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隨著三鹿毒奶粉事件的曝光,食品安全問題再次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同時也必將催生有機食品產業在我國的快速發展
據來自中國社科院全國范圍內的調查顯示,52.2%的受訪者表示青睞有機食品。只因為有機食品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肥、農藥,是一種真正純天然、高品質的環保健康食品,因而日益逐漸受到消費者追捧。現在消費者,尤其是中高端農產品的消費群、特殊人群(孕婦、嬰兒、兒童、老年人)對食品安全尤為關注。
資源得天獨厚

據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有關專家介紹,2001年以來,我國有機農業在農場數量、耕地面積和出口產量等方面得到了飛速發展。目前,我國經認證的有機食品企業已經達到2300多家,市場規模約37億元。
“據我們200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有機農業耕地面積達300多萬公頃,野生采集面積達到150萬公頃。目前從事有機農業貿易出口的企業達200多家,他們平均年出口額大約在500~1000萬元”,孟凡喬向記者介紹。
孟凡喬同時表示,我國有機農業總體上仍處于初級階段,雖然中國有機農產品的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但是一直沒有受到國家特別重視。不過,自2002年開始,隨著人們溫飽問題的解決以及對食品安全的重視,中國陸續頒布了《有機產品標準》、《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
為此,中國自2002年以后才開始出現有機認證。在此之前,我國出口的有機農產品與綠色食品絕大部分是由國外的認證組織完成的。孟凡喬所在的中國農業大學就是從1998年開始與國際上最大的有機認證機構之一——歐洲國際生態認證中心(ECOCERT)合作。
目前,孟凡喬是ECOCERT在華的合資機構——北京愛科賽爾認證中心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該公司2007年正式獲得國家相關部位的審批,在開展中國有機產品認證和分包ECOCERT在華的出口有機產品的認證業務。
據記者了解,目前,我國已通過認證的有機產品大部分銷往日本、歐美。國際市場上對我國有機產品的需求逐年增加,品種包括我國的有機大豆、稻米、花生、蔬菜、茶葉、果品、蜂蜜、藥材、有機絲綢、有機棉花等產品。
不過,雖然我國有機食品產業仍處于初級階段,但是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可望成為一個新型的食品支柱產業。
首先,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有機食品目前在國內的市場份額不大,現有的認證有機產品大多都是面向國際市場的。從發達國家的需求趨勢看,有機食品在今后十年時間有望達到10~15%的份額,因此從總量上將有較大的提高。另外從品種需求看,有機茶、小麥、奶制品、油料、土豆、調味品等都有著較大的市場前景。
其次,生物資源豐富。中國有豐富的生物資源,為有機食品的生產提供了廣泛的選擇。如中國的豆類、野生及人工培育蘑菇、茶葉、中草藥、經濟樹種、核果類、新鮮蔬菜等都有眾多的品種資源,中國的許多地方動物資源也相當豐富。這些生物資源往往具有獨特的地方風味和保健作用,因此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再次,獨特的地區優勢。中國的東北、西北與南方等地區,環境污染相對較少,有著有機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現在,黃土高原的水果、甘肅中西部的馬鈴薯、豆類,都極具有機食品的開發潛力。
需求不斷增長
有人預測,中國將會成為歐盟、日本和美國之后的第四大有機食品消費市場。目前,在北京、上海、廣州和南京等城市已經有有機食品銷售,而且有機食品的消費也呈迅速上升趨勢。除了樂活城等專賣店之外,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超市里也出現了有機食品專柜。
近十年來,隨著政府對有機農業的認可,以及消費者對有機食品需求的不斷增加,有機食品的市場份額上升較快,特別是在歐洲一些國家,如德國、奧地利、丹麥等,市場份額達到了2~3%,預計在今后十年時間有望達到10~15%的份額。
西方發達國家銷售的有機食品大部分依賴進口,以德國、荷蘭、英國為例,每年進口的有機食品分別占了有機食品消費總量的60%、60%和70%,美國所需的有機食品80%靠進口,而價格通常比常規食品高20%~50%,有些品種高出一倍以上。可以說,有機食品正成為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出口的主要產品之一。
因此,國際市場對我國有機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越來越多的外商想進口我國的有機大豆、稻米、花生、有機絲綢、有機棉花等產品。
然而,現階段我國有機食品的生產還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有業內專家預計,如果我們能抓住機遇,發揮自身優勢,那么,經過幾年努力,我國的有機食品在國際市場所占的份額達1%至2%是完全可能的,這就意味著每年可出口創匯10多億美元。
投資路徑分析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尋求追蹤“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生產、貿易與消費,這種趨勢會帶動各國有機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同樣,中國也會迎來有機農業發展的新契機。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肖興基主任就曾表示,世界有機農業將呈快速發展的態勢,美國有機農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由于有機農業已經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由此有機農業也迎來了新的投資機會。孟凡喬表示,有機農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健康、安全、環保,而且符合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因而投資前景看好。
事實上,世界蛋品行業巨頭——北京德青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融資案例就是一個很好的典范。2000年,德青源董事長兼總裁鐘凱民用50萬元起家,在短短8年中,先后成功累計融資到了5億元。
2000年11月,海南的農業公司羅牛山成為德青源的第一個投資者。同年,該公司向德清源增資160萬元來擴建雞場,將養雞規模擴大到1萬只,2年后退出時它獲得了3倍以上的回報。后來,美國的世界環保基金(GEF)又向德清源注資。
回顧創業歷程,鐘凱民曾感慨地說:融資是企業成長至關重要的一環。在過去的7年里,如果沒有一次又一次的融資,德青源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輝煌。
不過,孟凡喬表示,國內在有機農產品的初加工上沒有問題,但有待完善的是精加工與銷售體系。因此,在有機農產品的精加工與銷售體系項目上有投資空間,存在一定的投資價值。
孟凡喬坦言,雖然中國有機食品產業在近年獲得強勁發展,但是我國有機食品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遭遇質量瓶頸。
孟凡喬指出,質量問題已成我國有機食品出口最大的制約瓶頸。他建議:一方面,有關政府機構應加強市場監管力度,確保質量安全、合格;另一方面,生產商要以誠信為本,嚴格按照有機食品要求生產。
其次,政府重視程度不夠。

雖然政府投資逐年增加,但與其他國家相比仍顯不足。從國際上看,不論是出于減緩農產品過剩、巨額財政補貼帶來的壓力,還是出于生態和環境保護的需要,發達國家都支持有機食品和有機農業的發展。像奧地利,從1995年開始實施支持有機農業發展的特別項目,國家提供專門資金鼓勵和幫助農場主向有機農業轉變。同時,許多發展中國家,如印度、斯里蘭卡、菲律賓、巴西、南非、毛里求斯等國家,出于國際有機農產品市場和當地食物安全的需求,也從政策上鼓勵發展有機農產品。
從各國的發展經驗來看,有機農業及其產品的生產管理都是由政府農業部門來完成的。有機農業的發展與農業經濟、農村政策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沒有政府初期的介入、協調和支持,這一產業很難保持健康發展。
孟凡喬表示,在技術方面,目前我國有機農業生產已不存在技術障礙,但是并不意味著不需要政府扶持,尤其在有機農業發展初期,需要政府在資金、技術、農藥、種子等方面給予援助,尤其是最初的2~3年內。
不管怎樣,從長遠利益來看,發展有機農業是一條既有利于生態環境,又提高經濟價值的利國利民的好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朱兆良曾表示,科學發展有機食品產業是取得環境保護和農民增收雙贏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