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融資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資源配置的補充形式和金融服務的重要途徑,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畢竟民間融資是我國金融體制外的一種非正規金融,如何在制度層面予以規范,實現健康、穩定地發展,成為當前金融領域的熱門話題。
一、民間融資的現狀與特征
改革開放后,我國民間融資隨著民營經濟的發展而發展,雖然各地的融資規模、融資結構、融資渠道迥異,但湘潭市作為中部地區市管縣中型城市,其民間融資狀況具有中部地區的典型特征。從針對居民、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問卷調查統計結果所透視的現狀來看,這些特征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
(1)發展加速化。2006年末企業民間借入、借出資金余額分別同比增長27%、25%,遠高于湘潭市金融機構貸款18.7%的增長速度。2007年上半年各商業銀行個人委托貸款業務的推出和宏觀調控措施實施后,中小企業資金嚴重緊張,客觀上促進了民間融資的發展,尤其是房地產、改制、新辦、中小民營四類企業成為民間融資最為活躍的群體。(2)融資形式多樣化。目前民間融資主要有四種形式:一是居民與居民之間的直接融資,多發生在親戚朋友間,一般不用抵押或擔保;二是企事業單位之間、企事業單位與職工之間的直接融資,如資金相互拆借、相互欠款轉化,甚至有的采取扣壓職工工資作為風險押金的變相內部職工集資方式等;三是政府部門參與的直接融資,如湘鄉市政府開發的東山工業圓,由于存在資金缺口便向湘鄉市財政統發工資人員集資,期限5年,利息所得無須繳稅;四是企業向社會融資,如房地產企業以銀行存款利率4-8倍的固定投資收益率吸引投資者,將酒店房間或商鋪單元出售,然后約定返租,并在一定年限后回購。(3)中介機構專業化。隨著民間資本增加,出現了專業放債人和中介人。他們一般通過刊登廣告等形式吸引客戶,根據放款人資金數額、期限等信息與借款人的資金需求情況進行配對撮合,并提供相關中介服務。有些中介還通過互聯網搜集、發布貸款信息,拓展業務。有的私營企業將剩余資金投向放貸業務;有的甚至退出生產流通領域,專事放貸收息中介公司或擔保公司。(4)融資工具票據化。據估計,2006年湘潭市地下票據交易總額約為3億元,2007年將達到7億元,目前地下票據交易對象主要是銀行承兌匯票,貼現期限一般為6個月,貼現利率一般在4-5‰之間,高出銀行同期貼現利率1.6個百分點左右。
二、民間融資快速發展的原因分析
(1)民間融資的“靈活”與“方便”對正規金融機構產生了替代效應(丁俊峰、劉惟煌、鐘亞良,2005)。在目前銀行授信體制下,正規金融機構基于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基本上沒有信用貸款(林毅夫、孫希芳,2003),且貸款的審批時間長,與企業的資金周期不一致,及時性難以保證。據對200戶樣本的調查,信用放款占56%,直接手持現金支付占37%;52%的企業和個人認為向銀行貸款難度大,究其所因,認為抵押不足的占54%;找不到擔保人的占14%;認為手續繁瑣的占26%。而民間融資靈活性與方便,正迎合了中小企業和居民的信貸需要。(2)區域經濟的發展直接促進了民間融資的快速發展,拓展了民間融資的渠道(Lardy,1998)。2007年6月,湘潭市非國有企業為2050戶,獲得正規金融機構信貸支持的企業為1218戶,銀行支持率只有59%。隨著經濟的發展,資金需求不斷上升,在金融機構無法滿足的情況下必然轉向民間融資。另一方面是隨著收入的增加,大量閑置游資為民間融資提供了充裕的資金來源。(3)正規金融機構的進一步商業化改革間接促進了民間融資的發展。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已基本完成了從鄉鎮的戰略性退出,使在鄉鎮的涉農金融機數和人員大幅度減少。2001-2006年,湘潭市涉農金融機構從303個減至269個,下降11.2%。同時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為了規避金融風險和提高自身經營效益,在貸款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貸款審批權上收、省級行有計劃地實行信貸退出、貸款準入條件增多、存款集中上存等,使農村金融的服務效率下降。調查顯示,13%的農和20%的企業認為金融機構數量偏少;53%的農戶和52%的企業認為金融機構的服務效率一般;8%的農戶和7.5%的企業認為服務效率低下。
三、民間融資對地方經濟金融的影響分析
(1)民間融資對地方經濟金融的積極影響。首先民間融資可以有效地將儲蓄轉化為投資,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經濟發展(潘士遠、羅德明,2006)。2006年湘潭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9.09億元,比上年增長20.6%,其中民間投資70.8億元,比上年增長55%,許多企業通過民間融資獲得支持與發展。其次民間融資緩解了金融制度的壓力,實現金融供給與金融需求的均衡(孫莉,2000)。近年來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民營經濟、縣域經濟成為金融制度支持的盲點,民間融資的替代效應正好彌補了這些盲點。再次民間融資注重信用關系,方便、快捷、靈活的經營方式,動態的跟蹤監督管理模式,給正規金融機構改革和服務質量提高提供了許多可借鑒之處。
(2)民間融資對地方經濟金融的消極影響。首先削弱了國家宏觀調控的政策效應。民間融資不僅在總量上使央行貨幣政策調控有效性程度下降,而且在結構上很容易使資金流入一些國家限制或禁止的行業、企業。如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嚴格限制對產能過剩行業和高污染、高能耗企業的信貸投放,但湘鄉市韶峰水泥廠就向職工內部集資3000萬元而繞過這一政策限制。其次正是民間融資的替代效應影響了正規金融的健康發展。如湘潭市譚家山地區2006年上半年一批小煤礦老板為了籌資在貴州、云南等地辦小煤礦,在本地吸收了上千萬元民間資金,致使譚家山地區銀行和信用社儲蓄存款下降600多萬元。而且民間融資的發展還導致了維護金融秩序難度增加。如果借款人多處借款,在還款的時總是想方設法先歸還民間融資,而對金融機構貸款則在資金緊張時能拖就拖、能欠就欠、能逃就逃、能廢就廢,干擾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再次民間融資引發的糾紛不斷增加,影響社會和諧。據調查,2003年湘潭市民間融資糾紛案499件,標的382.48萬元;2004年292件,標的4942.6萬元;2005年328件,標的5712.68萬元;2006年289件,標的6365.27萬元。顯然標的資產規模顯不斷擴大之勢。
(3)民間融資對地方經濟金融影響的回歸分析。在此我們采用Logit模型,用問卷調查收集到的200戶截面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建立如下兩個回歸方程:
Q=α0+α1M+α2N+α3R+ε(1)
S=α0+α1M+α2N+α3R+ε(2)
式中Q代表企業產值、個體工商戶營業額或居民收入,M代表企業、個體工商戶資本規模或居民資產總值,N代表民間融資額,R代表民間融資利率,S代表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的信貸額。由于在進行回歸分析時,數據的序列相關、多重共線性和異方差會使通常的假設檢驗和統計推斷無效,所以在對模型進行參數估計之前,必須先檢驗模型中是否存在序列相關和異方差。由于估計參數所用的數據是典型的橫截面樣本,因此可以預期模型中不存在序列相關,而只需進行異方差檢驗。通過White檢驗無論是包含交叉項,還是不包含交叉項,nR2的數值和P值都相當大,均大于顯著性水平1%的值,所以接受模型中不存在異方差的零假設。利用Eviews5.0進行參數估計,得回歸方程如下:
Q=-2.0435+1.2351M+1.6391N-0.3257R+ε(3)
t=(-2.7130)(2.5043)(2.5360)(1.9924)
P=(0.0087)(0.0935)(0.0847)(0.9670)
R2=0.711 F=7.97 D.W=1.84
S=1.8364+0.3482M-0.2147N-0.0721R+ε(4)
t=(-0.2518)(3.7898)(3.9783)(2.5522)
p=(0.0931)(0.0082)(0.0002)(0.0825)
R2=0.672 F=6.98 D.W=1.81
從回歸方程的結果看,資產規模、民間融資與企業產值、個體工商戶經營額、居民收入呈正向關系,與理論分析結構相符,說明民間融資對社會經濟增長具有正向促進作用。而第二個方程中,民間融資與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的貸款額呈負向關系,同樣與理論分析相符,這說明民間融資在一定程度上擠出了銀行信貸。從回歸系數看,民間融資每增加1元,社會產值或居民收入將增加1.6391元,正規金融機構的信貸額將下降0.2174元;民間融資的利率每提高1%,社會產值或居民收入將下降0.3257%。
四、民間融資的發展路徑選擇
(1)建立對民間融資情況的調查分析制度。要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民間融資信息監測統計網絡體系,定期分析和匯總,定期調查轄內大額民間借貸的活動情況,及時上報,為有關部門規范和管理民間融資和制定宏觀政策提供信息支持。同時要有科學的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監測內容主要包括民間融資機構、債權債務人基本情況、資金投向、利率水平、借貸期限、借款形式、償還情況等。
(2)建立健全法規,引導和規范民間融資行為。一方面要按照《合同法》、《物權法》的有關規定,制定適應其規范發展的法規或條例。如《反高利貸法》、《民間融資中介機構管理條例》、《民間融資管理條例》等,為民間借貸構筑一個合法的平臺,使其接受統一的制度約束和法律保護。另一方面,要將企業民間借貸納入正式監管體系,從而有效防范融資風險,不僅使民間融資合法、有序,而且能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3)深化正規金融機構的內部改革,提高金融服務質量。正規金融機構要從民間融資的發展中看到自身的不足,提高金融服務水平,發揮其融資的主渠道作用。這不僅要在控制信貸風險的前提下,改善對企業的融資服務方式,貸款審查方式,盡量滿足有市場、有效益、守信用的中小企業的合理資金需求,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形式多樣的融資服務,而且要不斷進行金融創新,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個人理財業務,更多更好地吸引民間閑散資金。
(4)重構金融服務體系,鼓勵金融市場有序競爭。應加大金融的供給力度,協調發展商業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并通過發展社區銀行、由民間資本組建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民營銀行、建立小額信貸組織、建立多種形式信用擔保組織等方式,形成適合地方經濟發展的多主體、多層次、多形式的地方金融組織體系,并充分鼓勵競爭,放松并最終解除對民間融資的歧視和壓抑政策,使地方經濟和金融都能高效、有序、穩定、良性的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湘潭市中心支行調查統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