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據雷蒙德·戈德史密斯提出的對金融深化程度的五個指標,從五個方面分析了我國金融深化與金融發展的現狀。結果表明,我國金融深化的數量化指標較高,增長較快,但質量不高,金融資產發展的規范化程度較低。本文結合該結論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深化;貨幣化比率;FIR
一、引言
中國的金融深化進程開始于1992年。1993年,中國政府提出了利率市場化改革,并放開債券市場、債券回購和債券交易的利率;1994年實現人民幣匯率并軌,并接受IMF組織協定的第八條款有關義務,逐步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自由兌換;上世紀90年代,中國先后建立了幾十家股份制銀行,改變了長期以來只有國有銀行的局面,并同意保險基金進入股票市場。這些措施是否表明中國目前已完成了金融深化?金融深化是否真的促進了我國的金融發展?其效率又如何?本文將就雷蒙德·戈德史密斯提出的5個指標,從5個方面評價中國金融深化的現狀,并結合具體情況提出政策建議。
二、我國金融深化的現狀分析
對于金融深化程度的評價標準,《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的作者雷蒙德·戈德史密斯在該書中提出了5個評價指標,分別為:(1)貨幣化比率;(2)金融相關率;(3)金融資產的多樣化;(4)金融機構種類和數量;(5)金融資產發展的規范化。我們將從這5種方面具體分析中國金融深化的實際情況。
1.貨幣化比率
貨幣化比率是廣義貨幣(M2)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通常用來表示一國或地區的金融深度,反映金融化不斷加強和深化的過程。從表1和圖1的數據可以看到,我國的貨幣化比率逐年升高,從1980年的44.4%上升到2006年的163.9%。通常貨幣化比率超過1就能夠說明一國的貨幣化過程已經完成,雖然中國已經超過該值,說明在深度指標上表現尚好,但并不能得出中國金融化程度已超過許多發達國家的結論。

圖1 我國貨幣化比率和FIR趨勢圖

資料來源:根據各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金融年鑒》
2.金融相關率(FIR)
FIR是表示金融深度的另一個指標,是一國或地區全部金融資產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它體現了金融業在經濟中的地位,反映了利用各種金融工具來引導現實經濟活動的水平。由于該指標包含了許多非貨幣化的金融工具,如債券、股票、保險等,所以數值比貨幣化比率(M2/GDP)大。從表1和圖1可以開出,從1980年到2006年底,FIR值增加了三倍,達到346.4%,與大多數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相當,超過中等發展中國家。
根據前兩個指標可以發現,我國的金融市場發展勢頭很足,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高儲蓄率的影響。但仍不可否認,這種增長速度促進了我國的金融深化。
3.金融資產的多樣化
金融資產多樣化是從金融寬度的角度考察金融深化的程度,它主要衡量一個國家全部金融資產的豐富程度以及金融工具的創新能力等等。具體而言,金融資產主要包括流通中的現金、整個金融機構的存款總額(包括商業銀行、其他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吸收的各項存款)、金融債券、保險單據或存款,以及整個金融機構的貸款總額(商業銀行、其他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的各項貸款)、政府債券、企業債券、流通股股票及財政借款。根據表2可以發現,經過最近十年的金融深化改革,新的金融工具的規模不斷增加,尤其是債券、股票和保險市場,均增長了6倍以上。除此之外,我國的外匯、黃金市場也初見規模,投資功能逐漸增加,已形成一個主要由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外匯市場以及黃金市場構成的,具有交易場所多層次、交易產品豐富、交易機制多樣等特征的金融市場體系。

注:由于2006年財政借款為0,所以未納入比較計算
數據來自各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金融年鑒》
4.金融機構數量和種類
該指標作為金融資產增大和金融市場擴大的主體,可以從另一個方面衡量金融深化的程度。目前我國的金融機構體系是以中國人民銀行為領導,以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分業監管,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分離,多種金融機構,多種融資渠道并存,功能互補和協調發展的新的金融體系。
我國的金融機構規模不斷擴大,根據《2007中國金融年鑒》統計,中國共有3家政策性銀行、5家國有商業銀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13家城市商業銀行、242家外資銀行代表處、54家信托投資公司、70家財務公司、6家金融租賃公司及遍布城鄉的郵政儲蓄機構;證券金融機構包括104家證券公司、56家基金管理公司等;保險業包括6家保險集團和控股公司、98家保險公司、9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等。
5.金融資產發展的規范化
雖然中國金融深化的數量化指標都達到較高的水平,但是其發展的規范性和質量卻存在著不少問題。
(1)金融資產的結構不合理。在我國長久以來銀行存款占據了金融資產的一半以上,中國居民的普遍投資意識較弱。盡管近幾年投資工具增多,居民可選擇的投資方式增多,但是非銀行資產的規模,包括股票、債券和保險項目,仍然比較小。根據表2的2006年數據,分別只占金融資產的3.77%、6.55%和0.85%。對于發達國家最重要的三項金融資產,中國的總和僅為11.16%。
(2)信貸資金投放結構不合理。由于國家政策支持,銀行的資金多貸給大型和效益好的國有企業,大型企業貸款來源充裕,獲得信貸資金比中小企業容易得多。企業的規模越小便難以獲得銀行的信貸。另一方面,信貸資金主要向城市和發達地區傾斜。這些投資的差距對各地經濟金融的非均衡發展產生非常大的直接影響。
(3)股票市場資源配置效率低。首先流通股市值占金融資產的比率較低,只有3.77%。而中國存在大量不能流通的股票,雖然股改以后,更多的股票可以流通,但比例仍舊較小。根據2006年的中國金融年鑒統計,我國股票的市價總值為89403.89億元,其中流通股市值為25003.64億元,僅占27.97%。股票市場的另一個問題是企業的“圈錢”現象嚴重,從1984年第一只股票上市到2006年底,境內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1434家,年籌集資金不斷增加,但一些上市公司沒有有效的利用這些資金,業績并不理想。
根據五個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金融深化的數量化指標達到較高的水平。但這些指標只能說明中國金融發展的規模大,范圍廣。而其發展的內在質量不高,金融資產發展的規范化程度較低,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建議
1.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完善金融監管體系。
對于發展中國家,政府的調控起著很大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金融制度創新與變遷挖掘市場潛力,另一方面可以完善金融監管體系。金融深化并不等于讓金融業自由發展。而要求政府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加強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有效管理與監督,加強金融監管和維持金融機構的穩定經營是實現金融深化的重要條件。
2.立完善多層次金融市場,改善金融資產結構
針對目前中國金融資產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必須全面推進多層次的金融市場發展,既要促進銀行業的發展,又要大力發展股票市場、國債市場、公司債券市場、貨幣市場和外匯市場,還要發展保險市場和信托業務。并且促進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和保險市場的有效結合,形成一個多層次協調發展的市場體系。
3.推進金融產品創新,擴大金融寬度
我國目前的金融工具種類仍然落后于發達國家,難以滿足不同需求的投資者。所以必須大力推動金融產品創新,鼓勵發展投資者需要的新產品、新業務,豐富居民投資渠道,引導金融業綜合經營,交叉發展,增加金融市場的活力。并在注意防范風險的同時,簡化金融新產品和業務的審批程序,為金融產品創新、業務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寧.中國金融深化進程的再反思[J].經濟研究參考,2000:(29).
[2]易綱.中國的金融資產結構分析及政策含義[J].經濟研究,1996:(12).
[3]武劍.對金融深化理論與實踐的探討[J].特區經濟,2006.7.
[4]劉剛.發展中國家金融深化問題的探討與簡析[J].科技與管理,2002.4
[5]趙志君.金融資產總量.結構與經濟增長[J].管理世界,2001:(3).
[6]戈德史密斯.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M].上海三聯書店,1994.
[6]談儒勇.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1999:(10).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