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諧的農村合作金融生態環境對于推動農村信用社改革成功,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生態環境存在諸多問題,筆者認為應從改善經濟環境、信用環境、法律環境、政策環境和中介服務環境五個方面來完善農村合作金融生態環境。
關鍵詞:金融生態環境;農村信用社;問題;對策
一、農村合作金融生態環境界說
金融生態系統同自然生態系統一樣具有結構的相似性,我們可以應用生態學的方法來解決金融學的相關問題,具體見圖1。我們可以發現金融生態環境是一個仿生概念,指的是由居民、企業、政府和國外等部門構成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消費群體,以及金融主體在其中生成、運行和發展的經濟、社會、法治、文化、習俗等體制、制度和傳統環境。農村合作金融生態環境同樣是一個仿生概念,是指影響農村信用社等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生存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基礎條件的總和。

二、當前農村合作金融生態環境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農村宏觀經濟發展不容樂觀,經濟環境先天不足
經濟決定金融,穩定的農村經濟環境是形成良好的農村合作金融生態環境的重要前提。現階段,中國農村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依然十分突出;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但總體發展不容樂觀,弱質性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處于弱勢地位。農村落后、農業弱質、農民弱勢決定了農村合作金融生態運行具有高成本和高風險的雙重屬性。一方面,農民貸款一般具有額度小、期限短、時效強的特點,這就導致交易成本高,農村信用社生態運行成本也相應提高;另一方面,農業投入大、周期長、回收慢、預見性差,而農民又缺乏必要及時的市場信息指導,因此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能力差,而我國農村保險又嚴重缺失,使得本來具有政策性質的支農貸款風險全部由農村信用社承擔,加劇了農村信用社的經營風險,使其產生“惜貸”,“慎貸”。
(二)農村信用管理滯后,信用環境缺失
良好的信用環境是農村合作金融生態環境的關鍵要素,然而我國現階段的農村信用環境堪憂。部分農村經濟主體缺乏誠信意識,認為“不貸白不貸,貸了也白貸”,在獲取貸款后還款意愿不強;某些農村企業不能嚴格執行國家的財務會計制度,企業信息批露失真,上報金融機構效益好的現象普遍,使農村信用社無法掌握企業運行的真實質態,給信貸留下了風險隱患;我國社會征信系統尚未建立起來,個人和企業的信用信息得不到有效歸集和評估;缺乏懲治措施,農村經濟主體的失信行為得不到懲處,在信貸責任追究制的約束下,農村信用社被迫實施逆向選擇以規避風險。
(三)農村法治建設落后,法律環境薄弱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治是農村合作金融生態環境的核心要素。我國農村信用社的法律環境存在許多問題。在立法上,法律制度還很不健全。農村信用社的法律主體地位沒有確立,農村信用社一般都是比照商業銀行的規定進行處理,忽視其特殊性和差異性;對農村信用社只發“出生證”,不發“死亡證”,缺乏市場退出方面的法律法規;有關社會信用體系方面的法律法規也急待健全。在執法上,“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是農村法制建設不容忽視的頑疾。行政主導和行政干預現象普遍,執法效率低,周期長,金融債權得不到有力保護。
(四)政府對農村信用社不當干預過多,政策環境欠佳
在農村信用社改革過程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政府的不當干預過多。主要表現是:第一,干預農村信用社的信貸資金投向。地方政府點貸,強令農村信用社貸款支持本地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缺乏市場發展前景的種植業和養殖業項目,甚至國家明令要求關停的“五小”企業和某些缺乏經濟效益的鄉鎮企業;指令農村信用社放貸墊付鄉鎮稅費收入任務缺口等。第二,干預農村信用社的人事安排。據統計,在省級信用聯社的建設中90%以上的負責人由政府任命,只有不到10%的省級聯社和部分縣(市)級信用聯社采用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運行。第三,向農村信用社轉嫁改革成本。如對于農村信用社承擔的服務“三農”的政策性任務和政策性保值儲蓄業務,基層政府未給予相應補貼;向農村信用社征收高額稅費以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等。地方政府的不當干預阻礙了農村信用社改革的市場化和商業化進程。
(五)中介服務不健全,不規范,中介服務環境失衡
良好的中介服務環境是農村合作金融生態穩健運行的保障。但我國農村中介服務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農業貸款擔保機制尚未形成。農業貸款所扶持的農業、林業等產業,其資產多為農產品、林業資源,若作為貸款抵押物,自然風險太大;而農村土地使用權和收益權受諸多政策法規因素約束,抵押融資受到較大限制;農村小企業的廠房、設備處置難,作為抵押擔保物也難被接受,也正是這些因素制約了我國農業貸款擔保機制的形成。其二是農村社會信用服務中介發展相當滯后。信用服務業主要是由十個分支組成:企業資信調查行業、消費者信用調查行業、資信評級行業、市場調查行業、信用保險行業、保理行業、擔保行業、企業商帳追收行業、消費者欠款追收行業和信用管理咨詢行業等。信用服務業正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一個新興服務行業,其成熟程度體現了信用經濟的發展程度,但在縣域以下地區的信用服務中介機構幾乎為零。其三是我國農村中介服務不規范。行政化、手續繁、收費高的現象普遍。如辦理資產抵押一般要經過財產評估、登記、保險、公證等手續,涉及工商、稅務、保險等多部門、多環節,且登記評估費用明顯偏高。另外上級監督管理不到位,部分中介機構違背職業道德,提供虛假信息等。這些因素都影響農村信用社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加劇了農村金融風險。
三、構建和諧農村合作金融生態環境的對策
(一)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提升農民抵御風險的能力,構建和諧的經濟環境
1.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村合作金融生態環境的提升從根本上講還是要依靠農村經濟發展,只有農村經濟發展壯大,才能促使農村資金在供應量上放大,同時也會使農村資金在需求量上放大,從而增強貨幣創造力和農村資金使用效率,最終實現農村經濟體系內資金的穩定、健康、自主、有序的乘數循環流轉,從根本上改善農村合作金融生態環境。發展農村經濟,應當以發展現代農業整體思路為統領,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提高農業、農村、農民的內源性增收能力。
2.提升農民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一是為農民提供生產技術和市場信息支持,提高農民的市場適應能力;二是建立農業保險制度和農村社會保障機制,使農民在受災后能及時得到經濟補償,增強農民抵御風險的能力,從而減輕農村信用社的信貸風險。
(二)構筑信息平臺,加強宣傳教育,完善獎懲制度,構建和諧的信用環境
1.構筑信息平臺。一是要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標準的審計、會計、信息披露標準,通過加強對企業的監管力度,督促各類企業嚴格執行財務會計制度,依法強化企業信息披露的真實性。二是建立農村社會征信系統。《人民銀行法》賦予了人民銀行管理征信業的職責,因此人民銀行有義務承擔起農村征信體系建設的重任。人民銀行或政府可出面協調,將公安、民政、工商、保險、公用事業企業與農村信用社資信檔案連接,實現數據信息共享,完善農村信用社資信檔案。
2.加強宣傳教育。通過多種媒體,開辟信用專欄和新聞窗口,弘揚“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道德榮辱觀,大力宣傳誠信建設的重要意義,使企業和個人重視他人對自身信譽的評價;同時農村學校要重視誠信教育,使廣大青少年從小樹立誠實守信的觀念;農村信用社應繼續開展信用鄉(鎮),信用村,信用戶的活動,凈化農村信用環境。
3.建立正向激勵和逆向懲戒機制。對守信的企業和個人,農村信用社進行貸款優先、定價優惠政策,并根據需要適當增加授信額度,使信用良好的企業和個人真正獲益。對于失信的企業和個人,要將其列入黑名單,對其失信行為進行曝光,使失信者得到懲罰。
(三)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構建和諧的法制環境
1.完善立法。在《商業銀行法》的基礎上,盡快制定出臺《合作金融法》,明確農村信用社的性質、地位、組織形式、職能作用、權利義務以及機構設立、變更、和終止的原則與條件,以保護農村信用社的合法權益。盡快出臺有利于保護金融機構債權人合法利益的《金融機構破產法》,對資產質量較差和金融風險較高的信用社,及時提出限期改正措施,對限期不能改正的實施破產和清算。修訂完善《刑法》等法律法規,嚴肅追究惡意逃廢債務的自然人和企業法人代表的刑事責任,從根本上增強法律的威懾力。由于信用立法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很難在短期內完成,各地區可在原有信用管理法律法規的基礎止,根據當地農村經濟金融市場的特殊性,推出地方性的征信管理條例或具體辦法,在短時間內優化當地農村合作金融生態環境。
2.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地方政府要克服地方保護主義,支持司法公正,杜絕不應有的政府干預。在執法程序上,由于農村金融案件一般多而小,如果按照慣常程序,會導致執法周期長,效率低,因此可以設計專門針對農村金融案件的簡易程序,以加大打擊金融犯罪的力度。司法部門應該從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大局出發,強化司法公正,提高執法效率和案件執結率,同時,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戒,提高失信者的違約成本,維護守信者的合法權益,保護農村信用社的金融債權。
(四)深化改革,加強支持和監管,構建和諧的政策環境
1.改革包含政府改革和農村信用社自身的改革。就基層政府而言,要改進對其的政績考核機制,不能僅靠一時的經濟指標評定優劣,應著眼于長遠,考察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如經濟環境的建設,經濟規劃的科學性、經濟運行的穩健性、金融體系的安全性以及經濟發展的后勁等。另外,省級政府也應加強自律,充分尊重農村信用社的獨立法人地位,對農村信用社實施間接調控。就農村信用社而言,應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明晰的產權制度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是防止基礎政府不當干預的前提條件。切實轉換經營機制,逐步確立農村信用社農村市場主體地位。
2.政府應當穩步強化對農村信用社的政策支持,始終把改進農村合作金融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建立健全財政補償農村信用社機制。要通過稅收優惠、利差補貼、提供無息或低息貸款資金、提供擔保等直接補貼的方式,為農村信用社改革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監管部門對農村信用社的監管重點應從經營和績效方面轉移到合規性和風險監測與處置方面上來。建立健全農村信用社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對各類風險進行動態評價,及時做出風險提示。
(五)建立健全各類中介服務機構,加強管理,構建和諧的中介服務環境
1.完善中介服務機構。建立健全農業貸款擔保機制和金融風補償機制,開展政府擔保、行業協會擔保、農戶聯保,并且鼓勵現有商業性擔保機構開展農村擔保業務,同時積極探索新的擔保方式,接受農村企業用自身的無形資產(品牌、商標、專利)、集體土地使用權、個人信用作為貸款擔保,探索建設土地流轉制度,允許農村土地流轉經營主體以其土地附著物進行有條件的抵押和擔保貸款。培育農村信用服務行業。政府部門應該積極推動農村信用中介組織建設,鼓勵民間資金投資經營各類征信、信用評估、信用擔保、信用咨詢等服務機構,使農村合作金融生態環境的信用中介主體到位。
2.加強對各類中介服務機構的管理。一是深化中介機構改革,加快中介機構與各類行政部門“脫鉤”,實行公司化、市場化運作,形成中介機構市場競爭的機制。二是加強中介機構的市場監管,依法制定和嚴格執行中介機構從業標準和資格,堅決打擊虛假中介行為。三是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自律作用,強化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規范,提高中介機構的專業化服務水平和誠信水平。
除了應建設好經濟、信用、法制、政策和中介服務環境外,還應當建立科學的農村合作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運用恰當的評價方法定期對各地區的環境進行考評,以督促當地政府為不斷改進農村合作金融生態環境而努力。總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高度重視農村合作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這既是農村信用社改革的需要,更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必須。
參考文獻:
[1]李明賢.重構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研究[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69-109.
[2]苗麗娜.基于系統動力學的金融生態環境評價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7,10-12.
[3]王銀枝.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問題探討[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7,(2):56-58.
[4]張瑞懷,張強.農村金融生態研究:一個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框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7,2:13-15.
[5]徐諾金.論我國的金融生態環境問題[J].金融研究,2005,(11):31-38.
(作者單位:湖南農業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