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什么?
當我捫心自問時,我卻一時找不出該用怎樣的語言來描述。曾經以為她是認認真真帶領著學生讀好每一篇課文;曾經以為她是聽說讀寫,字詞句段篇;曾經以為她是熱愛語言的情感,運用語言的習慣……語文,是我們的母語,她有著極度燦爛的歷史,每一個人關于“語文”都會有自己的解讀,每一個語文教師都在課堂中為“語文”標出生動的注釋。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語文雖只是“一半”的藝術,但也離不開一個“美”字。語文是能給人帶來快樂的美麗世界。每一節語文課,我就帶領著孩子們行走于美麗之間。
語文是養眼的“畫”,悅耳的“歌”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工具在于運用,能力重在訓練。語文課上,教師就是在引領著孩子走進文本,含英咀華般品味著一行行文字的韻味,感受著語言文字的獨有魅力,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具匠心。正像葉老所說:“語文的教學目標,在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語文課就是在扎扎實實、簡簡單單的環節中,在品詞析句,讀讀寫寫的過程中,培養了欣賞語文的能力,鍛煉了運用語言的技能。
然而,這種語言文字的訓練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賞心悅目”的。語文課首先愉悅的就是孩子們的“目”和“耳”。打開我們的語文書,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幅精彩紛呈的場景畫面,我們聽到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在爭先恐后地向我們訴說。“狹路相逢勇者勝,千里躍進大別山”那是一幅驚天動地,氣吞山河,濃墨重彩的油畫;“云霧彌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霧遮擋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那是一幅變化莫測、千姿百態、趣味無窮的廬山云霧山水圖;“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那是一首情意深長,依依惜別的戀歌;“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那是一首高亢嘹亮,催人奮進的壯歌。語文用形象作詞、用感情譜曲。語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鮮明的圖畫,讀出來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詩篇。
語文課堂,書聲瑯瑯,那是師生口口相傳最動人的樂章。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像石子激起學生情感的漣漪,回應她的是此起彼伏、繪聲繪色的朗讀聲。“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聲聲”不息,“聲聲”傳情,這是多么悅耳的華彩樂章。教師那富于啟發、循循善誘、娓娓道來的講解,教師機智幽默、妙趣橫生、富有情趣的點評,教師的舉手投足、教師的一顰一笑,無不傳遞著美的信息。課堂上學生們看到的是文本感人的內容,教師優美的姿態,聽到的是悅耳的讀書聲,這些都會給人歡愉,使人得到美的享受。
語文用情感、智慧浸潤心靈
我讀語文,看到的是寫在紙上的一行行文字,而讀進心里的卻是帶有溫度的暖人的情感。正可謂“言語有溫度,字詞知冷暖”。語文課,要有語文味,我們在和孩子們一起品詞析句,品味每一個關鍵詞,玩味著一個標點的妙處。我們品的究竟是什么?細細想來,我們品的是語文的情味,品的是語言的意蘊。
語文課應該成為學生激情燃燒的天堂,情感棲息的溫床。在課堂上教師“輕輕撥動語文的心弦”,流淌出高山流水般的天籟情韻。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
如果把兒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漣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動。我愿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輕輕一點,我愿像一陣微風悄悄地掠過水面,在他們情感的水平面上泛起圈圈漣漪。在備課時,我總是細細地研讀文本,那一篇篇文字于我就是一杯清茶,裊裊茗煙,淡淡幽香,細細品味,回味余香。我揣摩著作者的心,我體味著作者的情,我思索著編者的良苦用心,當我似乎已經觸摸到作者情感的脈絡時,我便試圖找到一個能夠撥動學生心弦的動情點讓作者的情、教者的意化做一曲溫婉的曲調,靜靜流淌于孩子們的心田。
很喜歡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的一句精妙的話:“感情如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片土地上。”語文本身就不是一種理性的存在,課堂更不應該只有理性的分析,機械的訓練,那是在“肢解”語文。語文課堂要洋溢著濃濃的情,教師更應是一個“性情中人”。在課堂上我帶領著孩子們走進詩情畫意的意境中,跟隨著主人公,一起笑逐顏開,一起黯然神傷,一起酣暢淋漓地笑,一起慷慨激昂地訴說。一個課堂就是一個動態生成的“場”,我和孩子們傾情組建一個情感場,使師生情感共生;組建一個心理場,使師生心靈共通;組建一個信息場,使課堂情感共振。我希望我的課堂是一片金黃的麥田,在這個簡單、純潔的地方,孩子們撒歡似的盡情地奔跑著,他們毫無顧慮地說著自己想說的話,他們盡情地唱著自己想唱的歌,而我總是微笑地看著他們,我的職責就是整天守護著這群孩子,守護著這片金色的麥田。
語文不僅能喚起學生沉睡的情感,點燃心靈的火花,讓情感更加豐富、更加真摯,還應該關照學生智慧的思辨,讓學生更加睿智、靈動。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中,有很多能夠啟發學生智慧的文章,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就是在和一位位智者對話。每一個優秀的教師也應該是一個智者,一個小小的提問,整節課的環節設計,都是教師在反復研讀文本后產生的智慧。課堂上,教師的問題設計要精巧,要有四兩撥千斤的精妙,這需要教師的智慧。用文本的智慧啟迪教師的智慧,用教師的智慧點燃學生的智慧。在我的語文課堂,既要有書聲瑯瑯的“鼓樂齊鳴”,又要有靜思默想的“低聲無語”。語文課,既有濃濃的情,也要有深深的思;既是情真意切的課堂,又是思緒萬千的課堂;既是真情的流淌,又是思維火花的迸射。它是流淌于心間,奏響于思想的歌。
語文是流淌在人精神世界的血液
語文又是一門屬于心靈,屬于精神世界的學科。語文是人的主觀感受的表達,是內心情感的流露,是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語文教育的真正價值在于引領學生獲取這種感受、體驗這種情感、理解這種見解、轉化這種智慧、積淀這種文化,最終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語文是流淌在人精神世界里的血液。
語文課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熏陶和感染。它滋養著孩子的心靈,豐富著孩子的生活。語文對人“養心”的功能,絕不是在一堂課上立竿見影,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種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老舍先生案前的貓、鄭振鐸筆下的燕子,讓孩子們增添一份生活的情趣;草船借箭,田忌賽馬賦予他們運籌帷幄、善于思考的智慧;飛奪瀘定橋的戰士們的浩然正氣、視死如歸,讓孩子學會堅守信念,直面人生;那充滿鼓勵的“掌聲”,讓孩子們懂得將心比心,關愛他人的可貴……學生們每天就在這滿含情感的文字中,滋養著內心,豐盈著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老師和孩子們每天都在課堂上進行著生命的對話,心靈間的訴說。
語文為孩子們的一生積淀,它又在豐富著孩子們的生活。失意時,寫一個勵志的格言鼓勵自己;快樂時,寫一首小詩釋放自己的情懷;離別時,信手拈來一句送別詩贈與友人;思念時,用一行行文字傾述幽幽懷念之情。生活離不開語文,語文點亮生活。
語文,不僅愉悅著孩子們的眼、耳、心,同時也讓我感受到生命的愉悅,作為語文教師的幸福。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有一腔與學生融為一體的熱情,一顆真摯而善良的心;語文教師不是詩人,但要有詩人的氣質;語文教師不是演員,但要有演員的才能;語文教師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語文教師不是將軍,但要有將軍的氣概……
我幸福,我是一名語文教師;我幸福,每天和孩子們攜手行走于生命的美麗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