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反傾銷的特點
(一)我國出口商品遭受反傾銷數目最多,涉案數額巨大
自1979年發生了第一起國外對華企業反傾銷案以來,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中國已成為世界反傾銷的最大受害國。國外對華企業采取的反傾銷措施也進一步增加,并呈愈演愈烈之勢。商務部發布的2005年度《國別貿易投資環境報告》顯示:中國2004年遭遇的貿易壁壘涉案金額高達12.6億美元,為全球之最。2007年10月30日WTO秘書處發表的2007年上半年各成員國的貿易糾紛調查報告中稱,在49起新發起的反傾銷調查中,有16起針對中國出口產品。
(二)對我國反傾銷以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為主
根據商務部資料顯示,歐盟已經成為對我國發起反傾銷調查最多的世貿成員。2006年,歐盟對華反傾銷立案12起,同比增長五成。截至2007年,歐盟已對我國發起130余起反傾銷調查,且有不斷增加的勢頭。2007年12月和2008年2月,歐盟委員會對數類中國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從不銹鋼冷軋平板產品,到中國的蠟燭和鋼絲產品。德國、法國和意大利也在爭取對中國產空氣壓縮機征收反傾銷關稅。美國迄今已對我國實施了100多起反傾銷措施,是世界上對華反傾銷起訴最多的國家,其立案調查的反傾銷案中有半數針對的是中國產品。
(三)對我國反傾銷發起國開始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延伸
20世紀90年代之前,美國和歐共體等發達國家是對我國反傾銷的主要發起國,只有極少數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對我國實行反傾銷。近20年,許多曾經是反傾銷受害國的發展中國家也開始使用反傾銷政策。如印度、阿根廷、巴西等發展中國家都將反傾銷的矛頭對準了中國。據統計,自1995年至2007年初,對華發起反傾銷調查案件數最多的前10個國家中有6個是發展中國家,分別是印度、阿根廷、土耳其、南非、秘魯和巴西,涉案數超過50%。與發達國家的反傾銷相比,有些發展中國家對我國出口商品采取的反傾銷措施隨意性更強、涉及面更廣、措施更極端。
(四)對我國反傾銷涉及的商品范圍不斷擴大
20世紀90年代以前,大多數反傾銷案件集中在對中國的棉布、食品罐頭、化工及冶金原料等少數的初級產品上,涉及金額也較小。但從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外對華反傾銷指控涉及范圍越來越廣。歐盟、美國、印度等國的反傾銷報告顯示,聚苯乙烯、亞硝酸鹽、檸檬酸等化工品是我國遭受反傾銷最嚴重的項目;自行車、鞋、絲織品等工業制成品次之;此外,蒜頭、蜂蜜、淡水小龍蝦等食品也是各國反傾銷盯住的目標。我國涉及反傾銷的產品范圍不斷擴大,已經從輕工、紡織、機電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向鋼鐵、白色家電等產品擴張。
二、規避反傾銷的會計策略
(一)建立反傾銷的會計信息預警系統,構建反傾銷會計信息平臺
應對國際反傾銷,必須知彼知己,了解進口國的情況,掌握競爭對手的相關證據,當務之急是建立完善和有效的反傾銷會計預警機制,構建一個應對反傾銷的會計信息平臺,以企業的會計信息系統為核心,綜合各種服務于反傾銷的數據和信息,并對其進行監測、分析、整理、歸納、判斷,為企業面臨的反傾銷訴訟提供相應的預測和警示,促使企業采取相應的針對措施,盡量避免反傾銷指控。在反傾銷會計信息平臺中,不僅要能提供企業自身完備的會計資料,還要能提供國外競爭對手的基本資料。這樣,企業在應對反傾銷時,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有備無患,一旦涉訴反傾銷,能迅速進入應戰狀態。
(二)建立反傾銷的企業會計成本核算
在應對反傾銷調查時,企業能提供清晰、完整、合法的成本資料,會計人員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準確地從這些成本資料中分離出涉案產品的相關成本費用,并能在反傾銷應訴中對所選擇的成本動因做出合理解釋。建立反傾銷成本核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按企業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相關規定確認成本費用。按歐盟反傾銷標準規定,企業成本的主要構成要基本上能反映市場價值,成本和費用的核算資料是反傾銷應訴中的重要舉證資料,直接關系到反傾銷應訴的勝敗,而從我國目前情況看,企業操縱成本費用的情況還是很嚴重。因此要改變這種狀況,在成本費用核算管理方面,企業必須嚴格按照企業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規定確認成本費用,如實反映企業的成本和費用情況。
2.盡可能采用國際通行的會計準則。由于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出口企業在國際反傾銷訴訟中爭取市場經濟地位相當困難,可以預測今后將有更多的境內企業因中國現時會計準則在成本核算上的問題而被進口經濟體追究傾銷責任,從而成為出口貿易的巨大障礙。為減少會計準則差異造成的問題,企業不僅要健全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保存好能夠充分反映本企業生產經營方面的商業資料,而且要盡可能采用國際通行的會計準則,向國際慣例靠攏。
3.細化企業成本費用核算。國外反傾銷調查所需的成本資料非常精細,國際反傾銷法中所認可的產品成本包括“生產成本”和“銷售、管理和一般費用”兩部分。也就是說,攤入成本的費用按國際慣例的做法是:除了生產成本外,還需要算出每個產品所含的包裝費、研發費、運費、保險費和廣告費等;另外,還要算出信用成本。
三、反傾銷應訴中的會計策略
(一)充分準備,積極配合
當企業在國外遭受到反傾銷訴訟時,第一,要做好應訴前的會計準備,與行業商會聯系并了解應訴人的范圍、聘請律師和注冊會計師、掌握申訴人及被訴產品的情況。第二,根據申訴國反傾銷法規定的要求和具體案件的情況,收集應訴會計材料。第三,詳細了解進口國的《反傾銷法》如何運作、傾銷幅度、正常價值計算方法。第四,認真研究并填寫反傾銷調查問卷中的會計問題。第五,多方聯絡,與進口商、消費者等方面合作,主動向調查機構陳述、解釋,爭取在情理上、態度上為合理結局贏得先機。
(二)利用各種策略進行會計抗辯陳述
1.申請市場經濟地位的會計抗辯
由于歐美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的歧視政策,在反傾銷調查發起時,我國常被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在計算正常價值時,拒絕使用中國企業本身的內銷價格或成本,卻采用一個第三國的替代數據,常常使得涉案產品成本被高估,導致被征收高額反傾銷稅。雖然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治原因造成的,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放棄申訴的權利,我們可以向調查國提出市場導向型產業的申請,以獲取市場經濟地位待遇。財務會計規范是企業取得市場經濟地位的必備條件。要證明企業在按照市場化進行運營,就要證明企業是根據市場價格決定投入成本和產品價格,產品價格能夠反應市場供求關系和市場價值。反傾銷方要重點核查企業的財務賬簿和會計方法等。因此,企業需要有一套按國際通用會計準則經過獨立審計的基礎會計賬簿,在申請市場經濟地位的過程中進行會計抗辯,爭取對自己有利的裁決。
2.替代國問題的會計抗辯
以會計資料計算出來的替代國價格的確定決定了傾銷是否存在和傾銷幅度的大小,所以選擇哪一個國家作為替代國對被調查的國家是極為重要的,它直接關系到反傾銷的勝訴與否。在規定的時間內,被訴企業如果想對替代國提出建設性意見,必須事先就了解可能成為替代國的國家的相關會計資料,特別是該國同種或相似產品格、產品成本等會計資料。這樣才能在接到立案通知時,根據有效的會計資料快速的計算出可能的產品成本、價格以及可能裁定的傾銷幅度、反傾銷稅等,然后從中選擇一個對被訴企業最為有利的國家為替代國,避免由于調查當局認定由申訴國提出的第三國為替代國而被征收高額的反傾銷稅。
3.申請單獨稅率和加權平均稅率計算的會計抗辯
由于歐美一直將中國作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單獨稅率也是一種對華反傾銷長期爭論的焦點之一。歐美認為中國是非市場經濟國家,企業不獨立于政府,反傾銷稅只能是一個統一的稅率,適用于所有中國公司的產品。這種做法明顯具有歧視性。如美國在進行反傾銷調查過程中,若中國企業不符合市場經濟地位標準,則將中國應訴企業的稅率分為3種:第一種是被重點調查的企業獲得單獨稅率;第二種是被列為涉案企業又參與應訴的企業獲得加權平均稅率;第三種是未應訴及未被列為涉案的其他企業獲得懲罰性普遍稅率。一般而言,單獨稅率比加權平均稅率低,加權平均稅率比普遍稅率低。因此,企業在未能獲取市場導向型產業待遇時,應積極申請單獨稅率,在未獲得單獨稅率時,企業還應積極抗辯,以爭取較低的加權平均稅率。
4.充分發揮邊際成本在抗辯中的能動作用
歐盟“384/96號規則”第2條第4款規定:“相似產品以低于單位生產成本(固定的和可變的)加上銷售費用、一般費用和管理費用(SGA)的價格在出口國國內市場上銷售,或者向一個第三國出口,只有確定了這種銷售在一個持續期間內數量巨大、其價格在合理的期限內不能補償其所有的費用時,可以認為這種銷售不是正常貿易過程,并可在確定正常價值時不予考慮。如果銷售時的價格低于成本,又高于調查期間的加權平均成本,應認為這種價格準備在合理期限內補償成本。”《WTO反傾銷協議》第2.2.1條也做了類似的規定。從這些規定中還可看出,并非所有低于成本加SGA的價格都是不可接受的,只要不構成“持續時間內數量巨大,其價格不能在合理的期限內補償其所有的費用”,這種價格仍不影響“正常貿易”狀態的認定。所以,我國企業在應訴成本傾銷時,應充分發揮邊際成本在抗辯中的能動作用,積極抗辯,說明企業生產的成本優勢,在未來的合理期間內可以收回全部成本,不存在惡意傾銷問題,從而維護企業利益。
總之,反傾銷問題一直是我國受困于國際貿易爭端中的重要問題,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要注意合理運用會計策略,保護自己盡量少受反傾銷的指控,取得公平的貿易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并不斷發展壯大。
(作者單位:江蘇電大江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