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石門支行調查顯示,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區范圍內涌現出了一批失地少地農民,無田為生,出路受限;另一方面農村中大量勞務工輸出,有田不種,棄田拋荒。農村經濟發展中這一對并存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
一、失地農民:讓出土地無奈,失去立身之本的困惑
據對該縣初步統計,由于近年來城鄉結合部的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少地農民涉及到該縣楚江鎮荷花、觀山、渫陽等14個社區,共有失地、少地農民達15400多人。失地農戶家庭原有耕地6659.7畝,征用耕地5729畝,征用后剩下的耕地面積僅930.7畝,征用率86%。人均留用0.13畝,人均耕地在0.13畝以下的農戶達1935戶,其中無地農戶有1354戶,失地農民家庭總人口為3384人。據調查,耕地被征用后,失地少地農民面臨三大困難:一是生活困難。只有484戶即占25%的農民家庭的收入高于征地前,有75%的農戶共1451戶農民家庭收入減少,他們原都以種田為生,沒有其它技能,失去土地或土地減少后收入驟減,生活陷于困難。二是就業困難。失地農民中,有勞動力1074人,除安置就業161人、外出務工322人外,有456名勞動力在家種田、打短工或靠臨時工、小販賣維持生計,還有135名勞動力找不到工作,賦閑在家。三是保障困難。失地農民不能享受與城鎮下崗職工的同等政策待遇,在醫療、工傷、保險、養老的社會保障體系措施難以落實,自己辦廠開店沒有城鎮下崗職工一樣的稅費優惠,難以自謀生計。
二、土地拋荒:逃離土地束縛,另辟創收門路的誘惑
據對該縣10個鄉鎮的抽樣調查,10個鄉鎮拋荒土地18000畝,占可耕地面積的2.1%。主要原因:一是當地農業生產條件低下,農產品成本上升,種田效益低,承包積極性受阻。二是流轉形式單一未充分體現利益再分配。據調查,在轉包土地中60%以上是無償轉包,20%的為低償轉包,即原承包戶向受讓戶每畝收取100-300斤稻谷,稅費依然由自己負擔;20%屬倒貼轉包,即由原承包戶承擔所有稅費,田土收益全部歸受讓方。三是土地流轉手續不規范,流轉期限過短。在調查的10個村中,僅有蒙泉鎮水制村108畝水田轉包有書面協議,其余9個村均為口頭協議。轉包期一般為一年,到期另行商儀,土地經營權流轉缺乏連續穩定性。而且組織介入較少,尾欠稅費十分普遍。
建議:一是加強素質培訓,拓寬就業門路,有效增強失地農民的創業生存能力。政府應關注和解決其實際生活困難,并結合招商引資之機,進行短訓可勝任一般性的工作,就近適時安置上崗。二是依托產業大戶,聯姻帶動發展。以“公司+農戶”訂單農業模式發展高效農業,依托龍頭企業輻射功能帶動失地農民創收。三是健全協調機制,多方引導扶持。政府部門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為失地少地農民提供平等就業的機會,引導失地農民批發經營、自主創業等方面發展,對本地創業農民在稅費環節給予下崗工人同等待遇,對外出工創業的人員,政府全力提供務工信息,并跟蹤維權服務。四是規范土地流轉,穩固農業之本。可考慮允許農民在承包期內把土地作為商品進行轉讓、轉包、轉租、互換、聯營、抵押、入股,使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推進土地的合理流動與集約化經營。五是鼓勵多種經營,增加收入渠道。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石門縣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