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沃土——
有機農業
中國有機農業產業發展聯盟主席杜相革教授明確地指出:我國有機農產品的品種基本齊全,有機農業要想發展,必須跳出原來的圈子,要跟食品加工企業聯合,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導語:中國有機農業產業發展聯盟主席杜相革教授明確地指出:我國有機農產品的品種基本齊全,有機農業要想發展,必須跳出原來的圈子,要跟食品加工企業聯合,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有機農業 投資者的沃土
本刊記者/楊麗
奧運助威有機食品
在剛剛結束的2008北京奧運會上,光榮不僅屬于在奧運會上摘金奪銀的奧運健兒們,還屬于多年來在有機農業道路上辛勤努力的中國農業企業。
中國的食品安全在奧運會前就一直被各國媒體所關注。中國奧組委曾向1萬余名各國奧運選手發出鄭重警告:比賽期間不要吃北京烤鴨、咕老肉等食品(因為中國大部分鴨和豬都產自養殖場,其喂養飼料往往含有抗生素、激素等,這些成分往往殘留在鴨肉和豬肉中,有可能導致興奮劑誤測),食品專家還建議:運動員不要在奧運村以外的地方用餐。
盡管這給整個中國食品行業的環保與安全性提出了警示,卻也給多年注重有機農業發展的農業企業一次推銷自己的機會。在奧運比賽前,供應有機食品企業的種植養殖模式,也一直被國內外媒體津津樂道。
有機農業、有機食品,借助奧運的機會,第一次在中國國民心里有了一次深入的普及與宣傳。
有機農業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和瑞士,是對石油農業產生的一種抵制理念,在20世紀90年代,尤其是歐洲瘋牛病爆發后,得到快速發展。“有機農業”本是一種標識概念,只有來自于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的,并通過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農副產品才能標識為有機產品。
與一般農產品相比,有機農產品具有什么特色呢?
首先,有機農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中禁止使用農藥、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質,不允許使用基因工程技術,其它農產品則允許使用這些物質且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術。
其次,有機農產品在土地生產轉型方面有嚴格規定,土地從生產其它農產品到生產有機農產品需要2~3年的轉換期,而生產綠色農產品和無公害農產品則沒有土地轉換期的要求。
所以,有機食品被看作是純天然、無污染、安全營養的生態食品。國際市場上有機食品的價格比傳統食品高出50%以上。在近幾年世界農業中,有機食品生產一直是一大亮點。全世界大約有130多個國家進行認證有機食品的商業生產,主要集中在歐洲、美國、加拿大。
在中國有機農業領域,一直不乏辛勤耕耘的企業家,并且出現一批身價顯赫的富豪,當然,剛剛起步的農民企業家就更多。從2001年福布斯華人富豪排行榜,到2006年的福布斯、胡潤的中國富豪榜,從事有機農業的福建超大集團老總郭浩一直榜上有名。去年《福布斯》雜志還把超大集團從亞太地區超過22500家上市企業評為亞洲區200家最佳企業之一。這種榮譽也反映出對整個行業前景的一種贊可。
世界衛生組織食品安全部門杰諾德#8729;艾爾森博士說: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恐懼和擔憂,使人們越來越多地選擇有機食品。面對近年中國頻發的食品安全隱患事件,無論是蘇丹紅、多寶魚還是今年的三鹿嬰幼兒奶粉事件,有機農業的價值日益彰顯。
中國農業大學有機農業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國有機農業產業發展聯盟主席杜相革博士認為:有機產品不是另類的產品,而是突出了生產方式上的管理。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是把每個環節都具體化了,按照這個流程做下來,產品就是有機的,而不是靠最終檢測出來的。
未來農業發展的主題只有兩個:安全、環保。誰能找到一種操作方法,而不是一種口號,實現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安全控制,誰就是勝利者。有機農業天生就具有這種潛質。
從事有機生產的高額溢價,對企業充滿了誘惑。
以水稻為例,銷售價格呈現出這樣的增長曲線:零售時有綠色食品標志的為人民幣3.5 元/公斤,有機標志的為人民幣6 至11 元/公斤;而特別包裝的大米產品銷售起價就達人民幣20~30 元/公斤。除了能取得更高定價之外,有機生產的好處主要在于幫助企業培育品牌并增加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
在中國,受人口數量的限制,有機農業發展規模必然要受到限制,但已經得到了政策的支持。國務院2007年1號文件《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鼓勵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有條件的地方可加快發展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發展現狀
我國的有機農業尚處于發展的初步階段。1990年浙江臨安縣的裴后茶園和臨安茶廠獲得了荷蘭SKAL的有機頒證,這是中國的第一個有機認證案例。

隨著國內有機認證機構的設立和認證企業數量的增多,國家對有機農業的發展進行了立法規范,并委托地方檢驗局和技術監督局完成有機產品的市場監督工作。據杜相革博士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國家質檢總局第67號令《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有機產品國家標準》及《有機產品認證實施細則》四個法律法規的實施,標志著我國有機農業進入比較規范的發展階段。這些法律法規不但對有機認證機構,認證條件進行了限制,也對有機產品實行了保護,比如未獲得有機產品認證的產品,不得在產品或者產品包裝及標簽上標注 “無污染”、“純天然”等其他誤導公眾的文字表述。
目前,中國有四大認證機構。一部分企業為了贏得在市場上的質量競爭力或申請地方政府對有機認證的補助,都在積極為自己的企業與產品申請有機認證。有機——安全、環保、健康、營養的形象,已經在企業中確立起來了。
目前,全國大約有2/3的省市自治區開展了有機食品方面的相關工作。據統計,到2006 年中國已經有210萬公頃經過有機認證的有機農田。在經認證的有機農田數量上排行世界第三,而且有機農田數量短期內還將繼續增加。
目前,我國有機產品品種有20大類,300多個品種,涉及種植、養殖、加工。其中大多數的生產基地分布在東部和東北部各省區,從數量和面積上講,東北三省最大。從深加工程度和質量控制方面講,則上海、北京、浙江等省市較占優勢。我國有機農產品以植物類產品為主,動物性產品相當缺乏。植物類產品中,茶葉、豆類和糧食作物比重很大,果蔬類有機產品的發展則跟不上國內外的需求。生產的有機產品大多為蔬菜、水果、原糧等初級產品。其次為初級加工品如大米、茶葉等,深加工產品很少。但中國有機食品市場近年來依然保持了20%增幅,增長潛力巨大。
有機農業在我國初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是出口。1999 年前為中國有機生產發展初期,95%以上的中國有機產品都通過有機貿易商主要出口到日本、歐盟及北美。近年來,國內有機食品市場呈現增長趨勢,尤以北京、上海市場表現明顯。據估算,我國2002年有機商品銷售額中,出口和內銷分別約占80%和20%。
杜相革博士認為:“有機農業經過幾個階段的發展,市場分割出現變化,企業原來以出口為主逐漸向內銷轉移。很多企業在國內進超市、開專柜、開專賣店。其實國內的市場是最大的市場。”我國國內有機食品的銷售額占常規食品銷售額的比例不超過0.03%,專家們預測,到2010年我國的有機產品占國內食品市場的比例有望達到1%~1.5%。
同時,杜相革博士指出:中國有機農業的發展不是真正的市場拉動,主要是各個地方政府前期的引導,鼓勵政策的推動。有機農業在中國的發展,沒有得到國家層面提供的任何專門補助或支持,但得到了各個省份不同程度的支持,或是在某些國家級廣域發展項目上得到資助,如國家項目為中小企業支付認證費用以協助其打入國際市場,如上海政府為其償還專門投資而提供的大力支持等。
有機農業發展遇到瓶頸
首先,部分有機產品利潤低。
據中國有機農業發展聯盟的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有機產品的出口額為2億美元,國內銷售額為2.8億元,超過30%經認證的有機產品沒有達到有機產品的價格。杜相革教授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原料種植型的企業居多,經營品種單一,缺乏深加工的能力;二是沒有壟斷貨源,原料分散,缺乏議價能力,云南文山三七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團結農民控制了文山80%的三七貨源,控制了貨源就等于控制了市場,對外就保持了企業的議價能力,能維護公司與農戶的利潤空間。
其次,認可度有待提高。

國內消費者對“有機”缺乏認識,對有機標簽缺乏意識,對認證過程缺乏信心。中歐世貿項目與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共同合作完成了一項關于中國的有機農業的報告,報告中指出:由于缺乏市場策略、有機標識認知度不高以及企業難以建立強大的銷售網等原因,一些企業表示他們將其有機產品貼上綠色食品標志出售,因其后者的銷售網絡較強,因而喪失了部分潛在利潤。
再次,生產技術不夠完善。
以前解決溫飽問題是我國農業的重點,所以我國現有的農業關鍵技術或配套技術都是以如何實現高產為目標的,缺乏以質量為目標的生產技術。和國外相比,我國從事有機農業的多數是農民,而國外有機農場主有一半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比如德國的農場,很多人是學有機農業的大學生,他們自己就懂得生產技術。而中國的農民,技術是需要外援協助的。
壹度君華資本總裁胡翔認為,由于缺乏具有現代經營理念的人才,阻礙了有機農業領域有競爭力公司的出現。
第三,從事有機農業的中小企業通常不會借用金融工具。
由于缺少抵押品,這些企業很難從銀行貸到資金。對于民間資本,又缺乏了解和溝通。鑒于有機農業成規模成品牌的企業少,投資公司的資金遲遲不敢投入進來,又放緩了有機農業企業的成長。
最后,有機食品需要一群有素質高消費的市場群體出現,但市場本身又是很難把握的。
杜相革博士認為:國外有機農業已經發展60多年,現在依然保持20%的發展速度,我們國家剛做了10多年,相信我們國家有機農業發展的前景和趨勢會很好。但是需要我們整個行業的呼吁和引導。我們要把整個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以期形成真正的市場。
發展前景與投資空間
盡管有機食品零售額在整個食品行業中的份額很小,但是增長潛力巨大。
中歐世貿項目在對中國有機農業的報告中預測:未來十年內,中國有機產品生產總量將年平均增長30%~50%;有機農業產量和地區將占中國農業總量的1~3%;有機農產品出口量將達到或超過食品出口量的5%;中國有機食品將獲得全球市場份額的5%。
目前,我國國內有機食品的銷售額占常規食品銷售額的比例不超過0.03%,與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5%相比,相差近百倍。如果在今后10年,我國的有機食品占國內食品市場的份額達到0.5%,有機食品的產量就要比現在增加10多倍。
由此可見,即使只著眼于國內市場,我國的有機食品發展空間就已經很大。
更何況,許多發達國家制定的有機食品發展計劃把2010年的指標少的定在5%,甚至達到40%,而這些增長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從發展中國家進口,我國是世界上水果蔬菜生產大國,正可抓住這個機會。有利條件是,我國現有的認證有機產品幾乎都是面向國際市場的。
有機產品消費需求的進一步擴大,在刺激生產的同時也刺激了銷售。一批著名的大食品商如麥當勞、雀巢等已進入有機產品行業,正雄心勃勃地進行有機產品的營銷開發,試圖搶占國際有機產品市場;各類超市和大型連鎖零售業等主流銷售渠道也涉足有機產品銷售,包括活樂超市、御品堂等網上有機產品專賣店的出現,都有力地促進了有機產品市場的快速增長。
對于我國農業而言,要想滿足市場對有機產品的需求,取得較好溢價,多開發有機產品種類是首選項。
杜相革教授明確地指出:我國有機農產品的品種基本齊全,有機農業要想發展,必須跳出原來的圈子,要跟食品加工企業聯合,增加產品的附加值。生產企業要學會與加工企業合作:經營枸杞的企業,要去開發枸杞干果、枸杞飲料、枸杞酒、枸杞膠囊等;蘋果種植企業通過深加工,可以開發出蘋果醬、蘋果片、蘋果汁、蘋果罐頭等。事實上,在深加工方面一些起步較早的企業,已經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比如南方一個生產有機棗的企業,利用棗肉和當地的中草藥材益母草等結合,研發出針對不同人群的系列產品,經過深加工,制成膠囊,做成保健品,四瓶一套的產品售價可達到1200元,且供不應求,有效地取得了利潤空間。
目前,投資機構對于有機農業一般都持樂觀態度。正如壹度君華資本總裁胡翔所說:“選擇農業投資項目時,必須符合未來的要求——環保安全。目前得到投資的企業都是往健康、安全、環保、綠色這個方向上走。有機農業實際上代表未來農業發展方向。”
但對于具體的投資領域、具體的投資時機以及客觀的投資風險,各個投資公司都給予了比較理性的審視。對于擁有深加工項目、較好物流配送,甚至已經形成自己品牌的有機企業,明顯更能得到投資公司的青睞。
那些已經取得一定規模效益,成為地方性龍頭的有機企業,那些在努力打破產業鏈的企業,或許能最先被投資公司挖掘出來。有機農業,這塊培育中的獵場,也許一批實干而聰明的獵戶將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