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險職業教育事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全局,事關保險業繁榮發展的百年大計,是一項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任務,它培養什么樣的保險人才關乎中國保險業的命運。因此,有必要探討保險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本文從構建基礎、培養目標以及基本途徑等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保險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一、保險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基礎
1.理論基礎
“能力本位”是國際上公認的高職教育的理論依據。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規模的擴大,生產過程對勞動者提出的要求日漸復雜,學徒制逐步為學校職業技術教育所取代。這種學校形式的職業技術教育很久以來一直采取班級授課的組織形式,以行業學科體系為本位,以“課”為單元,以時間為衡量進程的基準,大面積、高效率地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技術知識和職業技能,這就是至今仍很流行的“學科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科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難以滿足市場經濟下,企業作為經營實體需要“成品型”畢業生“零距離”進入企業工作的需求。20世紀初,特別是6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在開發新的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興起了一種以達到某種職業的從業能力要求為培養目標,以能力為教學單元,以學生是否具備某種能力作為衡量教學進程基準的“能力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成熟于50年代的德國“雙元制”模式,60年代后期首先流行于美國、加拿大的CBE模式,7O年代初由國際勞工組織開發的MES模式,都是“能力本位”的典型。實踐證明,“能力本位”人才培養模式是解決失去統招統分保護傘的高職畢業生畢業后難以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因此,保險職業教育必須堅持“能力本位”和“需求論”構建人才培養模式。
2.行業基礎
作為全國唯一一所服務保險全行業的職業教育基地,保險職業教育事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全局,事關保險業繁榮發展的百年大計,是一項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任務。目前,中國保險企業發展很快,但和市場的需要仍有相當差距。西歐一些發達國家的人口、面積、市場都比較小,但往往容納了幾百家、甚至上千家大型保險公司。中國現在只有70多家保險公司,從市場需求來看,保險業主體還要大量增加。此外,中國保險業的人才隊伍建設在總體上仍然不能適應保險業進一步發展的客觀需要,中國保險業在人力資源方面仍然面臨比較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一是人才數量相對不足。據我國2006年保險年鑒,全國保險公司及中介機構職工34.5萬,營銷員147萬,兩項合計近200萬,相比較13億人口而言,保險從業人員與總人口比例大致為1∶650。二是人員素質總體偏低,專業知識和專業操守普遍缺乏,三是人員結構亟待優化,尤其是保險投資人才缺乏。例如,目前各家公司正在大力開拓QDII、第三方資產托管、基礎設施項目投資、包括企業年金在內的新市場和新業務,幾乎涉及的每個崗位都缺人,尤其是債券投資和風險控制方面的人才。保險行業在人才方面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保險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因此,作為門朝保險開的保險職業教育在創建人才培養模式時,應當以解決保險人才需求不足與結構不合理、實現保險業可持續發展為第一要務。
二、準確定位保險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任何人才培養模式都是為了完成特定的人才培養目標而設計、構筑的。人才培養目標既是模式的出發點又是模式的終結點,因此,人才培養目標位居人才培養模式構成要素的核心地位。保險職業教育始終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和服務行業的辦學方向和宗旨,將培養復合型的應用性保險人才作為自己的培養目標,為保險行業的繁榮發展輸送了大量的人才。因此,保險職業學院的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5%以上,絕大多數流向了全國各地的保險公司。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畢業即失業”的背景下,高就業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保險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是成功的。但是,高就業率也得益于現階段保險行業的蓬勃發展,以及保險教育機構的壟斷性,再具體分析畢業生的就業崗位,經過專業化訓練的保險學院的畢業90%以上從事的是保險營銷工作,甚至是保險本科畢業生也不例外。而保險營銷(代理)工作對于那些具備社會閱歷的非保險專業人才同樣勝任。這就意味著今天的保險職業教育不是100%的成功,存在不足:培養的人才比較單一,專業技術含量不高,仍然欠缺“復合性”、完全“應用性”,究其原因:
1.沒有正確認識職業教育的價值
高等職業教育是“集科學、人文、創新于一體的可持續發展的、較高級的技術應用型教育,旨在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以及促進理想的個人生存與發展的‘全人’教育則應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更高境界和追求的崇高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是一個長期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但目前在教師和學生心中并沒有樹立這樣的看法。一般認為高職學生是差學生,進入職業院校是一種無奈,混張文憑罷了;高職院校教師是次等老師,接受保險職業教育的學生最后反正都是出去“賣保險”,只要不吵不鬧,給個60分得了;高職院校是次等學校,不管黑貓白貓,有學生就好。其實,優等與類型不是同一個概念,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校都可以辦成優質學校,培養優等學生,關鍵在于是否依據社會需求找準了定位,辦出了特色。
2.受制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層次的模糊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7年修訂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中的第三級教育第一階段的5B類相符,是“實際的、技術的、具體職業的特殊專業課程”,包含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在內。我國目前的高等職業教育定位于專科層次,與培養社會大量需要的職業技術型人才相適應,但是“高職專科成了終結性教育,影響了其健康發展形成高職專科、本科、碩士、博士等層次齊全的獨立的高職教育體系,以促進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協調發展,并滿足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需要。”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層次的模糊性,使保險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具體標準的制定上難以把握,它突出了職業能力培養,又忽視了基本素質和發展后勁的培養,難以確定在職業能力培養中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必需、夠用”的度。
3.欠缺行業引導保險職業教育的機制
“立足行業”“服務行業”是保險職業教育發展的生命線,因此,保險市場人才結構需求的變化,是保險教育培養目標制定的主要依據,應立足本地實際,進行充分的職業與行業分析,依據就業實際、層次要求,尋找與教育資源相適應的培養目標定位,辦出特色。在此過程中,不是簡單地接受主管“婆婆”的指令,而是需要充分發揮保險行業參與、引導保險教育的主導作用,例如:主導有關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宏觀決策,負責教學質量評估等;需走出校門,與行業、企業取得廣泛深入的聯系,找到“訂單培養”、“產學研結合”的切合點。目前,保險行業與保險公司與保險職業教育相結合互動培養保險人才的機制仍然停留在摸索階段,尚未調動行業主管部門或行業協會和企業在技能人才的培養、培訓中的主觀能動性,變學校單方面的閉門培養為開放式的市場化培養。
三、保險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途徑
1.創新教學模式,實現“2+1﹥3”的教學效果
“2+1”培養模式,即在三年教學中,前兩年在校內進行理論、實驗、實習等實踐環節的教學,第三年在企業以頂崗實習為主、同時學習部分專業課。學校、企業派專門的老師對學生進行指導監督。這是一種校業共同參與、分段培養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是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應當注意的是要正確處理“2”和“1”之間的關系,尤其要正確對待“1”,不能簡單將它看成是實習時間的延長,它們絕非“兩張皮”。在這里,“2”和“1”之間的關系應該是馬克思哲學認識論中“實踐和認識”關系的生動體現,只有將兩年的校內學習和一年的校外實習合理配置,才能收到類似于“田驥賽馬”的功效,實現“2+1﹥3”的教學效果。
2.整合理論與實踐課程,優化課程結構
高職教育是培養高技能專門人才的教育,其課程設置應該為培養具有應用技能、職業素養、實踐智慧的高技能人才服務,遵循“能力本位”課程觀,突出實踐在課程體系中的核心地位。目前,保險教育課程體系中理論知識依然是教育內容的主宰,實踐課程弱,理論課與實踐課的分裂以及偏重理論課的操作。據畢業生跟蹤調查,學生普遍反映老師上課傳授的內容遠比實務要復雜,例如簽保險單。從課程論角度看,實踐課“縮水”,學生訓練不到位、訓練低效化是造成目前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的根本原因。保險職業教育的目標既要基于現實的保險市場需求,又要高于現實的保險市場需求,對保險行業有一定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這就要求實現理論與實踐課程的整合,優化課程結構。可以采用“教學做合一”以“做”為主的課程模式。“先問會了沒有,再問懂了沒有”,突出“先會”這一實踐能力培養,然后才是“后懂”理論知識跟進,完全符合職業教育規律和課程整合和優化的根本要求。其次,應樹立“能力本位”(CBE)課程觀,課程設置定位應突出職業性。即專業基礎理論以職業崗位群的“必須、夠用”為度,并重點培養崗位的專業技能和其他基本素養。
3.完善學生評價體系,創建職業能力本位的評估模式
目前,保險職業教育對學生評價由教師代表學院作為評價主體,沿用普通教育的傳統評價方法,評價階段為每學期一次的期末考核。考核方式主要是筆試和出勤情況作為學院考查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的重要指標。這種評價機制事實上不能激發出學生內部驅動力,也不能讓學生真實客觀地認識自己,為進一步提升提供科學合理的參考意見。其結果是培養的學生出現“高分低能,低分高能”的怪現象,甚至助長為考核及格走旁門彎道的不良習氣。
保險職業教育要真正成為“職業經理人的搖籃”“保險業的黃埔”,必須健全學生評價制度,打破“資格證書=某種能力”的片面思想,創建職業能力本位的評估體系。這種評估關注的重點在于評估學生而非教育提供者,其目的在于證明學生是否已經達到了明確規定的知識、技能、能力、專長或者能力傾向水平。先明確保險行業從業人員需要人際交往能力、應變能力、信息收集及加工、處理的能力、系統方法、保險專業技術以及保險職業道德等主要能力,開發信度和效度都很高的測量這些能力的方法,并幫助學生確定學習機會,幫助學生獲得其所缺乏的能力。于最后根據學生能否順利通過一系列的能力測試決定是否頒發畢業證書或資格證書,非簡單的筆試。即學生只要能夠證明他已經具備某一專業領域的基本能力,就不用選修課程便可以取得畢業證書或資格證書。
4.提升教師職業素養,促進保險職業教育教師專業化
發展保險職業教育,師資是根本、是關鍵。學校辦學實力的競爭,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師資力量的競爭,因此,加強師資隊伍素質培養是提升保險職業教育水平的關鍵。從事保險專業課的教師應具備探索和創新素質、職業道德素質、科學文化和專業知識素質和能力素質。由于我國從1959年商業保險停辦到1980年恢復,保險業一直處在教育上的真空期,20年一直沒有任何保險專業教育。1980年到現在,僅有62所大學能提供保險專業教育,不到全國高校總數的1%,因此,保險教育還處于“拓荒”階段,保險專業教師任重道遠,對從事保險職業教育的教師專業化要求更高。盡管目前保險教育“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的70%以上,但是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以及實訓教學指導能力仍然滿足不了品質教學的需要。這就需要加大文化課和專業課教師進入保險公司以及其他相關性生產單位接受職業學習和培訓力度,增強教師的職業規劃、職業設計和職業指導能力,同時可以提升教師的社會交往能力。其次,改革現行沿用的“本科標準”教師職務評聘制度,從職務的評聘上導向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第三,改革不和諧的用工制度,增強教師的歸屬感,充分調動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談松華.教育要向“能力本位”轉變[J].中國遠程教育,2003(1):67.
[2]黃亞妮.論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價值定位[J].教育發展研究,2003(11):70.
[3]徐國慶.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郝克明.當代中國教育結構體系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
[5]劉春生,徐長發主編.職業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35.
本文為保險職業學院院級科研課題
(作者單位:保險職業學院保險管理系法律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