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工商界組建銀行源于清朝末年,清宣統二年(1910年)正月,慈利縣富商姚生范創設銀行,姚生范時年36歲,按傳統的乘法口訣“六六三十六”說法,給該行取名六六銀行,并發行貨幣,這是湖南開辦商業銀行之始。中華民國建立以后,湖南各地陸續開設商業銀行,發行商業銀行貨幣。
一、民國湖南商業銀行及貨幣概況
辛亥革命后,湖南百業初興,尤為提倡興辦實業,工商界人士欣然而動,為開發湖南實業,振興湘土經濟,籌備開辦銀行,印制發行貨幣。辛亥革命至1922年(民國十一年),先后建立的商業銀行有湖南實業銀行、湖南寶興礦業銀行、裕商銀行、長沙木業銀行、常德木業銀行、岳州商業銀行、津市豫立銀行、津市大豐銀行、津市六六銀行、湖南通商銀行、大同鹽業銀行。著手籌建的有湖南商業銀行、湖南茶葉銀行、長沙農工銀行等,其中大多數銀行發行了貨幣,如湖南實業銀行、寶興礦業銀行發行銀兩票、銀元票、銅元票,湖南通商銀行發行光洋票、銅元票,特別是長沙開設的大同鹽業銀行銀元票,在省立湖南銀行、裕湘銀行及各家商業銀行貨幣大貶值后,信譽頗佳,難能可貴。這是湖南商業銀行的第一個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這些商業銀行隨民國初年貨幣金融事業的繁榮而開創,所發貨幣又隨省立官方銀行貨幣成為倒幣而停止使用。加上軍閥政府的勒索、官僚資本的擠壓,十來年時間內,它們就從初創、發展,便至歇業凋零。
1922年7月至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9月,12年間,省內僅有一家商業銀行于北伐戰爭期間建立,可謂一支獨秀。1926年(民國十五年),湖南農民運動蓬勃興起,國民革命軍北伐軍勝利進軍長沙、岳陽,直至武漢,湘北南縣受此大好形勢影響,商界人士積極配合民眾,大力支持革命,為緩解當時縣鎮貨幣竭蹶現狀,南縣商民協會集資創辦南縣商民銀行,印制、發行小額貨幣,發行準備金充足,可以隨時兌現,流通情況良好,商民極為信賴。發行的貨幣及時彌補了當地貨幣市場的重度空缺,活潑了商民的經濟生活。1927年(民國十六年)長沙“馬日事變”后,該行被迫停業,貨幣停止流通。
南京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政策前后至抗日戰爭期間,湖南商業銀行開始了第二個發展階段。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后,省外各商業銀行紛紛來湘設立機構,帶動了省內工商業主拓展事業的熱情。1934年10月,澧縣津市鎮94家商家集資開辦津市國民銀行,成功發行銀元角票。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有醴陵農民銀行、津市農工銀行成立。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津市商業銀行、澧縣農民銀行開設。抗日戰爭期,有大懋銀行、復興銀行、鴻興銀號開辦和運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1951年12月,長沙市僅存的3家錢莊組合成立長沙聯合商業銀行,一年后,成辦公私合營銀行長沙分行。
40年間,湖南各家商業銀行中4家所發貨幣流通影響較大。
二、湖南實業銀行兌換券
辛亥革命后,政府及社會各界均倡導發展實業、湖南省政府機關設立了實業司,適逢從日本留學回國的湖南人曹訓農等人與湖南省實業司司長楊棨倡議組設湖南實業銀行,議定資本銀100萬兩,后改為100萬銀元,官商各半,初實收資本63.958萬元。1912年(民國元年)8月19日,湖南實業銀行在長沙成立,主要股東為礦商,還有茶商等,曹訓農任總經理,聘請長沙達順錢莊經理擔任業務經理。內部機構分為外柜、內柜兩個部分,貨幣發行、兌換工作由外柜擔負。湖南實業銀行經都督批準取得貨幣發行權,發行銀兩票、銀元票、銅元票3種兌換券。銀兩票分壹兩、伍兩2種面額,銀元票為元券,銅元票分當拾枚、貳拾枚、百枚3種面額。至1913年(民國二年)該行發行的銀兩票、銀元票、銅元票合計折銀元201.9萬元,兌換收進的現金銀兩、銀元存庫,貨幣發行收入的現金約相當于該行同期實收資本金的2.8倍。該行兌換券流通于長沙、衡陽、湘潭(含株洲)、益陽、常德、邵陽、新化、平江、瀏陽、祁陽、寧鄉等地。該行貨幣與湖南銀行貨幣同時流通,其幣值變化、流通狀況直接受湖南銀行兌換券影響,但發行準備金情況及貨幣信譽好于湖南銀行。
1914年(民國三年),湖南都督湯薌銘為整頓紙幣,令湖南實業銀行并入湖南銀行,發行準備金按在外流通貨幣量交湖南銀行,停止貨幣發行。曹訓農求助于北洋政府國務總理湖南人熊希齡,決定由財政部飭令湖南實業銀行將資本擴充為200萬銀元,擴大商股份額,規定官股占四分之一,商股占四分之三,歸并之事未能實行。商股比例提高后,有湘鄉巨商朱奎峰將其房地產業、店鋪、湖田以及與謝重齋合伙經營的銻礦等折價入股,擔任董事長。當年實收資本增至170萬銀元。1916年(民國五年),該行印刷新的銀元票換回原來發行的銀兩票,頗受商民歡迎。
但是湖南銀行貨幣嚴重貶值,發行量比實業銀行貨幣量大得多,故湖南實業銀行收回的放款本息多數為湖南銀行票幣,少數為本行票幣,致使該行不斷蒙受損失。1918年(民國七年)3月,湖南銀行倒閉后,督軍張敬堯推行“有獎惠民券”,大打折扣回收湖南銀行票幣,湖南實業銀行也被攤派任務,以收進的湖南銀行票幣爛價兌購有獎惠民券,損失巨大。
1919年(民國八年)秋,因金融環境惡劣,該行被迫停業,設清理處進行清理,從1912年開始發行貨幣至此,湖南實業銀行歷年共發行銀兩票103.8329萬兩,銀元票26.0969萬元,銅元票445.59萬串。至1921年(民國十年)春,尚有銀兩票49.9329萬兩、銀元票6.0969萬元、銅元票142.595萬串未收回,按省財政廳核定的標準,即銀兩票每兩以銅元90文、銀元票每元以銅元150文、銅元票每串以銅元100文進行回收。并多次延期收兌,最后于1930年(民國十九年)8月截止作廢。
三、湖南寶興礦業銀行兌換券
湖南為有色金屬之鄉,歷來礦業興旺,辛亥革命后,礦業更是湖南的重頭產業,設立了礦務局。為了進一步發展礦業,湖南省礦務局呈報都督譚延闿批準,由礦務局撥銀40萬兩,招商股2萬股160萬兩,以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組成湖南寶興礦業銀行,并獲準發行貨幣。1912年(民國元年)9月,寶興礦業銀行在長沙開業,實收資本銀42.01萬元,謝鐘木丹任總經理。該行亦以發行貨幣為重要業務,這也是該行一項主要資金來源。寶興礦業銀行發行銀兩票、銀元票、銅元票3種兌換券,銀兩票有壹兩、叁兩、伍兩、拾兩4種面額,票面印有平江金礦圖、水口山鉛礦圖,銀元票為元票,銅元票有當壹拾枚、貳拾枚、壹佰枚3種面額。寶興礦業銀行兌換券與湖南銀行、湖南實業銀行兌換券同時流通,票幣價格亦處同等水平。
1913年底,都督湯薌銘因北洋軍閥與南方的護國軍作戰,軍需驟增,即向湖南銀行提取大量款子,但又要挽救湖南銀行貨幣信譽,采取既不需籌備現金,又能提高湖南銀行發行準備金率的辦法,以湖南銀行統一發行、兌換票幣為理由,令湖南實業銀行、湖南寶興銀行停辦,并入湖南銀行,發行準備金交湖南銀行,兩行發行的貨幣由湖南銀行回收。寶興礦業銀行至此發行了銀兩票100萬兩、銀元票5萬元和銅元票100萬串。到1916年,尚有寶興礦業銀行銀兩票91.3萬余兩、銀元票3.8萬余元和銅元票16.6萬余串未能收回。
7月,湯薌銘被護國軍趕走,譚延闿任省長兼督軍,這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市場對礦砂的需求旺盛,湖南礦業迅速發展。礦商李光襄、肖云鵬等人呈報省長公署,擬集資頂辦寶興礦業銀行,復業回收這些貨幣。省長公署反復商議,如果變賣寶興礦業銀行原有產業以收回票幣,盈虧尚難預計,若由商人繼續承辦,收回礦務局原出少量股本便有了著落,并與湖南銀行不相妨礙,于是批準李、肖等人所請,并報經財政部、農商部核準。原以商股為主的寶興礦業銀行改為完全商辦。8月10日,完全商辦的湖南寶興礦業銀行在原寶興礦業銀行舊址重新開業。并發布公告,所有原寶興礦業銀行尚未收回的票幣,由現寶興礦業銀行負責兌換。該行擬發行銅元票120萬串以回收原寶興礦業銀行遺留在外的銀兩票,于上海商務印書館訂印新票,經財政廳呈報財政部、農商部,10月,農、財兩部批復不準發行,1917年(民國六年)2月,所印新票封存,沒有發行。
1918年,湖南銀行倒閉,湖南寶興礦業銀行隨之停業清理,原寶興礦業銀行兌換券無法全部回收。
四、湖南通商銀行兌換券
1920年(民國九年)年底,湖南先后發生幾起軍隊鬧餉風潮,湘軍總司令趙恒惕和湖南臨時省長林支宇為籌措軍餉,召集省城紳商會議,以特許長沙商會組建通商銀行,發行紙幣為條件向長沙總商會抵押借款300萬元,以解燃眉之急。銀行資本金定為100萬元,由商會向各商家籌集。因農歷年關臨近,市場銀根趨緊,籌款困難,商會一面積極籌備現金,自籌股款50萬元,一面抓緊訂印票幣,計光洋票壹元券100萬張,伍元券10萬張,當貳十枚、叁十枚銅元票各100萬張,當壹百枚銅元票200萬張,共值300余萬元。而省長公署已等待不及,湖南通商銀行遂于1921年(民國十年)1月10日(農歷十二月十三日)匆匆開業,發行銀元票和銅元票。湘軍總司令部、省長公署下令準其完納本省鹽厘各稅及田賦,各界人士不得拒絕。次日,又電令各縣知事、榷運局、厘金局、征收機關一律通用通商銀行鈔票,凡抑價拒收,一經查出,按軍法從事。
該行剛剛開業,省長公署即先后借去130余萬元,包括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借去的70萬元。商股100萬元又難籌集到位,以致該行庫存空虛,過了農歷年后未能開張。該行紙幣無處兌現,在長沙難以流通;在駐軍多的岳陽、湘陰、醴陵、湘潭等地完全拒用,湘軍總部每日都收到各地駐軍探詢該行開兌日期的函電。2月24日(農歷正月十七日),趙恒惕、林支宇召開軍、政、紳、商界80余人的財政大會,強調軍政紳商相依為命,限通商銀行在3月3日開張,商人加繳股款15萬元,由商會提出派股商號名單交政府代催。并由財政廳佐借省議會監管的公債票60萬元,作為歸還通商銀行的部分借款。該行將公債券轉押、變現后作為發行準備金。
3月5日為通商銀行首次開兌日期,不僅隨到隨兌,并且組織人員分赴大商店及軍營上門兌現,連兌兩日,每日兌出銀元10余萬元,通商銀行兌換券信譽日形卓著。但趙恒惕擔心銀行對商民實行無限制兌現,用空準備金,以維持《戒嚴條例》、禁止現金出口為由,3月8日發出布告,停止商民兌現,軍人每次限兌銀元3元或銅元3串,以期控制現金外流。此令實行以后,市面開始出現通商銀行鈔票阻滯現象,價格日見低落。長沙總商會召集各行業董首緊急會議,與會人員一致認為,商辦銀行尤應以人民的信賴為重,必須保全貨幣信用,但又不能違背當局命令,決定采取變通辦法:軍人仍準兌銀元3元或銅元3串,商民準兌銅元二、三百文;因官方不準兌現,則由銀行貼本抬高價格使用,即在兌出票券時按照跌落的市價折合,兌收時依照面值兌現。至5月底,湖南通商銀行先后共發行光洋票90余萬元、銅元票43萬余串;收回光洋票60萬元,銅元票35萬串,均截角打孔銷毀。長沙總商會盡了最大的努力維護貨幣信譽,寧可賠本,也決不失信于民,將貨幣誠信置于首位,在民國期間湖南全省數十家銀行中此為首例。但該行終因貼本兌現損失過大,無法維持,于6月16日停止兌現,宣告停止。未收回的兩類票幣共計銀元30余萬元,長沙總商會議決仍應負責收兌,以米護照作八折回收,即繳800元紙幣可領米護照1000石,不足800元則發給期條。省長公署通令以1921年3月15日為限期進行回收,逾期作廢。
五、醴陵農民銀行貨幣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隊伍出湘以后,湖南駐軍將領完成了圍追堵截紅軍的任務,他們的日子一時清靜下來,開始籌備興辦實業。1935年6月,湖南省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四路軍總指揮何建、二十八軍軍長劉建緒等醴陵籍高級軍官,以復興醴陵農村經濟為名,與醴陵縣合資興辦醴陵農民銀行,資本金為銀元12.5萬元,其中醴陵縣公股3.265萬元,其他為私股。開業時總行設醴陵,在長沙設辦事處,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總行遷至長沙,醴陵改設辦事處。并先后在邵陽、洪江、茶陵等地及省外貴陽、香港設有辦事處。
醴陵農民銀行成立時,經省政府批準,發行銀元輔幣券,面額有壹角、貳角、伍角3種,在醴陵總行及長沙辦事處兌現。輔幣券印制160萬元,沒有依法提存發行準備金,即在第四路軍發放軍餉時搭發,該軍所到之處強行使用,商民不敢拒收,以致在短期內就發行50余萬元。抗日戰爭爆發后,國民政府加強金融管制,令該行停止發行貨幣,限期收回已發輔幣券并予以銷毀。至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4月底,未收回的輔幣券尚有25.8342萬元。后經財政部一再追問,該行始在報上登載限期收兌公告,到年終兌換期截止時尚有18萬余元未收回,成為倒幣。
(作者單位:長沙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