹立了榜樣。2008年“夸夸我媽媽”,讓學生都說說媽媽的優點,向媽媽寫一封表揚和感謝的信。近三年來。我校開展親身體驗、榜樣激勵、表達謝意等活動,學生們體會到了父母“愛”的付出,反思自己的行為,思想情感有了可喜的變化。有了感動,孩子們就有“要我做”為“我要做”的主動,做愛心家庭作業,開展“今天我當家”、“我為媽媽洗一次腳”等實踐活動。他們接受父母等長輩關懷的同時,也不忘回報自己的父母。
2 感恩于老師學校——與最密切的愛離別
六年小學生活,學校、老師是學生們成長的引路人。畢業典禮上,學生們從校長手中接過畢業證書,深情地向全體老師鞠了一躬,讓老師們人感動不已、激動不已。畢業生自發地為學校、為老師、為低年級同學做一些力所能力的事:主動關上水籠頭、扶起摔倒的小朋友、越發響亮地向老師問好……他們懂得“感恩”,因離別而珍惜,想到去回報。
四、傳承創新導行
學校通過活動讓學生將道德認識在感情的支配下于日常行為中表現出來,并持之以恒,以形成道德信念,這樣的感恩育人才是成功的。學校搞好對學生的紀律、衛生、禮儀、考勤、兩操、路隊、安全、環保等的檢查督促;同時把感恩活動與各種重大的節日、紀念日以及社會關心的教育契機等,進行有機融合。如,抓住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又是少先隊建隊57周年的機遇,開展“少先隊,我用行動為您添光彩”活動、“知榮明恥感恩見行動”合唱比賽、“為山區同齡人”捐贈圖書。“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全校師生三天內兩次自發為災區捐款達24000元。“城鄉清潔工程”的實施,學生們自發地走上街頭,以“環境小衛士”的身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共建潔凈家園。學生們從“受愛”到“施愛”,從知恩到報恩,用自己的行動傳遞愛、奉獻愛、回報愛,逐漸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質。
近三年來我校開展感恩教育活動,使師生從心靈到行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先后獲廣西壯族自治區依法治校示范校、廣西信息化管理標準示范校、廣西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單位、廣西衛生學校、桂林市基礎教育改革先進單位、桂林市教育科研示范校等榮譽稱號,學校的辦學效益和社會知名度不斷提高。《桂林日報》、《桂林晚報》、桂林電視臺等多次報道我校學生感恩、知恩、報恩、奉獻的事跡,樹立了我校高質特色育人的新形象。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