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的經濟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經濟的飛速增長,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今年前兩個月,中國國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幅度分別達到7.1%和8.7%,亞行預計今年中國的平均通貨膨脹率將達到5.5%,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國今年的通貨膨脹率已經達到8%以上,目前存在著惡性通脹的隱憂,因此,加息成為抑制通脹的最有效的方法,中國銀行最新一期的研究報告預計,2008年,銀行利率可能至少提高2-3次,不可否認,央行通過調高利率來抑制通脹的持續升高,確實起到一定的成效,但要想獲得穩定的通貨膨脹率,就必須掌握產生高通貨膨脹率的成因,針對成因治理高通貨膨脹率,才是解決之道。
一、外部環境作用下的高膨脹率
外部環境主要是指國際經濟市場的變動對中國通貨膨脹率的影響。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動影響著中國經濟的發展。
(一)美國的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對世界上歷次金融危機進行研究會發現金融危機具有輻射作用。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對全球經濟產生了巨大的輻射作用。中行是美國次貸證券在亞洲的最大持有者,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使中行損失了一年的利潤,中國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分別投資次級房貸債券12.29億美元和10.62億美元,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兩家銀行已經投入的損失準備金為投資金額的30%和40%。次貸危機的爆發使中國的銀行改變了其原有信貸投放的政策。
(二)國際油價上漲對中國經濟的影響。1998年,國際石油價格處于低谷,在10美元一桶左右徘徊,然而進10年以后,油價已經達到140美元,上漲了10倍左右,而且原油價格還將繼續暴漲到150美元甚至200美元左右,并保持繼續上升的趨勢。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用油國,僅次于美國。現在中國的消耗量占全球需求的9%,美國大概是20%.中國生產的油量占全球供應量的4.7%,就說明中國使用的油有一半是來自于進口。進口支付增加和財政壓力加大,是高油價對我國經濟最直接的影響,作為基礎能源產品,國際油價上漲勢必推動我國工業品出廠價格(PPI)走高,6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8.8%,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3.5%。在工業品出廠價格中,生產資料出廠價格同比上漲10.1%。其中,采掘工業上漲29.3%,原料工業上漲11.2%,加工工業上漲7.2%。生活資料出廠價格同比上漲4.8%。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9.7%,衣著類上漲2.4%,一般日用品類上漲4.1%,耐用消費品類下降0.2%。
中國以前的通脹大多是需求拉動型的通脹,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導致了成本推動和結構性通脹并存的局面,造成了混合型通脹的產生。
二、內部環境作用下的高膨脹率
內部環境主要是指中國經濟市場的變動對通貨膨脹率的影響。中國近幾年經濟的發展都保持在10%以上,經濟的高增長必然帶來了通貨膨脹的高增長。內部環境作用下的高膨脹率主要受以下幾個方面影響:
(一)分配收入不均帶來的高膨脹率。近幾年來,社會收入分配差距雖被各種接連出臺的民生政策不斷修正,但在整體上還是呈現了不斷擴大趨勢。經濟運行體制的不健全,轉型期急劇變動的社會結構,以及欠缺的調節機制和不足的財力,制約了全社會對收入分配的再調節。高收入階層占有社會財富比例過快增長,這個階層追求財產性收入的結果,造成資產價格膨脹;追求消費升級的結果,造成奢侈品市場的旺盛,由此帶動一般物價水平提高。目前的收入分配結構所導致的需求結構,高增長和高通脹卻會進一步增加富裕階層的收入,而富人收入的增加又會導致房地產價格和基礎原材料價格的上升,從而使企業的成本全面上升和失業量增加。
(二)外匯儲備對通貨膨脹率的影響。央行發布的2008年上半年金融運行數據顯示,今年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18088億美元,同比增長35.73%,中國的外匯儲備實際上已經超過了世界124個國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總和。外匯儲備快速增長帶動的外匯占款增加是流動性過剩的直接原因。在結售匯和人民幣匯率制度下,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的不斷攀高,使人民幣承受著沉重的升值壓力。為保持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漸進走勢,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中央銀行不得不大規模干預外匯市場,向市場投放大量的基礎貨幣,從而給商業銀行創造了大量的流動性。造成外匯儲備、外匯占款不斷攀高的原因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在“雙順差”的繁榮背景遮掩下和人民幣升值的作用下,大量的熱錢乘隙涌入中國,進而參與到中國的貨幣創造過程,并產生與央行投放基礎貨幣同樣的效果。
(三)房地產、股票市場對通貨膨脹率的影響。我國房地產價格雖然近十年一直上升,但上升最快、上升幅度最大的時期卻是發生在2006年和2007年。深圳市2004年房價與居民收入比僅為6.52倍,而2006年一下飆升到15.76倍,2007年又進一步達到20倍以上。上海、北京市中心區的房價與收入比甚至達到了30倍和50倍以上。還有統計數據表明,2004年北京的平均房價才只有5050元/平方米,而2007年全市平均房價竟上升到14000元/平方米。兩年全國房地產價格的迅速飆升是今年產生高通貨膨脹率的直接原因。
中國的股票市場是一個不成熟也不穩定的市場,在經歷了05年的大跌以后,06年、07年都保持了一個良好的增長勢頭且在08年第一季度股票的漲幅超過了6000點,股市上漲會導致投資者的財富增加,而消費是收入與財富的增函數,財富的增加會刺激消費。股市快捷的變現特點決定了虛擬財富隨時可以變成真實財富,這必然帶來高的通貨膨脹率。
(四)銀行信貸管理對通貨膨脹率的影響。商業銀行的最終目的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而利潤最大化的創造者就是信貸,通過發放信貸來為銀行創收已經成為每個商業銀行最主要的業務流程,因此,國家出臺了關于信貸發放政策的相關規定,但商業銀行為了追求其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在信貸發放的管理上存在著很大的弊端同時也是造成高通貨膨脹率的原因。各商業銀行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往往會制定一系列的信貸發放指標,這些指標沒有完全根據市場及自身情況制定,而是高出其實際完成的能力,并且指標任務的完成與信貸發放員的工資掛鉤,造成了信貸員盲目發放貸款、違法發放貸款等行為的發生,使資金流動過剩。
三、抑制高通貨膨脹率的對策
治理高通貨膨脹率,不能僅僅靠緊縮貨幣政策,還應該針對不同成因制定不同的解決方案。
(一)針對其外因,應采取的措施。
針對美國次貸危機和國際石油價格的上漲而帶來的高通貨通脹率,應采取的措施是:建立全球經濟預警機制。預警機制的建立能夠有效的減弱世界經濟變動對中國的影響,能夠在第一時間內對受影響的中國經濟作出宏觀調控。
(二)針對其內因,應采取的措施。
1.針對收入分配不均產生的高膨脹率而應采取的措施是:增加民生投入,解決收入兩極分化問題,加快建設和諧社會既定大政方針的進程。分配問題是一個制度問題,是由轉軌時期的體制、經濟發展和公共政策缺陷共同導致的。也因此,必須打破壟斷,完善市場競爭,改變收入分配中的資本利益最大化和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取向,提高勞動者工資水平,建立一個機會公平、權力公平的制度。公平收入分配是最終解決我國內需不足和通貨膨脹的有效途徑。
2.針對外匯儲備增多而產生的高膨脹率應采取的措施是:①參考中央匯金公司注資國有銀行的做法,一次性注資、收購長期以來地方與中央政府頻頻博弈,遲遲不能解決的地方高風險中小銀行等問題,將銀行的地方控股為中央控股,徹底健全令人擔憂的國內金融體系。②盡快研究相關措施,在鼓勵境內外企在國內A股上市的同時,鼓勵國內金融機構對在境內已投資5000多億美元的眾多外企的外幣貸款,鼓勵外企在國內發行美元債券籌集資金,支持其在海外引進設備、技術和生產線,而不是一味地讓其調境外外匯來解決經營資金的需求。③出臺相關鼓勵措施,要求國內借債企業和機構,在不違背借債合同的前提下,用人民幣購匯或銀行貸款購匯,提前償還外債。④政府直接用外匯在海外大量購買用于改善國內教育、醫療設備、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節能、安全生產、排污環保事業發展所急需的各種設備、技術與其他物質,以國家投資持有的方式下撥,或政府在海外采購、再以優惠價格賣給國內企事業單位的方式供給,同時收回人民幣。通過此方式,以超常規的方式與速度,加快這些短缺事業的發展。
3.針對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生產的高膨脹率應采取的措施是:①抑制房地產市場過度投機行為,擴大普通住房及保障性住房的供給。抑制房價過快上漲,其關鍵在于應在抑制房地產市場投機行為的同時,擴大住房特別是普通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供給。在抑制房地產市場投機需求方面,政府可以動用各種金融與稅收手段。②規范和發展證券市場,積極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在股市對財富放大效應的刺激下,各種違法違規行為(如操縱股價、內幕交易、虛假信息披露等)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而這些違規行為又會進一步推動股價的非理性上漲。
4.針對銀行信貸政策的管理產生高膨脹率應采取的措施是:①完善我國銀行監管模式和體制,進一步提高風險防范能力。銀監會要高度重視房地產市場發展中的各類金融風險,及時發出風險提示。銀行不能放松借貸標準,嚴格“三查”,嚴防假按揭和虛假貸款,加強對銀行房地產貸款的監管力度;加強基礎信息研究,提高監管的精確性。在銀行體系內要加快做好低端的、基礎性的工作,對貸款的風險、信用狀況、違約率等方面的信息要非常精確。②完善銀行的信貸管理政策,有效控制信貸風險。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個人信用體系,改變商業銀行僅憑借款人身份證明、個人收入證明等較原始的征詢材料進行判斷和決策的現狀。完善個人信貸法律,加強對已放貸款的監督管理,加強對失信、違約的懲處,從法律上保障銀行開辦消費信貸業務的利益,減少各種惡意欺詐行為。規范抵押貸款放貸市場,防止為擴大盈利水平,搶占市場份額而擅自降低貸款標注和擔保條件。其次,制定行之有效的績效管理制度。績效管理一定要根據自身和市場的變動情況來制定,科學有效的績效管理政和執行力是解決此問題的根本之道。
(作者單位: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