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巖老師簡介
徐巖,1979年出生,現任哈爾濱市經緯小學教師,小學高級教師。從教十年來,曾先后6次被評為市級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被評為中央教科所重點課題“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優秀實驗教師,哈爾濱市語文骨干教師。
徐巖老師工作以來一直不懈努力,走在探索的道路上。她先后執教省、市、國家級公開課20節,其中有《黃河的主人》《問銀河》等省級公開課8節,執教了《紙奶奶的生日》《賀年片》等市級公開課6節。曾代表黑龍江省小學語文界的最高賽會——全國第七屆青年教師小學語文閱讀大賽,執教的《廬山的云霧》一課榮獲一等獎;參加中央教科所“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課題課堂教學比賽中,執教的《游園不值》一課榮獲一等獎。
執教的《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掌聲》兩課,被選定為“國家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教學光盤”由中央教科所面向全國發行。
徐巖老師曾參加了6冊“注音識字,提前讀寫”教材、教科版教材的《教師教學用書》《教案設計》的編寫工作。教學設計《賀年片》《散落的鈔票》《快樂的節日》等分別在《小學語文》《黑龍江教育》《語文研究與教學》等雜志發表。
2008年11月,哈爾濱市道里區成功舉行了“徐巖語文課堂教學風格研討會”。
理想的語文教學,折射出的不僅是教師的學識、才智,還有他的人格和品質。課品如人品。而真實,是衡量人品、課品的基本準繩。
徐巖老師的課在真實的基礎上,做到大氣而不失精致,輕松而富有智慧,有時波瀾壯闊,有時平緩寧靜,有時曲折蜿蜒,有時峰回路轉,總令人耳目清新,又頗多啟迪,達到文中悟情、情中明理的目的。
徐巖老師是哈爾濱市經緯小學年輕的語文老師,從教十幾年來,孜孜不倦地學習,踏踏實實地實踐,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一、本色的語文教師
徐巖老師本人和她的課堂教學一樣,沒有鉛華的粉飾,沒有刻意雕琢的痕跡,是一位本色的語文教師。
1.割舍不下的語文情懷。
“做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這是徐巖從兒時起就已萌生的夢想。哈爾濱市語文學科第一位名師、現任經緯小學校長的劉克老師就是她的班主任。劉克老師的言傳身教,為徐巖撒下了理想的種子。她在一篇文章中寫到:“謝謝您,老師!您用一行行火紅的批語為我編織出未來七彩的夢。謝謝您,老師!您用紅燭的品質為我播下了理想的種子——將來我也要成為一名像您那樣的好老師……”隨著中考的臨近,徐巖也迎來了人生的第一次抉擇。作為113中學的學生會主席,她完全可以選擇讀重點高中,上名牌大學。但是,她毅然決然地在志愿書上填寫了“師范學校”,因為她沒有忘記心中的理想——成為一名像劉克老師那樣的小學語文老師。
如愿以償地當上小學教師之后, 徐巖有好幾次可以轉崗的機會,比如,校領導想讓她轉向數學教學方面的研究時,她選擇了堅守;學校領導有意讓她做大隊輔導員時,她依然選擇了所熱愛的語文教學。在語文教師的崗位上,心安理得地、踏踏實實地一干就是十幾年。
2.謙虛好學的鉆研探索精神。
向書本學習。細心的徐巖發現,幾乎所有的名師都有一個共同的嗜好——讀書,他們充滿智慧和靈氣的課堂正是得益于他們廣博的知識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于是她廣泛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教育教學專著,訂閱了《小學語文教學》《語文教學通訊》《教學月刊》等雜志。在閱讀中,她學會了思考;在反思中,她得到了提高。
向同行學習。徐巖老師在觀摩名師的課的過程中,豐富了自己的視野,提升了自己的教學能力,比如,含有“月”字旁的字的識字規律,就是聽了曹永鳴老師的課后受到的啟發。老教師的課她要聽,同伴們的課她要看,就是剛上班的小老師的課她也不放過,每聽一節課,經常聽到徐巖老師這樣的話:“唔,這個做法挺好。”
“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斷學習,不斷反思的過程,讓她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也拉近了她與名師的距離。從1999年《田忌賽馬》開始,到2008年第七屆全國青年教師閱讀教學大賽的《廬山的云霧》止,10年的時間徐巖老師在哈爾濱市、黑龍江省、全國小語會共作課16節,成了碩果累累的探索者和收獲者,循著這些課的蹤跡,她也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進了名師的行列。
二、本真的語文教學
徐巖老師的語文課,很少有激情澎湃的言辭,很少有慷慨激昂的場面。她的課就像涓涓的細流,自然而不刻意,淳樸而清新,滋潤著學生的心田。她用自己樸實、扎實的語文教學,踐行著全國小語會的“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的宗旨。
1.把從整體把握作為語文教學的支撐點。
從整體入手,選準教學的切入點。因為語文文本的多元性和復雜性,徐巖老師在解讀文本的時候,非常注重從文本的整體入手,選擇方便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切入點,以點支撐,建立起課堂教學的整體框架。
比如,《送往小木屋的信》這篇課文結構比較松散,題目是《送往小木屋的信》,文中9個自然段只有7、8兩個自然段的內容與“信”有關,寫“送信”和“讀信”,其余各段均寫戰士們所處的艱苦的環境和與世隔絕的生活。徐巖老師在這一課教學時,把“珍貴”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在閱讀之后思考 “從哪里看出信的‘珍貴’”。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品味、咀嚼,感受到戰士生活環境的艱苦、送信的困難、讀信的激動,體會到對邊陲的戰士而言“信”的無比“珍貴”,抓住了這樣的點,領起了整篇文章的學習。
因為徐巖老師設計了“牽一發而動全身”問題,使得看起來比較松散的課文有了聚合點。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悅,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徐巖老師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和摸索出了這樣一些規律。寫景的文章,可以從景色的特點入手,比如《廬山的云霧》;寫人的文章,可以從人物的性格特點入手,比如《黃河的主人》;記事的文章,可以從結構線索入手,比如《田忌賽馬》。這是從整體入手切入文本的一般規律。而有的課文可以從課題為切入,比如《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有的課文可以從關鍵詞語切入,比如《送往小木屋的信》;有的課文可以從主要內容切入,比如《掌聲》;有的課文可以從學生讀后的第一感受切入,比如《山溝里的孩子》;有的課文可以從中心句切入,比如《富饒的西沙群島》,這是從整體切入文本的特殊規律。抓住這些規律,就建立起了支撐課堂教學的網絡框架。
2.把情感熏陶作為語文教學的激發點。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與地位”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由此可見,“文道統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規律之一,語言和情感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語言的內蘊。語文教學中的情感熏陶、習慣養成等都是在對語言文字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完成的,是在語文能力養成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和實現的。徐巖老師本著這樣的原則,在實際教學中尤為注重在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的過程中升華情感,使二者共融、共生,達到文與道、訓練與感染的有機結合。
①抓住生情點,催生學生的學習欲望。
語文課堂是“情感地帶”,能給人以情思的滋養和心靈的啟迪。徐巖老師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尋找容易引發學生動容的點,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
例如,《黃河的主人》一課的教學,教學伊始,徐巖老師先是播放《保衛黃河》音樂,使學生的精神振奮起來;再播放黃河波濤翻滾的畫面,使學生心潮澎湃起來;然后再配以教師激情的敘述:“這就是奔流不息,掀起萬丈狂瀾的母親河——黃河;這就是在黃土地上奔騰、咆哮了千萬年的巨人——黃河。它以無與倫比的壯美氣勢屹立于世界的東方。那誰又能成為它的主人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課文,題目叫做《黃河的主人》。”
課伊始,情已生。學生的視覺和聽覺等多種感官都參與了進來,都受到了震撼,自然而然地就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欲望。
這是抓住課堂教學導入的點,催生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徐巖老師在教學中還善于抓住關鍵的語句這樣的點,引導學生動情,激發學生思考和感悟。比如《修鞋姑娘》一課,抓住修鞋姑娘“那紅腫了的手背”,引發學生同情之心,體會修鞋姑娘的艱辛;《葡萄溝》一課抓住文中的感嘆句“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引發學生的向往之情,從而喜歡文中所描述的景物。
徐巖老師就是這樣抓住一個個使學生生情的“點”,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所描繪的境地,去體驗課文的情感歷程,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使他們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從而形成內在的精神力量。
②創設情感線,幫助學生理清學習的思路。
文章行文的線索和作者情感生發的線索,是相輔相生、相互交融的。教學中找到這樣的線索,準確抓住了文本的脈絡,就能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捷徑。
例如,《葡萄溝》一課,課文的結構線索是:介紹葡萄溝在什么地方;葡萄的生長情況;葡萄干是怎樣制成的。徐巖老師在教學中抓住了教材的脈絡,創設了一條與教材脈絡相互交融、相存相生的情感線——“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以這條情感線統領整篇課文的教學。學生正是從這條情感線出發,感受到葡萄溝景美、果豐、人熱情,由衷地發出“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這樣的慨嘆。把學生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與課文的內容有機地融合到了一起。
又如,《周總理,你在哪里》一課,徐巖老師抓住“深情呼喚”“急切尋找”“無限懷念”這條抒情線索,引導學生置身于“山谷回音”“大地轟鳴”“松濤陣陣”“海浪聲聲”的情景之中,體會人們對總理的深切懷念之情。
學生的思維融入教師創設的情感線中,就會點燃心中閱讀的熱情,學生就會用心靈去感受作者及文本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與文中人物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就能使學生從情感閱讀轉化為與文本、與作者、與同學間的交互閱讀,最后進入深層次的閱讀。
③營造情境場,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背景。
有些課文創造和想象的空間特別大,徐巖老師就依據教材內容的特點,以整堂課為背景,設計語文學習的大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
例如,《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這一課,徐巖老師創設了在森林里舉行比賽的情境,使整堂課的教學都置于情境之中。
第一個環節,教師以“大象伯伯”這個裁判員的身份,給由學生扮演的小動物們揭示比賽的題目: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請小動物們到書中去尋找答案。
第二個環節,小學生因為喜歡自己扮演的角色,學習中就有了動力,都能認真細致地讀書,深入地進行思考。然后都爭先恐后地向“大象伯伯”匯報自己的閱讀收獲。
第三個環節,有了這樣的情感基礎和對文本的體會交流,“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的答案自然就刻在了學生的心里。這個情境場的營造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欲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又如,開放單元《車的世界》的識字教學,徐巖老師創設了帶領學生走上街道看“車的世界”這樣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各式車的過程中識字,在學習交通規則中識字,在認識站牌中識字,在讀車體廣告中識字,在學習文明禮貌用語中識字。把《車的世界》上成了識字的世界,在創設與交通有關的大環境中,學生不僅認識了許多字,豐富了生活的知識,還能養成在生活中識字的習慣。
徐巖老師像這樣創設情境場的方式還有很多很多。比如,她教學《問銀河》一課時,帶領學生乘宇宙飛船遨游銀河;教學《紙奶奶的生日》一課時,引導學生扮演各種類型的紙張;教學《小溪生病了》一課時,設置了山清水秀優美環境的再現……
徐巖老師營造情境場,不僅令教師、學生、文本三個動態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情感互動的空間,還幫助學生以此來積累必要的情感體驗,擴大其人生的閱歷。
3.把培養學生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生長點。
在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是通過在對文本的解讀,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對語文能力的提升的過程中得到體現和落實的。因此,重視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增值,幫助學生獲得知識,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是語文教學永遠不變的任務。
①有章法的語文訓練。
語言文字訓練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了多少知識,而重點關注是在知識生成的過程中,教師是用什么方法引導學生獲取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經歷和體驗是什么。
下面是徐巖老師教學《賀年片》一課的“囑咐”一詞的教學片段:
生:“囑咐”是什么意思?
師:爸爸媽媽在你們早晨上學時都對你們說了些什么呢?
生:讓我上課認真聽講。
生:讓我聽老師的話。
生:告訴我寫字的時候一定要專心。
師:這些話就是爸爸媽媽對你們的囑咐。
然后引導學生讀一讀課文中的句子,想一想課文中是誰對誰的囑咐,都囑咐了些什么。最后徐巖老師微笑著問道:“現在你明白‘囑咐’的意思了嗎?”
徐巖老師在這一教學過程中,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進行理解詞語的訓練,學生不僅僅理解了詞語,接受了語言,還提升和拓展了思維。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對詞語簡單的解釋上,而沒有學生情感體驗的參與,這樣的詞語教學就容易走向淺薄。
②有規律的方法引導。
重視規律的引導。漢字的數量很多,是學不完,記不完的。幫助學生尋找識字的方法,引導學生發現漢字的規律,學生就能擁有一把終身受益的金鑰匙。下面是徐巖老師《問銀河》一課“胡”字的教學過程:
生:我認識“胡”字。
師:用手指一指“胡子”長在哪兒。
師:“胡”是“月”字旁,你還知道哪些帶有“月”字旁的字?
生:“肚子”的“肚”。
生:“肥胖”兩個字都帶有“月”字旁。
師:徐老師這里也有幾個帶有“月”字旁的字,請你邊讀邊在自己的身上指一指。
(課件出示:臉、腰、肚子、胳膊、肩膀、腿、腳。)
師:一邊讀一邊指,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這些“月”字旁的字都和我們的身體有關系。
徐巖老師利用認識“胡”字的過程,引導學生發現了構字的規律,把識字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總結出一類字的規律特點,進而舉一反三,學生就會按類識記出更多這樣的漢字。
重視方法的教學。“最有用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徐巖老師在教學中非常注重方法的總結和運用,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相關的技能。
例如,《游園不值》一課的教學,徐巖老師在授課伊始就詢問學生:“還記得我們以前是怎樣學習古詩的嗎?”學生根據自己學習古詩的經驗,很快總結出“先讀準字音,再了解詩意,感悟詩情,最后進行積累背誦”這樣的程序。
除此之外,徐巖老師還致力于其他學習方法的探索,比如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背誦課文的方法等。語文教師只有尋找到這樣的方法和規律,語文教學才能走出高付出、低效率的怪圈,這是“教”語文和“學”語文的一條捷徑。
③有目的的能力培養。
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把語言文字訓練形成的技能,轉化成語文學習的能力。徐巖老師培養語感的做法,可能能給我們一定的啟發。
《黃河的主人》一課,描寫了“萬馬奔騰”的黃河之上,竟有“一個小小的浪頭就能把它整個吞沒”的羊皮筏子,進而發現羊皮筏子上還有六個人和兩只麻袋。怎樣讀文中“啊,那上面還有人哩!”這句話,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徐巖老師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師:怎樣讀出你對“啊,那上面還有人哩!”這句話的理解呢?
生:我感到很吃驚。我這樣讀“啊,那上面還有人哩!”
生:我感到很驚訝。我這樣讀“啊,那上面還有人哩!”
生:我覺得很震驚。我這樣讀“啊,那上面還有人哩!”
師:你讀得和他們不一樣。你為什么這樣讀?
生:我覺得作者看到這小小的羊皮筏子,倒吸了一口冷氣,是驚嘆、震驚。
教師沒有整齊劃一地“齊步走”,而是強調“讀出你的理解”。通過“啊,那上面還有人哩!”的朗讀,激發了學生誦讀的欲望,一個簡單的語氣詞“啊”,竟引發出學生的多種感受,學生讀出了自己獨特的感悟和體會。經常這樣地訓練,學生的朗讀技能就能逐漸形成比較強的語感,就能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
此外,還有注重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等,前面已經提到,這里就不細說了。
三、探本求源的語文教育
語文學習的內涵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的空間有多大,語文學習的空間就有多大。在生活中,語文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因此,生活便成為培養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一泓清澈的活水。
1.情化的語文教育。
徐巖老師以她對語文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感染了孩子們。清晨,她會引導學生把目光聚集到燦爛的朝霞上;春天,她會讓學生側耳傾聽丁香花開的聲音。徐巖老師把自然和社會視作“無字”的“活書”,她告訴學生們,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捕捉身邊生動的畫面,用手中的筆去“拍攝”身邊精彩的瞬間。雪花飄飄時,徐巖老師一定會讓學生們及時去感受這份冬天的厚禮;濛濛春雨中她一定會帶著學生們伸手去擁抱細雨,享受著涼涼的雨絲輕輕地落在臉上的感覺。一年級孩子跳著說:“春雨在給我撓癢癢呢。”在欣賞大自然的同時,引導學生吟誦著相關的詩句,孩子們深深地陶醉在神奇的大自然和美麗的詩句之中,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神情。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在幼小的心田里就播下了熱愛語文的種子,在享受著語文的快樂中成長起來。
2.開放的語文視野。
經典誦讀,開放了語文的視野。每天早晨走進徐巖老師班級,你會聽到孩子們抑揚頓挫的朗朗的讀書聲。《三字經》《少年中國說》《滿江紅》……學生仿佛漫步于文化長廊之中。
有了這樣的積淀,學生的語文內涵就豐富起來了。于是寫春天的時候,就用上了“萬紫千紅總是春”“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的精彩描述;寫秋天的時候,就有了“霜葉紅于二月花”“梧桐搖落故園秋”這樣的慨嘆;寫冬景的時候,就信手拈來了“北國風光”“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詩句。真是教師的語文視野有多么寬廣,語文的課堂就有多么寬廣。
書香課堂,開啟了語文的源泉。徐巖老師努力將課堂變成彌漫著淡淡書香的學堂。在語文課中,她經常會擠出時間讓學生讀一些小文章。例如在《掌聲》一課的教學時,徐巖老師就在網絡中找到了改編前的原文《掌聲中的自信》,讀給同學們聽。例如,課堂上她引導學生讀一些文章的片段后,課下她就會和學生共讀整本書。每學期她都會向學生推薦一些兒童讀物,孩子們先后讀了《親愛的漢修先生》《我要做好孩子》《青銅葵花》《夏洛的網》《窗邊的小豆豆》《男生賈里》等等,在班級讀書會上,學生們就像一群快活的小魚一樣游走于書的海洋里,徜徉在精神的世界中。
讀書,是語感生成的溫床,書讀得多了,記得熟了,良好的語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動起筆來,就會“風行水上,自然成文”。
3.有效的語文實踐。
學生的語文能力不是在課堂上教師“言說”的過程中形成的,而是在學生充分“踐行”的過程中形成的。徐巖老師抓住語文學習的特點,隨時隨地地為學生創造“踐行”語文的機會。
結合特殊事件,帶領學生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在汶川大地震期間,徐巖老師利用語文課的時間和學生們交流“我心中的感動”,并通過網絡搜集“最讓人動容的畫面”,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當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而溢于言表時,她則引導學生開展“我手寫我心”的寫作實踐活動,讓學生或寫文章或合作辦報紙寫出自己的感受。培養學生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良好品質。
結合特殊節日,帶領學生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節假日是學生實踐語文的最有利的時機,徐巖老師就見縫插針地布置相關的語文活動。比如,今年在國慶長假前就給一年級的學生布置了這樣的作業:“請教你的家長,或查找有關資料,說一說九月初九是什么節,有哪些風俗習慣?”學生通過收集資料了解了我國的傳統佳節,并積累了相關的古詩。并結合活動要求學生為自己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做一件事。休假后很多學生都興高采烈地炫耀自己為長輩做了哪些事,家長們也直夸孩子只上了幾天學就長大了。
結合特色主題,帶領學生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徐巖老師還經常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開展特色主題活動。2006年她以“家鄉的特產”為主題牽引,開展了一系列的課外實踐活動。她首先和學生們一起收集了有關哈爾濱特產、宣傳哈爾濱文化的小短文。再帶領學生走大街,探深巷,尋找家鄉的老字號,并開展了以“家鄉的特產”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們介紹家鄉的土特產,并為這些土特產創編廣告。學生在調查探究中增長了才干,在介紹土特產、創編廣告語的過程中,在有效的語文實踐中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徐巖老師是哈爾濱市名師隊伍中最年輕的教師,“路漫漫其修遠兮”,在今后語文教學改革探索的道路上還需要許多這樣的“有為”實踐者和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