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和社會穩定進步最具活力的源泉,其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明顯。但是在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中也存在著一系列有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其中融資難已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首要問題。中小企業板塊于2004年6月25日在深交所正式啟動,中小企業板的設立,拓寬了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為中小企業提供了一條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的途徑。中小企業通過發行上市也獲取了長期穩定的資本金,改善了資本結構,并調動了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積極性,有利于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需求。但是中小企業板無論從其自身的規模和影響力,還是從外部發展環境來講,遠不能適應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要求和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需要。現實中很多中小企業要想通過中小企業板上市融資,還面臨著種種障礙。因此發展創業板,將成為我國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的新路徑。
一、創業板與中小企業板的區別
創業板市場又稱第二板市場,是金融市場中新出現的一種融資方式,是在服務對象、上市標準、交易制度等方面不同于主板市場的資本市場。創業板市場主要以中小型高科技企業為服務對象,同時也具有資本市場的一般功能,能為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也能改善中小企業的資金供給條件,還可以發揮優勝劣汰的優化功能,將不具備發展前景的企業淘汰出局。
創業板與中小企業板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風險性方面。創業板市場是高風險市場。我國目前中小企業板推出的基本上是已經具備一定發展規模的走向成熟的企業。與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相比,創業板市場上市公司屬于初創時期,規模小、業務少,企業業務多屬于新興行業,沒有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那樣的盈利業績,面臨的市場風險、經營風險都很大,破產倒閉的概率比中小企業板要高。
2.前瞻性方面。創業板市場對公司業績要求不嚴,過去的表現不是融資的決定性因素,關鍵是公司是否有發展前景和成長空間,是否有較好的戰略計劃與明確的主題概念,而中小企業板關注的是企業前期良好的經營業績和成長性;關注的是上市公司主業是否突出、是否盈利、是否具有成長性和高科技含量。據統計,截至2008年6月30日共有256家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其中200多家公司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型中小企業,IPO融資約610億元人民幣,平均每家融資3.24億元人民幣,總發行規模為67.3億股,平均每家發行新股數量達3580萬股。中小企業板已反映出科技型企業、風險投資參股企業占有較大比重的特征。說明中小企業板塊起到了重點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的作用。現在中小企業板公司多數屬于醫藥、紡織、機械等軒工或者消費類行業。隨著中小企業不斷到中小企業板發行上市,會盡可能擴大行業覆蓋面,增強上市公司結構的互補性。
3.上市標準方面。因為創業板市場是前瞻性市場,因此其上市的規模與盈利條件都比較低,大多對盈利不作要求。如美國NASDAQ小盤股市場僅需要10萬股,香港創業板也僅要求公眾持股的最低量為3000萬港元,并且均不要求盈利記錄。中小企業板的上市標準要比創業板證券上市標準高許多。中小企業板發行、上市標準、與主板相同,目前中小企業板上市的企業除了盤子較小外,其他標準與主板完全沒有區別。也就是說,持續三年盈利等條件同樣適用于中小企業板上市的股票。中小企業板不是創業板,推出創業板,需要不斷完善中小企業板。
二、我國建立創業板市場的必要性
1.建立創業板市場,是發展我國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現實需要
中小企業板作為分步實施創業板的第一步,而創業板的提出則更早在1998年12月,當時的國家計委向國務院提出“盡早設立創業板塊股票市場問題”,國務院要求中國證監會提出研究意見。2007年新年伊始,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這個消息為我國非公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我國中小企業的壯大增添新的契機。我國非公有制企業的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國務院《若干意見》從七個方面提出要“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拓寬直接融資渠道。”促進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的具體措施包括在證券市場發行、上市方面,非公有制企業與公有制企業實行同等待遇;加快完善中小企業板,分步推進創業板市場;鼓勵非公有制經濟以股權融資、項目融資等方式籌集資金。對許多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來說,按主板和中小企業板的上市條件發行股票,這樣的要求就像一道高高的門檻,無法逾越。而創業板證券市場作為針對相對規模較小、風險相對較大的企業所設立的特殊融資場所,有條件為我國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有效的資本支持,使得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也能享受到證券市場帶來的融資、風險分擔、擴大知名度以及規范企業運作等益處。
2.建立創業板證券市場,是我國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需要
首先,從國外發達的資本市場看:一國完善的資本市場應該具備各種不同功能的適應各種投資者不同需要的多層次的市場。它應該包括:主板市場、創業板證券市場、場外交易市場等。這種完備的市場體系其中一個主要的作用就是有利于市場退出機制的形成。目前我國證券市場功能難以有效發揮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于:企業的上市和退市都無法按照經濟準則運行。存在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我國證券市場體系過于單一,創業板證券市場的建立,將有利于市場退出機制的形成。
其次,創業板證券市場的設立,通過引入這種競爭壓力,可促進主板市場優化自身服務,注重上市公司的質量,增加對其上市公司的監督管理,進一步提高自身運行效率。
再次創業板證券市場的設立,將大大豐富投資銀行、證券經紀、法律、會計、風險評級、投資咨詢、投資風險保險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最后,建立創業板證券市場,可以擴大市場容量,減少主板市場受到外來沖擊風險,將有利于我國主板市場未來的開放,有利于我國與國際資本市場的交流與接軌。
3.建立創業板證券市場,有助于發展中國股市的產業基礎
建立創業板證券市場,可以避免優秀企業紛紛企業境外上市,導致中國股市的產業基礎和價值土壤面臨水土流失的境地。中小企業板塊的推出應當是2004年國內資本市場的最大轉折。但因上市規則和交易規則等諸多相對太嚴格的限制,國內企業的境內上市“通道”還是太過狹窄。據媒體報道,截至2008年6月30日深交所中小企業中符合發行條件且通過發行審核的企業已經多達256家家,后備企業更是多達1000多家。由于中小企業板曾一度停發新股,這種遙遙無期的等待,對等著資金急用的企業來說,顯然是無法接受的。所以,一方面,中國企業被迫赴海外上市尋求高成本的資金,帶著中國經濟增長的美好前景去為海外資本市場的繁榮作貢獻,另一方面是資金成本很低的本土過剩資本找不到投資出路。現在香港、新加坡、美國都來搶中國的上市資源,我們不往前走就等于把優質的上市資源推出去了。
三、我國建立創業板證券市場的可行性
我國中小企業板的開設為最終推出創業板積累了些經驗,我國在中小企業板發展的基礎上,推出創業板證券市場具備了一定的條件和可行性。
1.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已經創造了一個持續20幾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奇跡,1979年~2003年年平均經濟增長率達9.4%。2003年雖受到“非典”的影響,全年經濟增長率仍上升到9.1%。國內外經濟界人士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已經完全擺脫了亞洲金融經濟危機和美國IT泡沫引發經濟周期性的負面影響。正在實施的新一輪宏觀調控,實質上是明確地以新的科學發展觀來指導、調控中國經濟。對此,營造出健康和諧的經濟發展環境,我們抱有極大的信心。
2.充足的上市資源
從上市資源來看,截止到2006年10月底,我國中小企業數已達到4200多萬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8%,經工商部門注冊的中小企業數量達到430多萬戶,從投資人數來看,據統計,2006年12月新增開戶數接近60萬,截至2007年1月22日,中國證券市場個人投資者股票及基金開戶總數已經突破8000萬。這意味著,每100個中國人里,就有5.9個是股民或基民,現在還呈較快的增長趨勢。
3.豐富的儲蓄資源是創業板證券市場的資金來源
隨著1992—2007年證券市場的規模的迅速發展壯大,城鄉居民的儲蓄存款也在迅速增長。1996年以來,在銀行存款利率連續8次下調(其中1年期儲蓄存款從10.98%調至2.25%)的情況下,城鄉居民儲蓄仍以每年幾千億元的規模增長。到2008年4月底,居民儲蓄存款已達20萬億元。這既表明了城鄉居民有著巨額的投資能力和潛力,也反映了目前的金融渠道和金融工具已遠遠不能滿足投資者的投資需要。同時,20萬億的居民儲蓄足夠支撐優質企業的直接融資,我們應該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來滿足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
4.逐步成熟的中小企業板為創業板市場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深圳推出的中小企業板,是中國資本市場的一大進展。中小企業板在監管上采用了國外創業板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增加了監管內容、加強了監管力度,在制度創新上引領新潮流。隨著《證券法》和《公司法》的修改,為我國證券市場向法制化、市場化管理方向轉變奠定了基礎。
5.投資者的風險意識正在不斷加強
我國的證券投資者是和證券市場本身一起成長起來的。他們的風險意識在逐步增強,對價格波動的心理承受能力在逐步增強。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業績和回報更加關心,對證券公司以及中介機構的誠信狀況更加關注,投資理念也日漸成熟,由過去“重概念、輕業績”的投機性炒作,逐漸向價值投資理念回歸。
創業板的設立和完善是一項長期而艱難的過程,我國應多借鑒國外發達金融市場的經驗,并結合我國的實際,盡量避免創業板設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從而盡快設立創業板市場,改變我國股票市場結構單一的現狀,促進我國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作者單位:新疆石河子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