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城市的主人是人,新型城市是為人設計和建設的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現代與歷史的和諧是現代城市的理想狀態。

從上個世紀80年代,俞孔堅懷揣著自家門前的一捧鄉土走上求學之路,在美國事業有成之后,毅然不顧全家的反對回國創業,建立自己的景觀設計公司——北京土人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從最初的幾個人,20多平方米的研究員工作室到200多人的北京上地創業大廈一層辦公區,最后到北大科技園。這種跨越式發展背后的支撐是,每年完成的項目都有30%的增長,平均一年完成項目上百個!
俞孔堅走過的路極富傳奇色彩,曾經新希望集團的老總劉永好貸給了他100萬元創業資金,不到一年他就還給了劉永好150萬元。
還記得記者第一次采訪俞孔堅是在三年前,他外表給人的感覺是憨厚、和藹。但私下里他被人稱為“工作狂”,在創業的時候俞孔堅身兼數職,一天工作15個小時。他曾經的一位秘書說:“太累了,博士的精力超常地好。”然而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在眾多國人迷戀海外高級品牌衣服、品牌車的時候,他卻稱自己為“土人”;當城市化和城市擴張建設成燎原之勢,眾多城市建設者執迷于將大筆的資金用于城市“美化”的時候,他敢于站出來高喊:“高樓林立不適合人們居住!”他認為自己并不是要刻意追求另類,而是要把他的天地人神,與自然相和諧的設計理念融入到現代景觀設計中來。
誰叫“土人”
《快公司》為什么叫土人?
俞孔堅:因為別人都打著洋牌子,所以我們就只有叫“土人”了。當然更重要的是希望表達一個想法:景觀本來就是體現人與土地、自然的關系的,它應該是“天、地、人、神”合一的。另外,也是“鄉土中國人”的意思,因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國,人與土地的關系是最根本的關系。所以中國的景觀設計應當是建立在這個根本關系之上的,而不是盲目模仿西方的景觀設計,否則就是脫離了中國人的真實生活、脫離了中國性。
《快公司》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含義?
俞孔堅:取名“土人”是為解決兩個危機,一個是民族身份危機,一個是人地關系危機。在城市化與全球化背景下,這種危機體現在景觀的社會和文化個性的喪失,生態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喪失。如城市廣場和建筑失去地方個性,河流和山水的自然系統被破壞。這種危機反映了設計師的傲慢態度,即三個不尊重;不尊重自然、不尊重人、不尊重“土地之神”。
但是,邊緣上的中國城市和景觀也充滿創新機會,這種創新決不是尋求刺激和新奇,而是來源于謙虛的態度,即設計要尊重自然,尊重人,尊重“土地之神”。這正是“土人理念”的出發點。土人就是土地和人,人和土地和諧相處。土人理念的精髓就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達到土地與人的和諧。
首創中國民營景觀設計公司
《快公司》:回國初期,您的景觀設計機構是否得到了有關部門的認可?
俞孔堅:1999年,我回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一家民營景觀設計機構,這在當時是件稀罕事,堪稱全國首創。當時去有關部門登記注冊時,服務人員聽到“景觀設計”后第一個反應是驚訝,第二個反應是質疑,“景觀設計”是做什么的?也就從那一天起,我多了一項工作,每天都不厭其煩地跟別人解釋這一概念。
這終歸不是一個好方法,覺得一個一個地說太麻煩,于是我把目標轉向會議場所。在每一次大型會議上,我總是把自己的理念帶給大家。在聞所未聞的景觀設計被隆重推出之后,讓略顯緩慢的人們覺得似乎有理可言。而在這一系列概念拋出之后,我也因為宣揚民族精神和野草之美很快被歸為“另類”。
《快公司》:新設計理念的推廣不是容易的的事情,這些困難是怎么解決的?
俞孔堅:我還是堅持走自己的設計之路。因為我是全國第一個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但同時也感謝黨和政府給了我很多鼓勵,上到國家總書記、國務院總理都很關懷我們,最難忘的就是當時的北京市市委書記賈慶林親自來到我的工作室來參觀、來鼓勵我,后來江主席,胡主席都接見過我,這對我是最大的精神鼓勵,也為事業的發展開創了很好的局面。給予最早支持的就是,北京市政府在海淀留學人員創業園給了我第一間20平方米的免費的辦公室,并對我免了3年的稅,這對我給予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但是由于沒有設計資質的民營企業不能參加國家有關項目的競標,讓我一度非常灰心,后來,北京留學人員創業園知道此事后就極力推薦,讓北京土人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參加了國家級的設計競賽,結果每次競賽我們都取得不錯的成績。
“土人”的核心競爭力
《快公司》:為了理想您曾走遍大江南北,您當時看到景象是什么?
俞孔堅:歐美早年盛行的城市“化妝運動”正在各大小城市流行。恢宏氣派的景觀大道和城市廣場背后,卻是惡臭的垃圾堆,千頃良田被割為“開發區”而后被撂荒或做成無人光顧的硬地廣場,這些都只是一種表面虛假的繁榮,充斥著暴發戶意識和小農意識,缺乏生態性和可持續性,缺乏普通人的需要和體驗的關注。
現代城市的主人是人,新型城市是為人設計和建設的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現代與歷史的和諧是現代城市的理想狀態。城市規劃要請“長官意志”走開,不要把城市建成“市長的城市”。
《快公司》:你認為“土人”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俞孔堅:就是我們的理念,我們和許多其他設計公司不同之處在于我們設計理念就是尊重自然、尊重人、尊重地方文化,提倡天、地、人、神的和諧。在“土人景觀”的作品里,每一件都有著鮮明的“土人”烙印,在把廣東中山粵中船廠改建成中山岐江公園的過程中,我提出了一個個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不可思議的設計思路:以造船廠為主題,保留部分機械設計及廠棚,把一些齒輪、機器甚至鉚釘作為道具,四周種上野草,建立一個工業主題公園,喚起人們對社會主義工業運動年代的追憶,這為“土人”景觀贏得了2002年度美國景觀設計學最高獎(ASLA,Honor Award) 。
我們的設計理念先進,和國外完全是接軌的,“土人”研究所每年都有二三十個國外的留學生來實習,我們的作品被編入國際最佳設計,去年美國30多個設計項目獲獎,我們就占了兩個。
《快公司》:隨著時代的發展,“土人”的設計理念也在不停的變化?

俞孔堅:當然,要發展就要不停地打破陳規,要創新。在土人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和北大的景觀設計教育事業的發展過程中,我做了三個方面的創新,就是學科創新,機制創新,教育模式創新,并由此在產學研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事業發展的同時,我還很注重人才的培養,每年投入給教育的經費有幾百萬元。
我是帶著先進理念來的,至少比國內許多同行業看的要遠,我有這個自信,公司的發展前景非常好,因為中國960萬平方公里都需要設計,現在國內的土地是受到污染的,全國大約400多個城市是缺水的并且只有10%左右的林地,中國城市化人口現在40%,未來70%,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都需要景觀設計師的參與。
人才命脈——快速培養機制
《快公司》:您怎樣看待景觀設計學的人才培養?
俞孔堅:我認為用新理念化解人地危機的根是人才,只有培養出大批杰出的景觀設計人才,才可能使設計理念真正實現在中國土地上。剛回國時,我曾對自己專業的教學有非常多的設想,我想全方位地培養研究生的專業能力,獎勵優秀的學生和助手,發展中國的景觀設計學。
《快公司》:您的團隊結構是怎樣的?企業文化又是什么?
俞孔堅:“土人”的成績,與“土人”設計師3000多個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因為一個景觀設計項目的實施,需要一個團隊的通力合作,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團隊和企業文化同樣重要。“土人”是一個開放性很強的團隊,年輕而充滿活力。“土人”目前對新人的培養機制是如何使新人在短期內成為更加專業化和全面化的人才,“一對一”專人負責指導;提供給新人多種類別項目的參與機會;建立項目不同階段交流和討論的機制。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并遵守的、帶有本組織特點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等,以及這些理念在生產經營實踐、管理制度、員工行為方式與企業對外形象的體現的總和。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土人”的企業文化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做就做最好,寧缺毋濫;我負責對所有項目進行技術把關,建立自上而下的技術審查體系(院級、所級和室級);低調為人、高調做事,做人謙虛謹慎,做事銳意進取;領導和員工打成一片、融為一體。
土人的發展空間
《快公司》:您的成功之路并不平坦。甚至是一路走來常常遭到“圍堵”——“反駁”——“攻擊”,直至今日,您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俞孔堅:從柏拉圖到馬克思,從亞里士多德到孔子,從杰弗遜到孫中山,人類在為追求某種社會理想而不懈奮斗,并在這種理想召引下推動社會之變革。但人們往往注意不到伴隨人類社會理想的另一種理想,即環境理想。我將它稱之為景觀理想。
回首不平凡的十年,我感恩,我驕傲;展望未來,我期待,我自信。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的宏大思想,為“土人”未來的實踐開啟了更廣闊的天地;越來越多的來自各界的支持和信任,將為“土人”提供創造更加輝煌業績的機會。我堅信,有不斷發展壯大的“土人”隊伍和不斷發展完善的“土人理念”,未來的“中國土人”將更加光彩奪目。

《快公司》:做為景觀設計師您現在最想做的是什么?
俞孔堅:放眼全國,從雪域高原的藏族古鎮,到東海之濱的島嶼海灘;從北疆的白樺林海,到南中國的椰風漁村,都留下了“土人”的足跡,更留下了“土人”和當地主人之間合作共建和諧人地關系的記憶。我想在中國大地上“設計”一個可以反映設計師意志的生態與遺產網絡,保障當代和未來人與土地、與歷史的物質和精神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