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隨著人力資本價值在企業核心競爭力中地位的不斷攀升,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如何留住人才排在企業議事日程的首要位置,其中股權激勵這一形式目前已為眾多企業采用。據深交所統計,截至2007年末深市共有42家公司推出了股權激勵計劃,股權激勵手段對完善公司治理、提升業績的作用也初步得到顯現。但是,股權激勵計劃下使用的股票期權的會計處理在信息披露中產生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在此針對上市公司做進一步的探討。
一、股票期權的含義
《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第19條中指出:“股票期權”是指上市公司授予激勵對象在未來一定期限內以預先確定的價格(即行權價格)和條件(即行權條件)購買本公司一定數量股份的權利。激勵對象可以選擇行使這種權利,也可以選擇放棄這種權利。
二、股票期權與成本費用的關系
1.股票期權與實際成本費用的關系。在滿足行權條件的前提下,公司按照行權價格向公司特定人群定向發行一定數量的股票,這種定向增發對公司的影響與公司再融資時增發新股一樣,即上述特定行權者需自行支付投資款,從而使上市公司實現增資擴股,在這種情況下,公司沒有支付現金費用,也就是說,股票期權與實際的成本費用沒有直接的關系。
2.股票期權與隱形成本費用的關系。在滿足行權條件時,如果二級市場股價高漲,被激勵者會選擇行權,這部分定向增發的股份被市場接納,即市場最終為這一激勵政策埋了單,使被激勵者獲得了現金獎勵。那么對于股東,實際上是為此行為支付了一定的機會成本,即失去了通過高價格發行新股獲得發行溢價提升每股凈資產值的機會,也就是說,股權激勵計劃是通過經營者將一部分經營成本(激勵成本)轉嫁給市場后才得以完成的。那么股票期權的實現可以被公司量化為或有事項或者說是機會成本或是隱形的成本費用。
從上述兩個關系可以看出期權的實際成本費用并沒有為公司所負擔,隱形的成本費用也轉嫁給了市場,那么股票期權到底如何反應在會計報表中呢?在會計理論界經過長時間的爭論后,在通過一定的股票定價理論及模型已開始將未來不確定的或有事項轉化成目前的確定事項后,目前對期權支付的會計歸屬和入帳時間等已基本形成共識,即分別歸屬于成本費用和權益(權益結算時)或負債(現金結算時)、在等待期內分期入賬。下面就來解讀一下股票期權的會計處理。
三、股票期權支付的會計處理準則
目前股票期權會計處理所遵守的會計準則是《企業會計準則11號—股份支付》。準則中規定如下:
1.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準則按股份支付性質將股份支付分為立即行權和等待行權兩類。可立即行權的換取職工服務的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應當在授予日,即股份支付協議獲得批準的日期,按照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計入相關成本或費用,相應增加資本公積。等待行權的換取職工服務的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在等待期內的每個資產負債表日,應當以對可行權權益工具數量的最佳估計為基礎,按照權益工具授予日的公允價值,將當期取得的服務計入相關成本或費用和資本公積。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換取其他方服務的,應當分別下列情況處理:其他方服務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的,應當按照其他方服務在取得日的公允價值,計入相關成本或費用,相應增加所有者權益;其他方服務的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但權益工具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的,應當按照權益工具在服務取得日的公允價值,計入相關成本或費用,相應增加所有者權益。在資產負債表日,后續信息表明可行權權益工具的數量與以前估計不同的,應當進行調整,并在可行權日調整至實際可行權的權益工具數量。在行權日,企業根據實際行權的權益工具數量,計算確定應轉入實收資本或股本的金額,將其轉入實收資本或股本。
2.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與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確認為負債,后者確認為權益,即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應當按照企業承擔的以股份或其他權益工具為基礎計算確定的負債的公允價值計量。在授予后立即可行權的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應當在授予日以企業承擔負債的公允價值計入相關成本或費用,相應增加負債。完成等待期內的服務或達到規定業績條件以后才可行權的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在等待期內的每個資產負債表日,應當以對可行權情況的最佳估計為基礎,按照企業承擔負債的公允價值金額,將當期取得的服務計入成本或費用和相應的負債。在資產負債表日,后續信息表明企業當期承擔債務的公允價值與以前估計不同的,應當進行調整,并在可行權日調整至實際可行權水平。企業應當在相關負債結算前的每個資產負債表日以及結算日,對負債的公允價值重新計量,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
四、對股票期權會計處理的探討
1.公允價值是否公允?會計準則第11號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引入了“公允價值”概念。具體說即股東大會批準股權激勵當日股票期權的理論價值是股票期權的“公允價值”,而股票期權的理論價值的計算是建立在二級市場股票價格基礎上的。那么公允價值的確認對于不折不扣的執行這一會計準則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如何保證這個公允價值比較公允呢?我認為公允價值的概念應該建立在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架構上,應該運行在一個相對平穩發展的二級交易市場里。目前的中國證券市場,僅以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統計數字看,2006年1-12月份,上證綜指最高2698.90點,最低1161.91點;2007年1-12月份,綜指最高上摸6124.04點,最低2541.53點,中國證券市場的深度變化與調整由此可見一斑。在這個巨幅波動的市場面前,我們伸出手來索取“公允價值”時,市場恐怕也會有些為難。
2.相似內容的業務會計處理不同?實際上,企業對重要的人力資本提供以完成服務為前提的股票期權激勵政策,那么無論采取的結算方式如何,都應該是相似的業務內容,會計計量方法不應當有重大的差異,但是目前執行的會計準則卻規定兩種結算方式下分別以不同基準日的員工股票期權的公允價值為基礎進行計量,即權益結算時,企業以員工股票期權在授予日的公允價值及預計可行權數量為基礎記錄等待期內各期職工和其他方服務,且等待期內只需對可行權數量進行重估,而無需對每份股票期權的公允價值進行重估。那么,當企業在授予日對股票期權的公允價值估值很低時,即使等待期結束時市價遠遠高于行權價,企業計入成本費用的金額也無須調整,這使得企業可以為控制利潤任意對授予日股票期權價值進行計量,而不會有未來調整的壓力;另外,即使公司對授予日期權的價值進行公允估計,也不符合員工實際得到的報酬情況。那么在現金結算時,企業以在資產負債表日所承擔的負債的公允價值(即員工股票期權的公允價值)及預計可行權數量為基礎計量等待期內各期員工服務,并且須在相關負債結算前的每個資產負債表日和結算日,對負債的公允價值進行重估,并將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相同程度的員工激勵政策,換取相同的員工服務,僅僅是結算方式不同帶來企業的經營成果卻可能大相徑庭,這就使采取不同結算方式進行股票期權激勵的企業之間不具有可比性,實際上“制造”了不同計量方法下的會計利潤,這顯然是不恰當的。
3.期權費用是否是經常性損益?前面提到股權激勵計劃是經營者將一部分經營成本(激勵成本)轉嫁給了市場,又被會計界用計量或有事項或機會成本的形式反應在了會計報表里,如果或有事項或機會成本也可以被列做經常性損益的話,那么它的計量依據應當經得起推敲,估值概率應當達到一定的百分比,否則經常性損益里面將有可能反應了一個非常不“經常”的數據。
4.報表使用者如何理解?對與成本費用沒有現金流關系的期權支付本來已讓報表使用者閱讀起來有些不解了,加之公允價值的“動蕩”、相似的業務內容會計處理不同產生不同的會計利潤以及列入經常性會計損益予以披露等一系列的問題,實行股權激勵的企業想要讓報表使用者讀懂會計報告的難度的確不小。
綜上所述,我認為股票期權的會計處理可以費用化,但將這種或有事項變為可確定事項時應當遵循如下幾個原則:首先,公允價值的估值環境要適合;其次,對于不同結算方式下的期權費用在進行會計處理時應當保持對損益影響一致的原則;再者,期權費用的信息披露應當于經常性損益之外單獨立項予以反應。總之,希望期權費用的會計處理可以比較公允地反應實際問題,并讓報表使用者可以比較公允地看待行使股權激勵的企業。
(作者單位:北京東軟慧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