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宏觀經濟中面臨的挑戰
1.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壓力巨大
保持物價穩定是貨幣政策的一項重要使命,通常地它只對需求推動型通貨膨脹能夠進行較為有效的調控,對于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卻無能為力。從目前發展趨勢看,未來我國成本型通貨膨脹壓力依然巨大:一是國際糧食供需趨緊,糧食價格進一步上行的可能依然存在。由于石化能源日趨緊缺,生物質能源受到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糧食作物被用于轉化為生物質能源,導致世界性糧食供給總體偏緊。二是資源能源價格存在上漲壓力。受各種因素影響,國際上油價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可能保持不斷走高趨勢。與此同時,為實現“十七大”提出的三個轉變,即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和要素結構的轉變,理順資源能源價格,讓資源價格合理反映資源能源的稀缺程度、環境保護成本和市場供求關系。三是為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國圍繞著解決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提出了新的重大政策措施,其中價格初次分配中勞動者收入的比重是一個重大舉措。另外南方大范圍雪災、凍雨,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也推動價格不斷走高。
2.流動性過?,F象難以明顯改觀
流動性過剩問題,是當前中國經濟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從2003年到現在,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是貸款增長過快,投資增長過快,外匯流入比較多,國內銀行間流動性偏松,資金充裕。
(1)導致我國流動性過剩的最直接原因是外匯儲備增長過快。長期以來我國在政策上鼓勵出口,加之人民幣被低估,所以出口企業在產品價格上較國際競爭者而言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導致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下持續順差。因2007年8月之前,我國一直實行強制結售匯制度,出口越多,國際收支順差越大,一方面會導致外匯儲備急劇增加,另一方面意味著中央銀行購買外匯而投放到經濟體中的人民幣(外匯占款)也隨之猛增。同時,我國在政策上實施鼓勵外商直接投資的各種優惠政策,我國勞動力價格低廉、市場發展前景廣闊,再配合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以及人民幣升值預期,吸引了大量外國投資者,同時也吸引了大量熱錢的流入。我國外匯儲備1978年僅1.67億美元,1978年~2003年用了25年的時間達到4033億美元。2004年~2005年兩年就翻了一番多,達到8189億美元,去年又增加到15282億美元。
雖然中央銀行為了緩解人民幣流動性過剩的壓力,收縮貨幣供給量,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調控措施,包括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加息及公開市場操作,回籠了一定數量的貨幣,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流動性過剩的壓力。2007年10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從9%上調到14.5%)、5次加息,并且發行了巨量央票。但中央銀行的這些調控行為,都是在外匯占款大量形成,流動性過剩已經出現之后,被動采取的,并無法遏制流動性過剩的源頭,可以說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指標不治本。
(2)導致流動性過剩的另一個原因是廣大居民一直保持著較強的儲蓄意愿。由于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以及投資理念和投資渠道的匱乏,我國廣大居民有較強的儲蓄意愿,相對而言,消費意愿不強(見表一)。無論是城鄉居民儲蓄水平居高不下,還是存貸差逐年加劇,都說明了我國商業銀行可用資金過多。而商業銀行是以利益最大化為原則的,必然試圖為過剩的資金尋找獲利的機會(主要指發放貸款)。

資料來源:2001-2006年數據由《中國統計年鑒》計算得出,2007年數據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整理
2001-2006年間(除2005年外),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增速始終保持在12%以上。銀行的貸款規模已經超過了經濟正常發展的需要,大量銀行貸款流入房地產市場及股票市場,催生了資產泡沫。滬綜指從2007年7月6日的3563點漲到2007年10月16日的6124點。
雖然中央銀行屢次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加息、公開市場操作,緊縮商業銀行可用資金,抑制銀行信貸投放沖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流動性過剩壓力,抑制了由于過多而催生的資產泡沫。滬綜指從歷史高位6124點,截止到2008年4月1日跌穿3400點;房地產價格上漲趨勢也有所放緩,甚至有些地區出現下降走勢。但這些都是暫時緩解流動性過剩的手段,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改變居民傳統消費及儲蓄習慣才是遏制流動性過剩的根本途徑。
3.資產價格不斷上漲吸引了大量資金的流入
理論上講,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取向主要是針對一般物價,而不應考慮資產價格,但實際中中央銀行卻往往不得不關注資產價格。否則,一旦資產價格破裂,必然影響實體經濟。
美聯儲在次級債危機爆發后,隨即進行降息和注資,即為例證。
但實際上,中國資產價格的上漲成因非常復雜,而且許多成因不是中央銀行所夠有效影響的。以房地產為例,2003年就被中央銀行列為宏觀調控的視野之內,但實際情況卻是,房地產價格越調越高。
我們可以看到,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固定資產投資額很大且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是相當高的,2004年到2007年,其整體水平在40%以上,其中2007年則高達55.65%(如表2)。過于依賴固定資產投資帶來的經濟增加的狀況是極不健康的,因此可以預期,在未來的宏觀經濟的調控中,國家在保持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的情況下,積極擴大內需成為保證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

資料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整理
二、2008年宏觀調控政策依據
2007年12月5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2008年宏觀調控的主基調。08年要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這是已實施10年之久的“穩健的貨幣政策”首次出現變化,由2007年的“適度從緊”轉變為“從緊”,彰顯出強烈的政策信號。本次貨幣政策的調整,是自2004年中國開始實行“雙穩健”的財政、貨幣政策后,中央宏觀調控政策首次改弦易轍,政府的調控目標從07年的“單防”(防止經濟過快增長),轉變為08年“雙防”(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
據悉,倍受國內外關注的《循環經濟法》草案預計2008年2月送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當前我國經濟持續發展,但節能減排面臨的形勢仍然相當嚴峻,2006年全國沒有實現年初確定的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的指標,加大了“十一五”后4年節能減排工作的難度。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是一項非常嚴峻的任務。
三、2008年宏觀調控政策建議
2008年,為了鞏固和發展宏觀調控的成果,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兩大戰略思想,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一方面,在調控政策層面上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防止經濟從偏快轉向過熱;另一方面,要加大制度層面上的改革力度,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著力解決民生問題。防止實體經濟偏熱與虛擬經濟偏熱的相互強化,形成全面過熱的風險。具體的政策建議為:
1.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
主要是考慮當前固定資產投資反彈的壓力較大,貨幣信貸投放仍然偏多,流動性過剩矛盾尚未緩解,價格上漲的壓力明顯,需要加強金融調控,控制貨幣供應量和信貸過快的增長。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積極應付資金流動性問題。適度調整貨幣政策目標,從穩定需求,特別是股市和房市需求的角度出發,結合對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歷史測算,貨幣供應量年度增長率宜適當調控。在利率調控上,為防止貸款利率過高對實體經濟增長產生沖擊,可選擇不對稱加息,即暫時維持貸款利率不動,僅提高存款基準利率,實現存款實際基準利率由“負”轉“正”。
2.引導人民幣一攬子貨幣實際有效匯率小幅升值,提高人民幣國際地位
2008年應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適度擴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波動區間,將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日浮動幅度由5‰擴大至1%。不僅要實現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更要引導人民幣一攬子貨幣實際有效匯率實現小幅升值。在當前形勢下,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利大于弊,對外可以降低進口成本,促進國內企業更多利用國外技術設備、資源和加快“走出去”步伐,對內可以提高出口門檻,壓縮國內落后產能通過出口繼續生存的空間,加大推進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優化升級。
3.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減弱人民幣升值預期。
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逐步縮小存貸款利息差,減弱商業銀行利潤對利差和貸款規模的依賴,從而有效地抑制商業銀行過強的貸款擴張沖動;同時,鼓勵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要打破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減弱人民幣升值固化的預期,這是目前金融政策最迫切的任務。
4.繼續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
就是要保持財政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充分發揮財政促進結構調整和協調發展的重要作用,增加對薄弱環節、改善民生、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出;繼續調整財政支出和政府投資結構,較大幅度地增加“三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節能減排和廉租住房建設等方面的支出;要抓好增收節支,依法加強稅收征管,規范非稅收入管理,控制一般性支出;改革政府投資管理方式,提高投資使用效益。
5.多管齊下抑制物價上漲,不失時機地推出有利于節能減排的價格和稅費改革措施
加大對農業、畜牧業生產政策支持力度,保持總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時,大力發展糧食生產,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力爭糧食穩產增產;充分利用國家儲備吞吐量調控農產品市場,積極增加貨源,保證市場供應,維護食品價格穩定;要加強價格管理,嚴肅查處價格串通、哄抬價格、價格欺詐等不正當價格行為;打破壟斷,在一些壟斷型行業,積極引入競爭因素,迫使壟斷價格下降。2008年價格工作在以穩定農產品價格為重點的同時,必須把握時機,適時出臺有利于節能減排的相關價格改革和稅費改革措施。
6.減少外匯流入,解決外匯儲備過高問題
一是調整結售匯政策,逐步變強制結匯為意愿結匯,并加大對結匯的審核力度(國家外管局已于2007年8月13日宣布結束強制結售匯制度,實行意愿結售匯)。措施旨在減少結匯,從而減少外匯流入。二是調整招商引資政策,限制引進先進技術以外的招商引資。此措施可以提高外資的運用效率,有效遏制不必要的產業資本及以產業資本為掩蓋的金融資本的流入。三是完善出口退稅政策。逐步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稅額度。此措施一方面可以使出口企業更好地適應國際市場環境,另一方面還可以減少國內資源的流出。
7.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一、二、三次產業健康協調發展,逐步形成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一是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二是加強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三是提高服務業比重,優化服務業結構,促進服務業全面快速發展;四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增長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五是優化產業組織結構,調整區域產業布局;六是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
(作者單位:天津工業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