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中國陷入了危機的恐慌與糾纏中。
隨著雷曼兄弟的倒下,像一場醞釀已久的瘟疫,美國的次貸危機正加速全球經濟的衰退。美聯儲、歐盟央行、日本央行的政策注資,都沒有有效地遏制這一趨勢。倒閉的銀行,裁員的企業在持續地增加。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中國已不能置身事外。出口作為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已經受到了釜底抽薪般的打擊。同時,跨國公司在中國的裁員計劃也在悄然進行。
房地產泡沫更成為這次金融危機的眾矢之的。一方面,多年畸形發展成的高房價,千夫所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又急切地出臺措施救樓市不跌。一切的事事非非,都籠罩在金融危機的陰影里。國際著名投資公司紅杉資本甚至致信嚴厲警告旗下公司CEO:《經濟嚴冬慎用資金,現金比你母親更重要》。
人們的生存受到了飲食安全危機的巨大挑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國乳制品行業由三鹿嬰幼兒奶粉事件引發的多米諾骨牌還沒讓人緩過神來,三聚氰胺又在雞蛋中叫囂,相信這次也不會只是簡單地一個名牌的崩塌,這場危機的影響暫時還難以預料。
用辯證法的觀點來看,有“危”必有“機”,危機也是契機。一些精明的投資人認為:食品危機一出現,相關企業必然存優逐劣,相關行業的規范性也將顯著提高,這反而會提升這些企業和行業的投資價值。曉龍基金會董事長、全球玉山科技協會顧問曾憲章博士近日指出: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是一個大機遇!
對于投資機構,面對嚴重的金融危機與新一輪的投資矛盾,如何去平衡?此時“安全、環保”這種未來的發展方向就成了指示標。能源和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需品。
食品安全以及中央政府對農業的重視,使得農業投資面臨空前的機會。本期封面報道中, 特別推薦了有機農業項目。有機農業以其低殘留、無污染、純天然的生產方式,正符合“安全、環保、綠色、健康”的農業發展理念。而且,發展有機農業還可解決農產品長期以來附加值低的尷尬。因此,有機農業被看成是投資者有待開墾的“沃土”。
世界各國對新能源的開發步伐日益加快。我國作為能耗大國,對于新能源的渴望尤甚。基于這種形勢,本期繼續推出新能源方面的報道,對風能、乙醇汽油、二甲醚等新能源行業,進行分析與展望。
在“快公司成長寶典”中,本期重點關注金融危機下,企業如何經營才能“轉危為‘機’”?要實現進一步成長又該如何調整乃至轉型?閱讀《金融危機下的成長之道》、《資金鏈告急,企業如何過冬》等一系列文章,可以讓中小企業明晰:如何抱住現金流,怎樣把發展模式轉變為“打群架”。
特別對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想到國外抄底的企業提出警告和建議:美國經濟大概會在2010年左右真正見底。現在對中國企業來講,抄機構資產不如“抄人”。例如美國華爾街20萬的裁員,有很多行業精英,或許就有你的“千里馬”。
危機并不可怕,眼光獨到,乘勢而進,無論是中小企業,還是投資者,都能在其中窺到未來的出路。因為,危機之中藏著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