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股權分置改革經過一波三折,終于在2005年得到順利推行,近幾年股權分置改革隨著牛市如火如荼的進行,在這個改革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看到股權分置改革促進了資本市場的不斷優化,還要看到我國這幾年股權分置改革帶來的挑戰。本文從這兩個方面出發,對股權分置改革帶來的機遇和風險進行系統地論述。
關鍵詞:股權分制;減持;非流通股
引言
股權分置改革是我國資本市場近二十年來的焦點問題,對于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兩種不同性質的股票“同股不同權、同股不同利”等弊端,股權分置改革進行了一波三折,終于在2005年得到順利推行。如證券市場設立之初時提出采取擱置方式,1998年底在當時經濟背景下第二次提出又因市場效果不佳于2001年宣布暫停。對于股權分置形成的惡性圈錢、市盈率過高、股票市場定位模糊等弊端,2004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要推行股權分置改革,并在這個文件的基礎上,股權分置改革在近幾年得到廣泛的推行。本文就已推行的和正在推行的股權分置改革過程中的情況進行系統分析,希望對相關主體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股權分制改革帶來的機遇
(一)強化市場機制配置作用
股權分置改革以后,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中“一股獨大”現象將得到較大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行政化及行政配置資源的缺陷也將被克服,市場配制的激勵作用將得到進一步發揮,才能使市場的價格能真正反映企業的業績和成長性,公司管理層的經營目標將向股東價值最大化轉變,并給予股東更大的回報,引導社會資源向經濟最活躍、發展最需要的領域集中,這將不僅有助于大大提高我國資本市場的運行效率,也將為通過資本市場的篩選和扶持為我國培養世界級的強大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并且建立股權文化,促使國有股東正確行使出資人權利,減少對企業的不當干預。這些都將有助于企業的長久健康發展。
(二)優化法人治理結構
通過股權分置改革,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將得到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公司的經營業績將通過股價得到比較真實的反映,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成長性仍將是投資者參考的重要關注指標,盡管在股改的過程中股價會有較大波動,但從長遠的角度來說,短期的波動是值得的,企業良好的業績才是支撐股價上漲的主要動力,決定企業股價的仍然是企業自身的基本面。通過股改,大股東的獨權控制的局面將隨著流通弱化,圈錢行為將得到很大方面的限制,各類股權主體相互制衡,企業的目標將以集體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這樣,投資者可以理性把握股改的歷史機遇,關注政策的走向、參與的時機以及個股的對價水平,更關注公司的經營水平和成長性,只有那些業績良好、發展前景廣闊且真正進行實質股改的企業才是投資者最終所青睞的對象。因此,通過股權分置改革,優化了法人治理結構,能夠給企業帶來長期旺盛的生命力形成制度保證。
(三)拓寬融資渠道
實行股權分置改革后,暢通了各種資本融資渠道,而且金融工具的多樣化拓寬了融資渠道。首先,可以充分利用換股并購,這種方式避免了直接的現金交易,而且又可以將之視為并購融資的一種。這種方式的優勢和靈活性將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逐步完成而得到凸現,除了以股份按照一定的比例互換外,還可采取定向增發+換股或回購+換股等方式。其次,運用權證,降低成本和風險。權證是一種允許持有人有權利但無義務以約定價格在約定時間購買或者出售約定數量標的資產的有價證券,這將會成為一種值得關注的并購融資方式,但是目前對權證的規定相對而言還比較簡略,需要更多的制度進行進一步規范化。最后,引入和規范民間資本進入。我國民間資本比較巨大,尤其是民營企業的發展,民間資金非常富足,民間融資已成為融資的重要方式之一,這在相對落后地區表現更為突出??梢猿浞掷梦匈J款、信托和海外設立并夠投資基金等方式,吸引民間資金。
二、股權分制改革的風險
(一)大小非“解禁”影響股市健康發展
由于我國在大小非“解禁”上并沒進行詳細規定,近半年我國股市大幅度下跌與非流通股的解禁有很大的關系,導致我國股市從6000多點跌至3000點,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價也大幅度下跌,有的跌幅甚至超過60%,我國政府不得不在近一個月出臺大小非“解禁”相關細則,并降低交易印花稅至千分之一,這些都說明大小非“解禁”已經對市場造成較大的擴容壓力。這就說明,在股權分置改革的過程中,要注意“大小非”解禁給股市的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一旦控制不好,“大小非”解禁過快,加上監管的不夠有效,就會導致不法的套利行為在改革過程中發生,導致股市大幅度下挫,影響股市健康發展,也使我國上市公司受股市負面影響,最終影響整個宏觀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資本結構變化引發財務風險
實施股權分置改革的過程中,非流通股減持的方式很多,可以是股轉股,也可以是股轉債、收回股本。一方面,這對企業來說是一次非常好的運作機會,企業可以通過改革來改善股權的質量,增加流動性,改善資本結構,獲得財務杠桿,并吸引新的資金來源。但在另一方面,如果運作不當,對幾種運作方式各自的后果認識不清,以上的財務效應不僅發揮不出來,可能還會適得其反。雙高(國有股權比重高、負債比重高)的存在,使財務動作方式的選擇和資本結構的調整就顯得更加復雜和困難。
(三)短期內形成監管不力風險
實施股權分置改革以后,由于形成了新的資本市場游戲規則,使得原有證券市場監管制度面臨許多嚴峻考驗。首先,表現在對上市公司的監管方面。股改后,股價的漲跌與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利益直接相關,特別是在將股價納入大股東及管理層經營業績考核指標的一些企業更是如此,這些考核促使他們盡力去提高企業業績,但也不排除他們會做出逆性選擇的可能,在利益的驅使下,憑借自身對企業經營的控股地位,進行虛假信息披露、會計報表造假,甚至惡意操縱股價,這在近期股市中很多上市公司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監管層也顯得無能為力。因此,由于我國證券監管制度發展還不夠成熟,缺乏重大改變和創新,短期內還不能滿足股權分置改革的監管需要。
三、結束語
總之,為了規范我國資本市場,推動我國資本市場更加健康的發展,股權分置改革是勢在必行,而且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推進改革的進程中,要控制相應的風險,使我國資本市場在改革的過程中也是和諧健康發展的。
參考文獻:
[1]耿惠斌.把握股權分置改革的機遇[J].經濟論壇,2005,16:1-1.
[2]孔慶根,孔玉生.股權分置改革——國有上市公司戰略調整的新機遇[J].江蘇商論,2007,10:168-169.
[3]祁斌.后股權分置時代:中國資本市場的機遇和挑戰[J].今日中國論壇,2007,1:40-43.
[4]胡英鴿.股權分置改革市場效應研究[D].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6.
[5]裴雙友.我國股權分置改革相關問題研究[D].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7.
[6]陳杏根.后股權分置時期的并購機遇與挑戰[J].上海投資,2006,6:33-36.
(作者單位: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財務結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