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匯率改革政策,由此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即人民幣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形成了更富彈性的匯率形成機制,同時人民幣一次性升值2%。正如Frankel(1999)曾指出,沒有任何一種匯率制度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最優的,匯率制度是隨著一國的經濟發展而調整的。這次匯率改革是在當時國內外雙重壓力的情況下作出的一次重大調整,這次改革使人民幣恢復了靈活性,對改善我國的金融安全狀況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本文試圖詳細分析這次匯改對我國金融安全產生的影響。
我國的諸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定義了金融安全的概念,一是從金融實質的角度出發,認為金融安全實質上就是貨幣資金融通的安全,凡是與貨幣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關的經濟活動都屬于金融安全的范疇(王元龍,1998)。二是從國家關系學的角度出發,把金融安全定義為“核心金融價值”的維護,包括金融本身的核心價值及其對國家核心價值的影響程度,以及金融主權(梁勇,1999)。王元龍在綜合其他學者觀點的基礎上,在2004年將金融安全表述為:金融安全是在金融全球化條件下,一國在其金融發展過程中具備抵御國內外各種威脅、侵襲的能力,確保金融體系、金融主權不受侵害,使金融體系保持正常運行與發展的一種態勢。陸凱旋(2005)則從保證金融體系高效的角度定義了金融安全,他認為金融安全是在保持一國金融體系高效運轉的前提下,能夠采取各種手段抵御來自國內、國外的各種威脅和侵襲,確保金融主權不受侵害、金融體系保持穩定運行,并以此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由上述對金融安全概念的闡述可見,影響一國金融安全的因素來自國內外的各個方面,而對金融安全的維護卻必須站在國內的立場之上,它包含于經濟安全之中,甚至涉及到國家安全;并且金融安全應當是一種動態均衡,它應當是面對不斷變化的國際金融、國內金融環境,應具備“應對”能力的狀態。
二、匯改后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分析
中國之所以要實行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期以來人民幣匯率事實上就是單一釘住美元,而人民幣對其他主要貨幣的匯率波動頻繁。2002年至2005年3年期間,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波動幅度僅為0.0109%,標準差為0.000254。而人民幣兌歐元的波幅則要大得多,在3年的時間里從100:728.77跳躍到100:1108.16,波幅達到52.06%,是人民幣兌美元波幅的4776.1倍。人民幣兌日元的波幅也不小,達到41.2%。這樣的局面一方面使人民幣匯率對美元缺乏彈性,造成中國的外匯政策受制于美元政策;另一方面人民幣對其他主要貨幣匯率的頻繁波動不利于中國不斷多元化的貿易和投資穩定。
2005年7月匯改后,人民幣不再單一釘住美元,而是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在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的3年時間里,通過對人民幣相對美元、歐元,日元走勢的觀察,即能夠從大體上獲知人民幣匯率在匯改后的彈性變化情況。圖1、圖2和圖3分別是匯改后12個季度內,人民幣兌美元、歐元和日元的匯率走勢。

圖1 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走勢

圖2 人民幣兌歐元的匯率走勢

圖1 人民幣兌日元的匯率走勢
由以上系列圖表可見,人民幣匯率相對美元呈現明顯的單向升值態勢,而相對歐元與日元而言,則是有升有降地波動;因此,不能片面地認為匯改后人民幣大幅升值,而應該從更全面的角度看,相對于主要貨幣,人民幣表現出靈活波動的態勢。
三、匯改對我國金融安全狀況產生的影響
此次匯率制度改革對我國的金融安全狀況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如匯改后我國宏觀經濟保持平穩運行,經濟增長率連續3年保持在雙位數以上;隨著人民幣匯率的逐步趨于靈活,貨幣政策也取得顯著效果;國有銀行改革也因為此次匯改而加速進行,不良貸款率逐年下降。
此次匯改的目的是實現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使匯率能夠根據市場供求得到有效調節,然而匯率制度改革并非一朝一夕而成就的,此次匯改的確對金融安全產生了諸方面的積極影響,國家也適時推出了大量政策措施與之搭配執行,然而若要進一步深化匯制改革,目前國內金融體制仍存在幾方面的制約因素。
第一,缺少匯率風險規避機制。新的匯率體制下,匯率將具有更大幅度的彈性,從而市場主體將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但從我國現有的外匯市場體系來看,無論在交易品種上,還是在交易規模上都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發展人民幣外匯衍生品市場迫在眉睫。外匯衍生品規避風險的理論機制在于,市場主體可以根據自身對風險的偏好與承受能力進行交易,實現市場風險的有效配置,從而達到保障金融安全的目的。
第二,資本項目管制阻礙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資本項目開放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與世界經濟、貿易進一步融合所必須面臨的問題,是全方位參與世界競爭的必然要求。但目前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劃分的資本交易項目中,我國有一半左右的交易項目受較多限制甚至嚴格管制。根據“三元悖論”原理,如果我國選擇了匯率彈性與資本自由流動,那么仍可以保持貨幣政策獨立性,對我國這樣一個經濟大國來說,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尤為重要。因此,在匯率靈活性擴大的情況下,有必要穩步推進資本項目開放,與匯改緊密配合。
第三,巨額外匯儲備無法有效運轉。截至2008年3月,我國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16821.77億美元,由于我國目前的外匯儲備中很大比例是美元以及美元面值的債券,隨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不斷升值,我國的外匯儲備嚴重“縮水”,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在2008年7月初已達到6.84元/美元,相對于匯改時的8.27,已累計升值17.29%,由此,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體系改革的問題浮出水面。在目前的外匯管理體制下,中國人民銀行依靠發放央行票據來勉強維持外匯供給平衡,而吸納外匯儲備卻造成了金融系統的流動性過剩。當商業銀行不斷吸收外匯的同時,不僅增加了流通中的人民幣數量,也造成了人民幣單向升值的壓力。因此改革外匯儲備管理模式、科學管理外匯儲備資產成為外匯儲備體系改革,以及匯率制度改革的當務之急。
四、深化匯率制度改革,保障金融安全
(一)進一步增加匯率制度彈性
擴大人民幣匯率制度彈性,形成匯率機制的市場化,應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改進:
第一,要弱化央行在外匯市場的主導作用。2005年匯改之前,人民幣之所以能夠釘住美元,其原因在于央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盡管央行成功維持匯率的穩定,但是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卻面臨巨大挑戰。因此,央行應弱化自身在外匯市場的主導作用,允許匯率在一定范圍內按照市場的外匯供求進行調整,而央行則應只在匯率波動頻率過高或波動幅度過大時進行干預,以維持正常的經濟秩序,保障國家的金融安全。
第二,要強化市場力量對匯率水平的影響。一套完善的外匯系統應由中央銀行,經紀商,做市商,客戶等組成,而在我國的外匯市場,中國人民銀行是最大的買方做市商,而外匯指定銀行中四大國有股份制銀行則占據了交易總規模的90%,是最大的賣方,在這種匯率形成機制下,市場力量無處施展,也就談不上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因此,若要增強市場力量在匯率形成過程中的影響,必須擴大市場參與者,包括引入各種有外匯需求與供給的公司企業客戶,培育成熟的商業銀行成為外匯市場的做市商,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匯率機制市場化。
(二)發展完善外匯衍生品市場
此次匯改意味著人民幣匯率將更加靈活,更加富有彈性,同時也意味著匯率波動幅度的擴大和不確定性的增加。在匯率波動愈加不確定的背景下,如果沒有完善的匯率避險工具,匯率制度改革將會對相關主體的決策行為產生負面影響,這將直接影響到整個經濟運行的平穩以及我國的金融安全。因此,匯率制度改革需要有效的匯率避險工具及市場保障。國際外匯市場的發展經驗證明,外匯衍生品市場在抵消匯率變動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外匯衍生品市場中的遠期、期權、期貨互換等交易,既可以實現套期保值,又可以進行套利活動,使匯率形成更加市場化。
(三)逐步推進資本項目開放
推進資本項目的逐步開放,對于搭配匯率制度改革,保持匯率穩定、資本自由流動、貨幣政策獨立性三者的動態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匯率制度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為此,在保持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前提下,只有逐步開放資本項目,才能使資金的真實需求與供給得以釋放,才能保證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的穩步推進,我國的金融安全也才能在三者的動態平衡中得到實現。
五、結語
本文的目的在于論證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對我國金融安全產生的影響,進而為深化我國匯率制度改革,保障金融安全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議。
為進一步深化匯率制度改革以保障金融安全,本文提出了三個方面的政策建議,首先從總體上把握匯率制度改革的方向,弱化央行在外匯交易中心的主導作用,強化市場力量對匯率水平的影響。然而要保證改革的順利推進,僅僅依靠擴大匯率浮動區間是不夠的,因此本文進而提出了兩個方面的政策搭配建議:一是發展外匯衍生品市場,疏通與拓展匯率風險釋放通道;二是逐步推進資本項目的開放,創造匯率穩定的政策環境。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