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論文寫作是中小學教師很頭疼的事,為數不少的中小學教師生出“論文難,論文難,一提寫論文心就煩”的心理障礙。其實,大可不必把寫論文看得那么神秘。中小學教師應樹立寫好教研論文的自信心。初寫時,不妨多吃點苦,獨立地認真地嘗試著寫。萬事開頭難,第一篇寫好了,以后寫論文就順暢得多了。要寫好教研論文有敢寫樂寫的心理還不夠,還要多讀優秀的教研論文。讀多了,讀熟了,對教研論文就不陌生了,不僅品味到教研論文的好處,也慢慢地摸到寫好教研論文的門道。當然也要閱讀指導教研論文寫作的書。這類書系統地論述教研論文寫作的規律,具體地講解教研論文寫作技巧,能給學寫教研論文的人以啟迪,使其少走彎路。本講和下一講正是從這一認識出發,對教研論文的概念及寫作實踐中最關緊要的問題作具體講解。
一、教研論文的概念
從本質上講,教研論文也是學術論文。學術論文是“學術”與“論文”合成的。“學術”指有系統的專門的學問;“論文”指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關于學術論文,我國國家標準局1987年5月頒發GB7713—87《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中作了如下定義:
學術論文是某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于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或做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
為了中小學教師更全面、準確地理解教研論文的含義,我們依上述定義精神,并從中小學教研實踐出發,對教研論文作如下界定:教研論文是在教研實踐的基礎上,對教研的課題進行科學的分析與論證、描述與概括、闡釋與說明,揭示教學規律與本質,表述其研究成果或教學見解的科研文體。
在日常教研寫作中,很多人把實驗報告、經驗總結、教學設計、教學敘事等都稱作“論文”,以致寫出“四不像”的所謂教研論文。這是對教研論文內涵認識不清所致。正確認識教研論文的內涵,必須抓住下面要點:教研論文是教研成果的呈現方式,必須有足夠的課題研究實踐;不是所有關于教研的文章都是教研論文,只有提供新信息、展現獨到見解、富有創新內容的文章才稱得上教研論文;教研論文是課題研究的組成部分,也是課題研究的手段,是將教研成果公諸于世的方式;教研論文要使用概念、判斷、推理、證明、反駁等邏輯思維方式,尤其使用辯證邏輯和創造性思維,它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追求以理服人。一篇教研論文應綜合地體現上述要點。教研實驗報告雖然也是反映教研成果的文章,但與教研論文在文體特征上有不同。實驗報告側重于反映實驗目的、實驗對象、實驗過程、實驗結論,論證性較弱;在結構上,實驗報告更強調程式化,幾乎所有實驗報告都是一個模式;實驗報告的語言以陳述為主,理論色彩較淡,常用數字、表格;實驗報告以數據為根據。至于教學經驗總結、教學設計、教學敘事等文體與教研論文文體特征上的區別更為鮮明,這里不一一贅述。
二、教研論文的寫作過程
教研論文的寫作過程是比較復雜的。可以說,整個課題研究的過程就是教研論文的寫作過程。通常人們對教研論文的寫作過程多從狹義理解,指寫一篇具體的教研論文從動筆到完稿的全過程,其步驟與一般的寫作步驟大體一致。本講座僅就中小學教師在寫教研論文實踐中最感困難的幾個問題,從操作層面作闡述。
(一)論點的提煉與表述
論點,即寫進教研論文中的學術觀點。寫教研論文前的論點提煉,是對收集的大量資料作理性思考與科學抽象的過程,是對課題深入研究和認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花費的精力越大,抽象、概括就越全面、深刻,研究成果和論文的價值就越高。所以,提煉論點是教研論文寫作關鍵的一環。
論點要從具體的材料中產生出來。收集上來的材料很多,不一定都有意義,關鍵在于你能不能看出它的意義。這就要用科學的頭腦。所謂科學頭腦,也就是邏輯的頭腦,即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的頭腦。
從邏輯上講,有兩種科學方法,一是演繹,一是歸納。演繹是從一般到特殊;歸納是從特殊到一般。提煉論點要先用歸納,再用演繹。要對材料進行研究和認識,一層一層地多問幾個為什么,把材料安放在這些“為什么”的回答之中。用抽象和綜合法提煉論點主要做兩方面工作。第一,從零亂的材料背后揭示出條理和隱秘的聯系,形成科學的抽象,即找出最本質的屬性,最重要的方面。這是把具體的感性的材料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去認識。第二,概括材料的共性。把原材料各部分、各環節、各因素的本質意義,聚集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舍棄非本質的東西,提煉出中心論點。
提煉論點要注意:第一,要創新,形成新觀點、新見解、新發現。論點應是研究者從分析研究材料中所得,從獨立思考中所得,而不是對別人的、書上的觀點的照抄。這就要求研究者在提煉論點時用求異思維、多向思維,特別關注事物的差異、區別與矛盾。要對別人認為完美無缺的理論敢懷疑,敢走前人沒涉足的路;要打破習慣的單一、單項思維,對同一事物從多角度、多側面、創造性地提問。第二,要跨越,即力求發展。能補充、發展前人結論、觀點,推動事物前進。第三,把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結合使用。求異思維有求異性,求同思維有趨同性;求異思維能找出新路,發現新創意,求同思維能概括出規律,發展、補充、提高原有觀點。第四,讓認識與時俱進。教研永遠是動態、發展的,與時代、社會與時俱進的。提煉論點必須把握時代脈搏,跟上新課改的發展步伐。
中小學教師在提煉教研論文論點時常犯3個毛病。一是先有觀點,再去找材料。論點產生于分析、歸納材料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前頭。王力先生說:“搞研究工作最忌的是先有結論,然后找例證,這是很有害的。”(王力《怎樣寫學術論文》。)“凡是先立結論,然后去找例證,往往都靠不住。因為你往往是主觀的,找一些為你所用的例證,不為你所用就不要,那自然就錯誤了。”(同前。)二是沒有堅持唯物辯證法,論點失之于片面、膚淺。提煉論點是不斷深化的辯證運動的過程,不作深思、慎思、創思,想偷懶,淺嘗輒止是不行的。三是走捷徑,沿用他人觀點。把他人觀點直接拿來為己所用,是抄襲,應堅決屏棄。正確的做法應是自己分析研究材料,自己產生新的認識,用自己語言概括自己的觀點。
(二)標題的擬定
擬定標題就是給論文起名字。論文標題是論文特定思想內容、論文反映的研究范圍和深度最鮮明、最精彩的概括,是最恰當、最簡明的邏輯組合。論文標題有3種表現形式。一種叫總標題,又叫正題,是表明論文中心內容的語句。一種叫副標題,是對正題進行詮釋、說明或補充的,一般在正題不能完全表達論文主體,或作者估量讀者難以準確理解正題內涵時使用。如,《歷久彌新——葉圣陶教學思想與小學作文訓練》。第三種叫分標題,又叫小標題,是論文各層次的主題句,也是論文的內容提綱。
擬定論文標題的方式有句子式、詞組式、主副式3種。以一個能概括論文論點的描述、說明、判斷性的句子作標題,屬于句子式標題。如,《教育科研是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真善美的統一:課堂教學設計的價值取向》。詞組式標題是一種省略的句型,省略主詞,多以“論”字開首。如,《論主體性課堂教學的時間、空間和言語特征》。有時省略“論”字,如《幫學生磨一條獵取知識的快槍》。很多論文采取兩個詞組并列在一起作標題,如《創設教學情境 培養學生個性》,這種標題中的兩個詞組之間,或并列關系,或因果關系,或遞進關系,或條件與結論關系。也有用2~3個詞或詞組組合作標題,如《探究體驗反思》《一讀 二演 三練》,這類標題一般加副標題。
擬定論文標題要遵守以下要則:
第一,恰切、醒目、新穎、簡潔。
“恰切”就是標題能體現論文宗旨,與論文內容相吻合,確切地實事求是地表達研究的目的、成果及研究的某些要素,符合文章的風格特征。比如,《略論小學語文思想品德教育的“度”》,論文針對小學語文思想品德教育“失度”的現象,提出小學語文思想品德教育應堅持“質”與“量”的標準,堅持“緣文悟道”的原則,積極、謹慎地掌握好準度、尺度、效度。顯然,文章的標題是對論點與內容的綜合與概括。
“醒目”就是傾向鮮明,態度明朗,不模棱兩可,不籠統空泛。如《教學,不僅僅是“告訴”》《數學教學也要加強“說”的訓練》。前者反對教師只“告訴”學生結論,主張讓學生經受獲取知識的過程;后者正面提出,數學課也應擔起訓練學生口頭表達的任務。兩個標題都十分醒目,一看便知作者反對什么,贊成什么。
“新穎”就是不落俗套,不與同類論題雷同,在形式上有創意,巧妙地使用修辭方法,標題給人以新鮮、生動、誘人之感。毛澤東在1955年編寫《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時,有一篇文章原題《南崔莊依靠貧農實現全村合作化》,后者為《誰說雞毛不能上天》,含深刻哲理,又鮮明形象。《“換將新綠百千重”——評張鳳芝<月光曲>的教學》,引用古詩名句作標題,凝煉地概括出受評教師教學風格特征及成功動因。
“簡潔”就是以少的文字涵蓋論文的內容,突出論文的中心論點。題目盡量不用標點符號,不用縮寫詞,也不能用研究科目代替題目。美國、英國的期刊要求題目不超過12個詞100個符號,我們擬教研論文標題一般不超過20字。
第二,大小適宜。
標題所反映的內容應與論文內容范圍相適應。一般的說,標題的內涵宜小不宜大。王力先生在談寫論文時說:“論文的范圍不宜太大,主要是因為時間不夠,兩年一篇很大的論文,寫不下來;就是勉強寫下來了,也寫不好。范圍大了,你一定講得不深入、不透徹……這叫做小題目做大文章。”“就是要選小的問題,專談一個問題,談透了就是好。”(同前。)一位教師的論文原標題為《試談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內涵太大,后來在教研員指導下改為《學生作文短而空怎么辦》,題目小而具體,寫起來順暢了。
第三,正副標題相得益彰。
副標題必須真正需要才設立,必須真正起補充、說明作用。一般地說,正標題采用某種修辭手法,語言雖生動,但讀者難以從標題中明白文章內容,于是設副標題,說明本文論述的內容。
總之,對論文的標題必須字斟句酌。要一字一字地推敲,做到多一字,無必要,少一字,嫌不足。要畫龍點睛,恰到好處。可先擬試用標題,成文之后再修改;也可以先擬若干個,成文后再擇優選定。
(三)結構的設計
教研論文結構是教研論文的骨架,它以不同層次的有內在聯系的標題組合而成,提要式地表明論文的中心論點及主要內容。優秀的教研論文一定有優秀的結構設計;優秀的結構設計,必然提高論文的品位。
1.常用的教研論文結構形式。
(1)層遞式結構。層遞式結構又叫“遞進式結構”、“縱式結構”,是按事物的發展過程,或按論文內容遞進關系——層層深入關系來構建的論文結構。層遞式結構中各層次順序不能任意顛倒。有的按工作進程時間順序,有的按由現象到本質順序,有的按由淺入深順序,有的按由因到果順序,有的按由成績到問題順序,也有的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順序。1998年第3期《小學語文教學》發表李志遠的論文《走出確定和陳述教學目標的誤區》,文章先論述語文教學的誤區,再對這些誤區進行科學的分析,尋找解決的對策,最后再作討論。這篇文章構建結構的邏輯思路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各層次層層深入,屬于層遞式結構。
(2)并列式結構。并列式結構又叫“橫式結構”、“聯合式結構”,它是按照論文內容的性質,或按論文內容并列關系構建的論文結構。這類論文結構的特點是,各部分內容無先后、主次之分,并列在一起共同為中心論點服務。在并列式結構的論文中,每一部分都是由實踐到理論的循環,都按照人的認識規律,邏輯地排列成不同的章、節或部分;每一部分都把龐雜的數據、資料進行理性討論,歸納出結論。1998年《福建教育》第1、2期合刊上發表周一貫的論文《優質課的教學節奏》,全文中心論點是:優質課必須具備變化有致、和諧流暢的節奏和調度。圍繞這個中心論點,作者從“優質課的流程節奏——起伏有致”、“優質課的內容節奏——輕重有變”、“優質課的語言節奏——徐疾有情”、“優質課的思維節奏——張馳有致”等方面進行論述。每一方面都相對獨立,都有觀點,有分析,有實例。這幾個方面的觀點聯合起來共同論證、說明中心觀點。這是典型的并列式結構。
(3)綜合式結構。綜合式結構又叫“并列遞進結合式結構”、“縱橫勾連式結構”。為了全面、深刻地闡述論點,有必要兼用兩種以上的結構。通常以一種為主安排大的結構,再在某一部分中用另一種結構方式安排小層次。著名數學教研員邱學華1998年在《小學數學教師》第1期上發表論文《重視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第一部分“從一次數學競賽的結果談起”,提出中國學生個人賽成績領先,隊際賽卻成績落后這個問題;第二部分分析隊際賽失利的原因在于中國學生缺少合作精神與能力;第三部分找出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5個策略。三部分一環扣一環,由淺入深地論述,顯然是層遞式結構。但是,第二部分從4個角度論述中國學生失利的原因在于缺少合作意識;第三部分提出5個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策略。二、三兩部分都是并列式結構。
2.教研論文結構的編序。
(1)編序格式。編序格式如下:一級標題編碼用“一、”“二、”……二級標題編碼用“(一)”“(二)”……三級標題編碼用“1.”“2.”……四級標題編碼用“(1)”“(2)”……五級標題編碼用“①”“②”……
(2)編序要則。①全文格式統一。比如,一、二級標題后不加標點符號;三級標題后加句號;四、五級標題不單列段等。②同一級標題編碼必須統一。③同一級編碼與標題字號字型要統一。如,一級用四號宋體加黑;二級用小四號字宋體加黑;三、四、五級用小四號宋體;三級編序用阿拉伯數字后加實心圓點等。
(作者單位:牡丹江市教育教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