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東亞經濟一體化的逐步推進,中國與東盟的產業內貿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研究中國東盟貿易的特點有助于為東亞經濟一體化奠定理論基礎。本文運用產業內貿易的理論,在研究和分析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和分工現狀的基礎上,揭示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產業內分工產生的成因及其發展。
關鍵詞:產業內貿易;產業內貿易指數
一、文獻綜述
:近年來,隨著中國與東盟各國經濟的發展,要素稟賦的差異性的逐步弱化,規模經濟日趨重要,以及東亞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推進,大多數產品為滿足國家之間不同購買需求日趨差異化,技術變化也不斷向各行業滲透。雙方在產業轉移、產業結構調整中,逐步從傳統產業間貿易走向產業內貿易。中國東盟五國產業內貿易趨勢也逐步引起學者們的關注。
劉芳在《中國與東盟產業內貿易分析》中采用東盟中具有代表性的東盟五國——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作為研究對象來研究中國與東盟的產業內貿易的發展。
車勇和夏祥國在《中國與東盟國家產業內分工的現狀和趨勢》中通過對各大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進行計算,分析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產業內貿易特點以及今后的發展趨勢。
楊永紅《中國與東盟主要國家間產業內分工探討》中從中國與東盟國家產業政策的新特點角度分析中國——東盟產業內貿易迅速發展的原因。
李立民和陳文慧在《中國與東盟產業內貿易發展的實證分析》中從產業內貿易指數以及凈貿易和產業內貿易的貢獻率的計算論述中國東盟國家的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特點以及影響因素。
王娟在《中國—東盟國家產業內貿易進一步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中系統分析了中國與東盟國家產業內貿易發展的有利因素與制約因素,并提出擴大產業內貿易的相關途徑。
李永發在《東盟與中國雙邊貿易實證研究》中分析了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變化情況,并且采用了修正后的產業內貿易指數進行分析中國東盟貿易的發展情況。
二、中國與東盟國家貿易總體情況
近幾年來,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貿易額逐年上升(如表一)??梢?,東盟與中國雙邊貿易總量的特點是:東盟與中國雙邊貿易總量基數小,發展速度快,增長空間大。
與此同時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的貿易方式也在逐漸發生變化,主要表現為在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貿易額中雙方產業間貿易所占的比重不斷下降,而雙方產業內貿易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產業內貿易是產業內國際貿易的簡稱,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段時間內同一產業部門產品既進口又出口的現象。
三、中國與東盟國家產業內貿易發展水平
目前國際上通用的評價產業內貿易的指標為1975年由Grubel Herbert和P. J. Lloyd給出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他們認為產業內貿易是產業貿易總額減去產業內進出口貿易差額后的剩余部分,所以產業內貿易指數表示為:
表示所有貿易均為產業間貿易,不存在產業內貿易。以每個產業進出口值占總進出口值的比重作為權重,對所有產業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加權平均,得出一個國家的產業內貿易指數。由此可見,產業內貿易指數是衡量一個國家參與國際化生產過程中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轉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同時也反映了商品的多樣化需求和規模經濟發展的需要。當然,產業內貿易指數并非盡善盡美,它存在一些缺陷。當用不同的范圍定義產業或產品種類時,得到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不相同,當定義某一產業的范圍越大,產業內貿易指數也越大。此外,當貿易發生較為嚴重的失衡時,凈貿易額(凈進口或凈出口)數值較大,產業內貿易指數會較小,甚至一個經濟體全部的貿易都是產業內貿易時,只要存在著貿易差額,產業內貿易指數仍然會小于1。
從表二可以看出,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從1993年以來大體呈現逐步上升趨勢,由1993年的0.46上升到2004年的0.72,其中2000年達到最高0.76。受1997年金融危機影響,1997年指數比1996年略有下降,但到2000年達到最高的0.76,之后一直穩定在0.7到0.6之間。若以0.5為界,95年前以產業間貿易為主,95年后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產業內貿易在整個貿易權重中占了75%。
四、產業內貿易發展原因
首先,中國與東盟兩個發展中集團的經濟持續發展是二者產業內貿易發展的基礎。因為一方面相對于高收入階層而言的低收入階層的消費者,對商品的要求具有簡單化和標準化的特點,對產品品質不會有特殊的要求。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消費者的需求會變得多樣化和個性化,從而表現出對異質產品旺盛的需求,這將引起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從1993年開始,中國年均GDP增長7-8%,東盟五國GDP增長除199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外,其他年份的GDP增長平均都達到5%以上,這就使得中國和東盟國家的人均收入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長。另一方面,收入水平決定消費結構。兩國的人均收入差異不顯著,會導致兩國的需求結構有很大的相似性,必然使兩國間的產業內貿易比重較大。東盟集團內部國家間的人均收入差距比較大,從最高的新加坡1140美元到最低的緬甸94美元,但是平均來說東盟集團的人均收入水平與中國相差不大。其次,中國和東盟文化相近和地緣優勢明顯的特點為雙方之間的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從區位的角度看,兩國相距越近,產業內貿易比重越大。兩國較勁的地緣關系,相似的生產特征和相似的消費習慣,加之運輸成本低廉和便于開展邊境貿易等這些因素將有利于兩國的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如新加坡、印尼和菲律賓等華人大群的居住使得中國和東盟五國的需求偏好很相似,這使得產業內貿易大有可為。
最后,跨國公司在中國和東盟國家的投資增加促進了產業內貿易的發展。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不斷加強法制化建設,政府努力為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東盟國家的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勞動力供給充足,這大大吸引的國際的跨國公司紛紛到中國大陸和東盟國家投資建廠。跨國公司的落戶使中國東盟之間的產業內貿易大大增加,而且注重產業內貿易主要是企業內貿易,主要是指跨國公司母公司與子公司、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商品進出口交易行為。
五、政策建議
隨著近幾年我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不斷地加速和深化,雙邊的貿易發展速度加快,雙邊的產業內貿易額的比重也逐年增加。但是我國與東盟的產業內貿易主要集中在初級的礦物產品以及工業品方面,而且是以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這說明了雙方在產業結構和部分產業的國際分工上存在一定相似性。所以,為了避免我國與東盟國家在這些產業上的惡性競爭,為了加強雙邊在產業方面的互補,推動雙邊的產業內貿易在更高層次上發展,我國要積極地調整自身的產業結構,增加產品的差異化,提高產品的競爭優勢;進一步加強和發展同質產品市場的水平性產業內貿易和高質量產品市場的垂直性產業內貿易。
參考文獻:
[1]劉芳.中國與東盟產業內貿易分析[J].科技和產業,2007.(3).
[2]車勇,夏祥國中國與東盟國家產業內分工的現狀和趨勢[J].中國水運,2006.(4).
[3]楊永紅.中國與東盟主要國家間產業內分工探討[J].廣西大學學報,2006.(4).
[4]李立民、陳文慧.中國與東盟產業內貿易發展的實證分析[J].廣西大學學報,2007.(10).
[5]王娟.中國—東盟國家產業內貿易進一步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J].學術論壇,2005.(8).
[6]李永發.東盟與中國雙邊貿易實證研究[J].東南亞之窗,2006.(6).
[7]資樹榮,曾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產業內貿易的實證研究[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4).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