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只要在百度上打出“風電”二字,就有上千條關于項目開工建設的信息。有效的政策支持是產業發展的直接動力。在短期內,不同的政策取向對風電產業的影響效果也不同,但從長期來看,風電的強勁發展是大勢所趨。
“火電人”改唱“大風歌”
9月12日,原來的佳木斯第二發電廠正式由火力發電轉型為風力發電。(即樺南大架子山風電工程)。
始建于上個世紀60年代的佳木斯第二發電廠,曾為新中國的電力供應做出突出貢獻。但這家僅擁有一臺10萬千瓦、兩臺5萬千瓦小發電機組的火電廠,在新時期“上大壓小”的電力政策調整中,于2007年5月19日成為東北三省小火電“第一爆”,被率先關停。
據介紹,早在2006年,該廠就開始謀劃開發風電,同年8月,在大唐黑龍江發電公司的支持下,以佳木斯二電廠為主體的大唐黑龍江風電項目開始籌建,并2007年初啟動樺南大架子山風電場項目。
“樺南大架子山風電工程是大唐黑龍江發電有限公司組建以來開發的第一個風電項目”,大唐樺南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東輝說,“這項工程對于我們加快調整電源結構、開發清潔可再生能源、實現做大做強風電事業意義重大。”
隨著國內外油價飛速的攀升,使得人們越來越重視純清潔的可再生能源,風能作為可再生能源之一,自然成了投資的焦點。
資深風能專家張平認為,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化石能源的短缺,可再生能源日益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爆發性增長即將到來。相比于其他可再生能源形式,風能在中國具有更廣闊的市場空間,這得益于其顯著的相對成本優勢。“風力發電是風能利用的主要形式,也是目前可再生能源中技術最成熟、最具有規模化開發條件和商業化發展前景的發電方式之一”,張平說。
據《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報告》顯示:中國風能資源豐富,風能資源總量約為32億千瓦,初步估算可開發利用的風能資源約10億千瓦。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及附近島嶼,內蒙古、新疆和甘肅河西走廊,東北、西北、華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區。在今后的20年內,國際上風力發電產業將是增長速度最快的產業,風力發電技術也將進入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另據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初步測算,我國陸地10米高度處可開發儲量為2.53億千瓦,海上可開發儲量為7.5億千瓦,總計約10億千瓦,風能利用有很大的潛力。

中國的并網風電從上世紀80 年代開始發展,“十五”期間,風電發展非常迅速,增長到2006年的260萬千瓦,年均增長率達到30%。風電裝機容量在2004年位居世界第10位,到2006年底上升為世界第6位。
風電裝機容量快速增加。總裝機容量從2000年的35萬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590.6萬千瓦,居世界第五位,其中2007年新增裝機容量為330.4萬千瓦,增速列世界第三位;風電機組單機容量穩步上升,兆瓦級風電機組2007年占38.1%,而2006年為21.2%。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最近公布的《“十一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將風電裝機容量的目標調整到10吉瓦。根據我國風電產業的發展,到2020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會超過原定的30吉瓦的目標,預計能達到50~80吉瓦。為了實現風電規模化發展,需要采取一定的保障措施。
張東輝對《快公司》記者表示:“樺南大架子山風電場只是我們向風能資源開發中邁出的第一步,我們已經和齊齊哈爾、牡丹江、依蘭、寧安等多個縣市簽訂了風資源開發協議,風電開發的步伐還將進一步加快。”
發展風電的不僅是黑龍江省,只要在百度上打出“風能”二字,就有上千條關于項目開工建設的信息。例如9月初,包頭市首家風電企業達茂旗宏騰能源一期49.5兆瓦40臺機組,10號并網發電。目前,江西省規劃建設12個風電場,裝機總量達到95.7萬千瓦……
成本與電價是關鍵
“風能開發利用的主要方式是風力發電,通過在風電場中布置的風電機組將風的動能轉換成電能并輸入電網,提供用戶使用。因此,風電市場將直接影響風能的發展”,賀德馨對記者說,“目前,主要影響風電市場發展的有風電成本和上網電價兩個問題。”
風電成本一直是風能發展中的一個制約因素,風電成本主要取決于風電機組的成本。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壽命一直是風電機組發展所追求的目標。隨著風電技術不斷進步和風電產業規模化發展,風電成本一直呈下降趨勢,從1981~1995年,世界上風電成本已由15.8歐分/度電下降到5.7歐分/度電,目前風電成本約為4歐分/度電左右,在過去5年中,風電成本下降約20%。如果在常規能源電價中,考慮了因污染環境而發生的外部成本之后,風能是目前最具有與常規能源競爭的可再生能源。
在上網電價問題上,《可再生能源法》中對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上網電價規定了一個原則,即由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根據不同類型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特點和不同地區的情況,按照有利于促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和經濟合理的原則確定,并根據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的發展適時調整。
2006年在國家發改委印發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中,進一步明確了風力發電項目上網電價實行政府指導價,電價標準由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按照招標形成的價格確定。
“對此,風能業內人士有些不同的看法,主要擔心在過去風電場特許權招標時,以上網電價最低的投標人為中標人的做法,會使招標價格過低,造成項目虧損,影響風電場的建設”,張平說。
有關專家分析,自2003年開始的風電特許權項目對我國風能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到2005年為止,已有總裝機容量為1500兆瓦的10個項目完成了招標。他們的平均中標上網電價為0.4894元/千瓦時。根據專家的測算,目前,我國風電上網電價如按年上網電量為等效滿負荷2000小時計算,在0.60元/千瓦時左右,才能保證風電項目的投資回報率能高于常規發電項目的平均投資回報率。因此,在中國風電產業剛起步階段,為了鼓勵投資者進入風電市場,給予風電高于常規電源平均上網電價是完全必要的,而且這部分高出的電價分攤到電網時不到1厘/千瓦時,也是可以接受的。另外,投資商也應從我國風能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合理提出投標價格,這不但是一種理性的做法,有利于風電產業發展和風電場建設,也有利于投資商的形象。此外,對招標的規則也可以做些補充,以保證投標的公平、有序和合理的進行。
技術創新是主導
“風能產業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體系。在風能發展中,建立完整的風能產業體系(產業鏈)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劉德說,“目前, 我國風能產業鏈還沒有完全形成,特別是風能服務體系很不健全。投資的重點主要在風電機組制造和風電場建設方面,而對設計與咨詢,運輸與安裝、運行與維護、監測與認證等技術服務行業還沒有完全形成氣候,因此,影響風能產業的規模化發展。
據了解,目前,我國許多國有制造企業和一些民營企業都紛紛進入風電產業。據不完全統計,已超過了20余家,其中主要采用“總裝模式”制造風電機組整機,而采用“配套模式”制造風電機組零部件的很少。原來有些制造零部件的企業也準備進入制造整機行列。另外,在風電場特許權項目建設時,采用國外風電機組必須有70%的零部件要在本地生產的要求,因此,存在零部件配套無法滿足風電發展的要求。風電機組零部件,如葉片、齒輪箱、發電機、控制系統、變槳系統、偏航系統等,其技術含量很高,產品制造質量將直接影響風電機組的可靠性、可利用率和運行成本。因此,要十分重視風電機組零部件制造企業的發展,國內外許多專業的風電機組零部件企業的發展經歷都告訴我們,在風能產業發展中,零部件配套企業大有可為。
風能技術是一項高新技術,它涉及到氣象學、空氣動力學、結構動力學、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材料科學、機電工程、電氣工程、環境科學等學科和專業。
“目前,我國風能發展中技術創新還很薄弱,缺乏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還要從國外引進技術。雖然,在知識經濟到來的時代,所有國家都充分利用全球資源,通過技術引進和國際合作來縮小差距,提高競爭能力”,張平說,“但是,如果沒有自主創新能力,就不知道引進什么先進技術,引進以后也沒有能力消化吸收,更不能進行再創新,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國外的核心技術是引進不來的,必須靠自主創新來掌握核心技術。”
在技術創新方面,劉德認為要有章法:
首先,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技術創新體系是建立創新型企業的基礎,創新型企業必須有自主知識產權,有自主知識品牌和持續創新能力,除了主要依靠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自身努力外,國家要給予重點扶持和引導。
其次,要根據風能發展的趨勢和本國的國情,科學地制定發展風能的技術路線圖是世界上風能發展先進國家的一個成功經驗。
第三,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源,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對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技術創新人才是關鍵。我國缺乏風能專業技術人才,特別是缺乏優秀的總體技術人才。
投資風電要步步為營
我國是世界上風能利用最早的國家之一,現代風能利用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近年來特別是《可再生能源法》頒布和實施后,將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列為能源發展的優先領域,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使風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進一步詳查風能資源是投資風電的前提。”張平對記者分析說,“風能資源評估是制定風電發展規劃、電網建設規劃,進行風能資源開發和管理的基礎。我國風能資源評估還需要結合我國國情,進一步用統計分析和數值模擬相結合的方法,對我國陸地,特別是海上風能資源進行詳查和評估,繪制高分辨率的全國風能資源分布圖。”
風能產業是風能發展的基礎。風能產業是由制造業、服務業、咨詢業和保險業等組成的一個綜合性很強的產業體系(產業鏈)。目前我國整機制造業發展迅速,而與之配套的零部件制造業發展相對緩慢,成為風能產業發展的瓶頸,此外,服務業和咨詢業更是薄弱環節。因此,要在一些重點開發風能的地區和工業基礎較好的地區,通過資源整合盡快建立完整、合理的產業鏈,為風能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提供保障。
隨著風能規模化的開發利用,風電裝機容量逐步增加,風電場與電網之間的相互影響的問題變得越來越重要。目前電網建設和管理與風電發展還不相適應,風電建設還沒有完全納入電源建設規劃。因此,一方面要確保風電接入電網后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科學地確定風電場的容量與相應的配套措施,另一方面要將風電和其他常規電源一樣納入電源規劃、建設和管理。
內蒙古農業大學新能源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劉德對《快公司》記者說,中國風能產業的潛力巨大,風電場開發運營、整機制造以及配套零部件、風機設計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商業機會,但是從投資收益的角度看,真正的投資機會是有限的——風電場是稀缺的資源,大多數制造企業將在激烈的競爭中敗北,那些擁有先行優勢、技術實力并且及時獲得資本支持的企業將有更大的成功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