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借貸,這一古老的借貸形式一直活躍于“地下”,但隨著央行2007年以來先后15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比率達到17.5%),為1985年以來的歷史最高水平。這在抑制流動性過剩的同時,也使得民間借貸浮出“地面”。
一、民間借貸發展的新情況、新特點
2008年開始,中國貨幣政策10年來再度從緊,半年過去了,政策效果日趨明顯,企業從正規金融融資更加困難,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進一步加劇,正是這種“難”給民間借貸帶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民間借貸抓住政策從緊的良機顯示出快速發展的勢頭。
1.民間借貸成為中小企業和個人融資來源的重要渠道
我們對湖南省200戶中小企業和600位自然人的問卷調查表明,除了向正規金融借款外,2007年末仍有40%的樣本企業和60%的樣本自然人發生了民間借貸,到2008年3月末,隨著緊縮效應強化,參與民間借貸的企業和個人有增無減。從借款總量看,2007年末,樣本企業融資總額中有近20%的資金來源于民間借款,樣本自然人的借款總額中有36%的資金來源于民間借貸,需要指出的是,200戶樣本企業與銀行均有信貸關系,否則企業參與并向民間借貸的比例會更高。事實上,民間借貸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正規金融的貸款不足,及時滿足了中小企業和個人的資金需要。
2.不動產抵押成為企業民間借貸防范風險的主要方式
2007年末樣本企業融資方式表明,有59%的企業提供了財產擔保,無擔保融資企業占35%,在財產擔保中,有近一半企業以不動產作擔保,20%企業以機器設備作擔保,以存貨和應收帳款作擔保的企業均不到5%。省內各地市13家樣本典當行的調查表明,2007年房地產抵押借款占借款總量的52.5%,到2008年3月末該比例上升為70%,可見房地產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借款抵押品。
個人民間借貸擔保與企業有所不同。樣本自然人借款方式表明,有21%的個人提供了家庭財產擔保,無擔保個人借款占63.2%,個人借款更多地以個人信用作擔保,其中以合同、借條方式保證還款的個人占80%以上。
3.一年期內、年利率20%以上成為民間借貸的主要部份
2007年樣本企業一年期內民間借款占80%以上,年利率在20%左右水平;樣本自然人一年期內民間借款近占60%,年利率在30%左右水平。由于商業銀行利率提高和民間借貸活躍,推動了民間借貸利率不斷上升。樣本企業2007年民間借貸平均年利率為18%,比上年上升4個百分點;2006年樣本自然人民間借貸平均年利率為14.6%,2007年達到16.4%,到2008年3月上升到25.7%。
不同利率區間的借貸份額情況表明,樣本企業年利率在10%以下借款份額為25%,年利率在12-20%的借款份額為37%,年利率在24-30%的借款份額為29%,年利率在30%以上的借款份額為9%;樣本自然人年利率在10%以下借款份額為5.2%,低利率借款份額較少,主要為親戚朋友之間借款,年利率在12-18%的借款份額為36.4%,年利率在24-30%借款份額超過一半,年利率在36%以上借款份額不足10%,隨著銀行利率上調,個人民間借貸利率也“水漲船高”,大部分借款的年利率在30%水平,如此高的借款成本固然加重了借款者的還款壓力,更為嚴重的是一旦借款者無法還款,極可能引發社會的不安定。

另外,13家樣本典當行的情況表明,以動產質押的借款利率較高,其中一年期借款的年利率高達60%,半年期借款的年利率為50%,6-12個月的為36%。以動產抵押的借款利率相對低些即20%左右,同時期限較短,一般在6個月內。
4.補充流動資金不足成為民間借貸的主要用途
現階段湖南民間借貸用途,主要是為了滿足生產經營需要的流動資金周轉。問卷調查反映,有90%的樣本企業2007年民間借貸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到2008年3月該企業比例上升到93%。個人民間借款用途比企業廣泛,樣本自然人中有一半以上將借款用于生產經營周轉,10.5%的個人用于消費,6.4%的個人用于子女上學開支,3.2%的個人用于看病,剩余為其它用途。據樣本典當行統計,以房地產抵押和動產質押的借款,基本用于生產經營和其它投資,幾乎沒有用于消費。
二、民間借貸快速發展的思考
近幾年來民間借貸顯示出規模發展勢頭,這與宏觀金融政策趨緊直接相關,但民間借貸市場需求迅速增長是客觀存在的,民間借貸自身方便靈活的特點是正規金融所沒有的,加上民間資金逐年增加,各種因素的強化促使民間借貸快速發展。
1.從緊貨幣信貸政策是民間借貸發展的政策因素。2007年適度從緊貨幣政策到2008年調整為從緊貨幣政策以來,中小企業從正規金融借款更為困難,民間借貸與正規金融向來是“一揚一抑”的關系,當商業銀行放款趨減,必然給民間借貸提供市場空間。本次典型調查的全省17家中小企業2007年融資額比上年下降了30%以上,2008年銀行信貸資金進一步收緊,企業轉向民間籌資,3月末17家企業民間借貸占其融資總額的50%以上,比上年提高了25.6個百分點。銀行的借款大門越來越窄,而民間借貸始終敞開方便之門,企業自然會跨進民間借貸的門檻。在農村,正規金融長期不能有效滿足“三農”的資金需求,信貸緊縮和機構收縮使農戶貸款遭遇雙重政策約束,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農村現有機構所剩無幾,上收了縣級機構貸款權,作為稱得上農村金融機構的農村信用社卻將大量貸款集中在鄉鎮企業,絕大部分農戶得不到貸款,這必然促使民間借貸快速發展。
2.資金供需缺口大是民間借貸發展的市場因素。2008年上半年,湖南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增加289.3億元,同比少增26.2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少增17.2億元。不僅如此,全省居民消費價格比同期上漲7.3%,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30.%,煤、鋼、油等生產資料漲價增加了相關企業成本。貸款少增與價格上漲“雙重”壓力導致部分中小企業資金趨緊,而各家銀行調整信貸結構,加劇了企業資金供求缺口,企業和個人的資金需求從正規金融得不到滿足,自然會通過民間借貸解決。2007年樣本企業資金缺口為3.7億元,到2008年3月末增長了30%以上,樣本自然人2008年3月末資金缺口比2007年增長了一倍以上,同期民間借貸增長了22%。由于民間借貸發展快,樣本典當行2007年業務量比上年增長了50%以上,同期資產總額增長了36.8%。
3.方便靈活是民間借貸發展的內在因素。盡管民間借貸不規范、利率高,但與正規金融比較,民間借貸的優勢是顯然的。它的借款手續簡單,借款效率高,借款條件低,借款期限、金額、用途以及借款對象等均不受限制,能較好地滿足企業和個人的“應點”需要。為了更好地發展壯大,滿足企業資金需求,一些民間借貸機構不斷創新借貸方式,如采取會員出資形式建立互助基金,向會員企業提供無息臨時周轉資金。還有的接受企業提出的票據,替代正規金融向企業提供票據貼現,形成了民間票據貼現市場。
4.民間資本充裕是民間借貸發展的根本因素。近幾年來,民間財富迅速增長,積聚了大量閑置資金,這些資金需要尋找出路增值,在目前銀行儲蓄利率較低,其他投資渠道不多且風險大的情形下,民間借貸成為民間資本的理想投資方式。開辦民間借貸業務,不僅能在較短時間獲得較高的收益,而且不受工商、稅務的監查,具有較寬的業務領域。
三、規范民間借貸發展的對策建議
1.試點小額貸款公司為民間資金走正軌找出路。民間借貸的存在和發展是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如何突破民間借貸發展瓶頸,試點設立小額貸款公司是目前有效途徑。對于借貸數額達到一定規模的典當行、借貸中介機構或個人,貸款公司,就是由自然人、企業法人與其他社會組織投資設立,可以申請設立貸款公司,公司實行嚴格的法定資本制,注冊資本必須一次性足額繳納。貸款公司設立1年后,經省金融辦審核,可增資擴股。貸款公司不得集資和吸收公眾存款,只能按照“小額、分散”的原則發放貸款,大部分資金應放給貸款余額不超過50萬元的小額借款人,小部分資金給予單戶貸款余額不超過資本金的5%,貸款公司不得向其股東發放貸款。省金融辦會同工商、銀監和人行等部門,每年對貸款公司進行分類評價,對依法合規經營、沒有不良信用記錄的小額貸款公司,按有關規定可以改制為村鎮銀行。
2.扶持擔保業為中小企業融資擔風險。成立擔保公司的初衷就是為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但從目前情況看,擔保機構盈利空間小,業務萎縮,生存狀況不樂觀。本次典型調查了全省11家擔保機構,2007年末注冊資本金為2.2億元(其中只有1家達到億元門檻),擔保資金無法滿足企業需求,擔保業務總量比上年下降14.7%,為了改善擔保機構業務狀況,發揮擔保的重要作用,我們認為必須采取以下對策:一是增加注冊資本。擔保機構從建立到發展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地方財政要有計劃地安排一定資金充實擔保機構資本金,財稅部門要實行減免稅,當地政府應出面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擔保業務等。二是增加自身積累。可以通過增資擴股,引入戰略投資,尋求上市公司收購等辦法。三是轉移風險。通過采取反擔保,由被擔保人與擔保公司簽訂賠償協議,要求被擔保企業法人、主要股東甚至配偶、親友等提供財產抵押。建立再擔保機制,由保險機構或組建作為“最后擔保人”的再擔保機構,分散擔保風險。
3.完善法制為借貸雙方維護合法權益立規矩。我國現有法律法規并沒有明確區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合法的民間借貸之間的界限,還沒有針對民間借貸如何定位管理和發展的法律法規,為了保護放債人利益,為民間借貸構筑一個合法規范的經營平臺,讓正常的民間借貸發揮拾遺補缺的作用,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和法規。雖然目前政府有關部門表示民間借貸相關法規已在行文,法規出臺刻不容緩,有了明確的法律依據,出現糾紛,借貸雙方可以到法庭討回公正,這不僅促進了正常的市場交易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非法黑幫勢力存在的空間。在健全法規的前提下,要制定民間借貸行為細則,目的是使民間借貸符合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取向,對經濟金融宏觀調控措施的落實執行不構成沖突。
4.建全監測網絡為民間借貸規范發展打基礎。針對民間借貸業務自發無序發展的現狀,有關部門應組織在民間借貸活躍的市縣選擇監測點,制定監測指標,利用網絡優勢,定期跟蹤借貸資金的規模、流向以及利率水平等,尤其對借貸業務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監測和預警,要求典當行、擔保機構等民間借貸中介(包括個人)定期提供監測報表,逐步規范民間借貸的非銀行金融行為,為上級部門制定金融政策提供監測信息,引導民間借貸規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