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版本:北師大版教材4年級下冊。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詞,理解“應憐”、“小扣”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
2.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意境,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麗景色,欣賞美,感受美,受到美的熏陶。
3.有感情地吟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游園時的情感變化。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帶領學生走進春天
1.春天是一個欣欣向榮、萬物復蘇的季節,許多文人墨客都為它寫下了贊美的詩篇,現在也讓我們一同走進美麗的大自然。
(課件播放大自然的風光。學生交流感受。)
2.這節語文課,就讓我們和宋朝詩人葉紹翁一同游園,感受春日獨有的魅力。
(板書課題。齊讀詩題。)
二、總結學法,帶領學生走近作者、走進古詩
1.通過預習,你對葉紹翁有怎樣的了解?
2.還記得我們以前是怎樣學習古詩的嗎?
3.按照你們總結出來的學習古詩的方法,你們一定能自己學好這首古詩。請你自己先來讀一讀,要讀準字音,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查查字典,也可以請教別人。
(生練讀,提示“蒼、柴、 應”字的讀音。)
4.再讀古詩,要求注意停頓,讀出古詩的節拍。
5.讀準字音只是學好古詩的第一步,我們還要讀懂詩意。還記得以前我們都學習了哪些理解詩意的好方法?
6.選擇你喜歡的方法和小組同學一起來學習這首詩。如果小組內有解決不了的字詞一定記錄下來,一會我們全班交流。
(1)理解“柴扉”。
生:我想問大家“柴扉”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柴草做成的門。
師:的確,“扉”就是門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通過看插圖知道的。
師:看插圖也是理解古詩意思的一個好方法。
(2)理解“小扣”。
生:我們組想請教大家“小扣”是什么意思。
師:能用你們的動作來回答他的疑問嗎?
(生做敲門的動作。)
師:讓我們把桌面當作柴扉,我們一起來“小扣柴扉”。
師:你為什么這樣輕輕地“敲”?
生:因為詩中是“小扣”。
(3)理解“應憐”。
生:我想請問大家“憐” 是什么意思。
師:一個“憐”字,讓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另外一句詩——“可憐九月初三夜——”
生:露似珍珠月似弓。
師:“可憐”在這句古詩中是“可愛”的意思,“憐”字當什么講?在這句詩中你覺得“憐”當什么講?
生:是愛護、愛惜的意思。
師:在詩中,詩人認為園主人愛惜的是——
生:青苔。
師:有些字我們可以聯系其他詩句、上下詩句去想一想。“應憐”的“應”字,請你也用這種聯系上下詩句的方法想一想它的意思。
生:“應”是“大概”的意思,表示這是作者的推測。
7.哪個小組愿意來匯報一下你們是怎樣理解這首詩的?
8.理解了這首詩,我們再來讀讀課題。
(生齊讀課題。)
師:一說“不值”我們馬上會聯想到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說做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而這首詩寫了詩人去游園訪友,卻沒有遇到。聯系整首詩歌的意思,你再來想一想古時候“值”當什么講, “不值”又是什么意思。
9.朗讀古詩。
三、讀吟深化,感悟詩人情感變化
1.你們的朗讀仿佛讓我看到了詩人游園尋友的情景,在這一過程中他的心情又有怎樣的變化呢?默讀這首詩,拿起你的筆一邊讀一邊品,你從詩中哪些字能體會出詩人的這份情感。
(生從“久不開”體會出詩人開始很掃興。從“關不住”體會詩人又感到有些欣慰。)
2.怎么讀才能表現出詩人焦急等候的那種心情。
3.透過一“關”一“出”這兩個字,我們體會出詩人的欣喜,誰能把這份情感讀出來?
4.宋朝詩人陸游也曾描寫過出墻的紅杏。誰來讀讀——
(課件出示: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墻頭。——宋陸游)
師:葉紹翁和陸游都寫了紅杏出墻的景象。葉紹翁用的是“關不住”。陸游用的是——“楊柳不遮”,自己讀讀這兩句詩,細細品味一“遮”一“關”,你更喜歡哪一句。
5.透過一個“關”字,讓我們再來看看這枝沖破圍墻,溢出園外的紅杏,它顯得——
(課件出示紅杏的圖片。)
(引導生理解紅杏象征一種突破束縛的力量。顯示出一種蓬蓬勃勃、關鎖不住的生命力。)
6.這也正是春天彰顯出來的勢不可擋、旺盛的生命力。讓我們一起贊美這枝紅杏,贊美春天!
(生齊讀后兩句。)
7.詩人久久駐足凝望,望著這只春天的使者——紅杏,他仿佛已經看到了……
展開你的想象,描繪一下你腦海中出現的畫面。
8.我們能不能把這滿園春色的感覺讀出來?
(自己先試讀,男女生分句試讀。)
9.小結:這首詩寫出了詩人獨特的游園經歷,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滿園的春色,還表現了此行由掃興變得欣慰的心情變化。而這一切都融在短短的28個字當中,這就是古詩獨有的凝練的美!誰愿意伴著悠揚的古曲,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注意要表現出詩人情感的變化,所以讀前兩句時,聲音應低沉一些。
10.學生嘗試背誦這首詩。
四、擴展延伸,在積累中運用
1.青苔用它的綠色,杏花用它的紅艷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生機盎然的春天。葉紹翁就是通過這一花一草向我們描繪了一幅燦爛的春景圖。我們以前也積累過許多描寫春色的古詩,現在讓我們一同走進春天,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一場“吟誦春天”的賽詩會。現在先在小組內準備一下,注意還要想一想,詩人是抓住什么來描繪春天的。
(生在小組中練習背誦古詩。全班競賽交流。)
2.總結:暢游在這古詩文化的長河中,信手捧起一朵浪花,也許就是流傳千古的名句。希望今天的語文課,能引領你走進古詩文化的長廊,只要你平時多讀、多背、多積累,你就會在詩情畫意中看到我們祖先那優秀燦爛的文化。
評析:
我們都知道,古詩詞是中國文學寶庫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文學寶庫的璀璨瑰寶,因為詩的語言精練而且富有表現力,所以它具有鮮明的節奏和韻律。因此,我們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就要根據詩詞這一藝術特點,并且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來制訂我們的教學策略。徐巖老師在執教《游園不值》這首古詩時,就有很多成功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一、貫穿始終的誦讀,體現了設計層次
所謂誦讀,就是指出聲的讀。只有誦讀,才能領略到古詩的音韻美、節奏美和語言美,同時有利于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只有誦讀,才能領略到古詩其中的妙處。徐巖老師在教學中,把學生的誦讀貫穿始終,并且精心設計了三個讀的層次,即會讀、讀懂和吟誦。整個古詩詞的教學過程是在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引領學生反復誦讀中進行的,從而做到了在誦讀中熟讀詩句,在誦讀中理解詩意,在誦讀中感悟詩境。
二、重點詞語的辨析,感受到語言的巧妙
詩歌語言的精練來自于字斟句酌,詩中的一個字,往往會影響一句詩,甚至整首詩的藝術性。因此,詩人十分講究煉字,煉句,煉意。在教學中,徐巖老師引導學生比較辨析古詩詞中重點詞句,讓學生細細地品味葉紹翁的“滿園春色關不住”的“關”字與陸游“楊柳不遮春色斷”中“遮”字的不同,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葉紹翁詩句中的“關”字比陸游詩句中的“遮”字寫得更有神韻,體現出詩人語言應用上的巧妙,這種比較辨析的方法不但能使學生懂得運用語言應進行仔細的推敲,更能錘煉學生準確用語造句的能力。
三、合理恰當的延伸,拓寬了知識層面
針對教材合理地進行拓展,以詩學詩,以詩悟詩,既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古詩的理解,又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在《游園不值》一課的教學中,徐巖老師與同學們共同步入春天,開展了以賽詩的形式,讓學生走入古詩詞寶庫中,找尋描寫春天的古詩。學生不僅感受到欣欣向榮的春景,更能在回顧與吟誦這些和春天有關的古詩中達到了溫故知新的效果。同時,也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如果長此以往這樣堅持下去,一定能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課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