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要求人的主體性能得到進一步弘揚,要求學校培養的人具有自尊自信、自主自理、自我控制、自我判斷等獨立人格,有較高成就動機,強烈的競爭意識,廣泛的愛好,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且具有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
一、培養正確的道德觀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中小學生的道德觀念意識與是非判斷能力都未成熟,缺乏良好的道德觀念與正確的是非判斷方向,易被外界影響。而且中小學生在道德認識、道德評價方面接受能力較差,過多的說教可能收效不明顯,但是如果能聯系生活實際開展德育工作,往往能得到一定的回報。比如,當班中的同學爭吵或打架時,教師可以由班中的同學作出評價,這樣既使爭吵或打架的同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達到教育全體的效果。教師只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接受能力的實際進行有效的教育,才能夠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是非判斷。
二、注意道德修養,培養自制力
把一定的社會道德轉化為個體的道德,關鍵是個體的自身修養。一個人有了良好的道德修養,就可以對自己進行自我觀察、自我教育、自我鍛煉、自我陶冶。而道德修養的形成,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自制力。要讓學生具有約束自己的能力,確實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從教會學生控制自己情緒人手,如:對于一些脾氣急躁的學生可以教一些排解急躁情緒的方法,與別人發生沖突時,在心里默默數數“一、二、三……”先讓自己平靜下來,而不是大聲爭吵,甚至打架。受到委屈或遇到不開心的事,可以大哭一場或找人傾訴,也可以到田野草地散散心或者打打球,跑跑步,緩解壓抑的情緒。教師應及時抓住生活的一些事情培養學生的自制力。
三、尊重學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中小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獨立主體,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行為。教師只有在維護和尊重學生的獨立主體基礎上,才能提高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把主體權充分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培養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安排任務時,把選擇任務內容的權利交給學生,指導而不指令,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內容。在開展活動時,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干,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此外,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探索鉆研的機會。讓學生在自我教育活動中學會善于思考,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鍛煉學生的創新精神。
四、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學生由于病態心理而導致心理與行為上的失誤,甚至犯罪現象時有發生,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發展,也無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和諧發展。因此,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道德品質素質的一個重要內容。首先,學校要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讓學生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衛生知識。其次,教師要根據學生進行心理指導,對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應鼓勵去看專業的心理醫生。通過學習和指導,提高學生抗挫能力和自我心理調節能力,減少心理障礙及其他心理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情緒健康、意識健全、能較好協調人際關系的心理健康標準,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總之,在德育的實踐中,應盡量做到“該放手時就放手”,尊重學生個性的存在,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鍛煉未來的當家人。
(責編 鐘園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