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作為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一個重要戰略思想,是黨關于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關系思想的新發展。我們必須立足國情實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
[關鍵詞]富國;強軍;國防建設;經濟建設;統一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7-0013-03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國防和軍隊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須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統籌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边@一重要論斷,進一步明確了國防和軍隊建設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戰略定位,進一步揭示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辯證關系,是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客觀規律認識的升華,是對科學發展觀的進一步發展。
一、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是黨關于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關系思想的新發展
正確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是世界各主要國家在發展崛起的過程中非常重要而又難于解決的大問題,前蘇聯因為處理不當,不顧自己的經濟基礎而盲目與美國搞軍備競賽,導致了國家的垮臺解體。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半個多世紀中,中國共產黨人為了把握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進行了長期艱苦探索,根據發展階段的不同及形勢任務的變化提出了一系列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關系的原則和方針,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不斷豐富和發展了黨關于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關系的思想。
早在新中國建立之初,毛澤東同志根據當時我國百廢待舉、百業待興的國情,提出了一手抓國防建設,一手抓經濟建設的“兩手抓”的思想。1950年年9月他在全國戰斗英雄代表會議和全國工農兵勞動模范代表會議上的致辭中指出:“中國必須建立強大的國防軍,必須建立強大的經濟力量,這是兩件大事。”以后,根據形勢的發展,總結國內外的經驗,毛澤東同志又于1956年在著名的《論十大關系》中,對正確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的闡述,指出:“我們一定要加強國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強經濟建設?!薄爸挥薪洕ㄔO發展得更快了,國防建設才能夠有更大的進步?!闭窃谏鲜鏊枷胫笇?,我國一方面通過建設156個大項目初步建成了我國的國民經濟體系。一方面研制成功了“兩彈一星”,軍隊建設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文化大革命結束時,我國經濟達到了崩潰的邊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同志科學分析了國際戰略總體形勢和我國國家安全環境的重大變化,強調要抓緊利用當前和平時期這個良機,先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提出了“國防和軍隊建設要服從和服務于整個國家建設大局”、“軍隊要忍耐”的重大思想。1985年6月,他在軍委擴大會議上指出:“四化總得有先有后,軍隊裝備真正現代化,只有國民經濟建立了比較好的基礎才有可能。”“先把經濟搞上去,一切都好辦?,F在就是要硬著頭皮把經濟搞上去,就這么一個大局,一切都要服從這個大局?!薄八?,我們要忍耐幾年?!痹谶@一思想指導下,我國的國民經濟在改革開放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為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大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進入20世紀90年代,在我國經濟發展有了一定基礎的情況下,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冷戰后世界形勢的新變化新趨勢進行了科學分析,從戰略全局的高度統籌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提出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思想。早在1989年11月,江澤民同志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指出:“對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意見是兩頭都要兼顧。一方面,軍隊要服從經濟建設大局,繼續貫徹忍耐的方針,發揚艱苦奮斗精神,體諒國家的困難。另一方面,國防費也要在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年有所增加,使部隊武器裝備和生活條件逐步得到改善?!币院螅瓭擅裢居种赋觯骸氨仨氃诩辛α窟M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努力加強國防建設,使國防建設在國家財力增加的基礎上,不斷有所發展。”2002年11月,在黨的十六大上江澤民同志進一步指出:“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闭窃凇皟深^兼顧”、“兩個改善”、“協調發展”的思想指導下,我國的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得到了較為均衡的發展。
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思想。并用科學發展觀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黨的十七大報告高屋建瓴的指出:“必須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边@一論斷,用“統籌”表達了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系,用“統一”表達了富國與強軍的關系。一般地說,“協調”講的是兩個事物之間的關系,“統籌”、“統一”講的是一個事物內部兩個方面的關系。從黨的十六大要求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到黨的十七大提出要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充分反映了我們黨把富國和強軍作為一個統一體來認識和把握,這就從更高層次、更深刻地闡明了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把我黨關于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關系的思想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是我國進行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對我國國家安全與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全面而長遠的指導意義。
二、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
安全與發展,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需求,富國和強軍,是一個國家發展騰飛不可或缺的兩翼;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和戰略任務,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
1 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是中外歷史經驗教訓的科學總結
縱觀世界歷史一條基本定律被反復證明:國富才能兵強,兵強才能安全,安全才能發展,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既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又有強大的國防力量做后盾。經濟建設是國家發展、強大的基礎,國防建設是國家安全、穩定的保證。沒有經濟基礎,就談不上建設強大的國防和軍隊;沒有強大的國防力量和軍隊保駕護航,經濟再發展也會成為它國覬覦的肥肉。中國歷史上的康乾盛世,國民生產總值居世界第一,白銀儲備世界第一,是世界一流的經濟強國,但卻忽視了“強軍”,錯過了冷兵器向熱兵器變革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后來,虎門一聲炮響,一代王朝從此敗落,淪為半殖民地的弱國??仆馗患兹?,但國防和軍隊虛弱,以至于被伊拉克在幾個小時內占領。歷史一再昭示我們,一個國家的發展和強盛,必須既重視經濟建設,又加強國防建設,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
2 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是抓住和用好戰略機遇期的客觀要求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綜觀全局,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指出:“全黨必須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帶領人民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求真務實。銳意進取,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完成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边M入21世紀,中國的發展進入一個千載難逢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面臨諸多挑戰,影響我國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因素仍不少。一是我國的外部安全環境受到挑戰?!袄鋺稹彪m已結束,但世界仍然很不安寧。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西方敵對勢力和反華勢力,不愿看到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中國出現在世界東方,總是千方百計地妄圖牽制乃至遏制我國的發展,其全球軍事部署的調整對我國的安全構成潛在的威脅。我國周邊地區還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中國與少數國家歷史遺留的陸地邊境問題仍未解決,我國海洋國土的主權問題仍同周邊多個國家存在爭端,朝核問題能否成功解決成為影響我國周邊安全的重要因素。二是我國的國內安全環境受到挑戰?!芭_獨”的危險依然存在。仍對我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構成嚴重威脅,仍是影響我國發展的心腹大患;國內暴力恐怖主義、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三股勢力”活動頻繁,“藏獨”、“東突獨”等勢力仍不斷制造事端,嚴重危害了我國各族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干擾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三是我國對國家安全有了新的要求。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和國家建設的需求,我國國家安全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逐步從“國家主權安全”向“國家利益安全”拓展,從“三維空間安全”向“多維空間安全”拓展,從傳統安全領域向政治安全、制度安全、經濟安全、科技安全、社會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意識形態安全、軍事安全等諸多領域拓展,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國家安全問題的綜合性、復雜性、多變性進一步增強。上述因素都可能影響我們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在這種情況下,要求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不但要又好又快地發展經濟,還要進一步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安全保障,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
3 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客觀要求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思想,在此基礎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布局又進行了新的拓展,在強調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大建設的同時,進一步明確了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戰略地位,把國防和軍隊建設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中,強調了國防和軍隊建設是這一總體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任務。是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內在要求,是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重要保障。
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必須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如果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一座宏偉大廈的話,經濟建設與國防和軍隊建設就是這座宏偉大廈的兩大基石。 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國家富強,最根本的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雄厚的經濟基礎。使國家富裕起來;同時,要大力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大力提高軍隊的戰斗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建立鞏固的國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只有將這兩大基石建設好了,其他建設才有了可靠的基礎和保障,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發展。
必須明確,經濟建設與國防和軍隊建設、富國與強軍關系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只注重經濟建設,忽視國防和軍隊建設不行;脫離經濟實力過分強調國防和軍隊建設也不對,必須科學統籌二者的建設與發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的建設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面臨諸多問題,而帶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問題是,如何充分認識和正確解決富國與強軍“雙重攻堅”的戰略性課題。在新世紀新階段,一方面,我國社會變革逐步進入攻堅期。改革開放30年來積累的深層次問題凸顯,資源環境問題、發展不平衡問題、“三農”問題、貧富差距問題、勞動就業問題、社會保障問題、教育衛生問題等,都需要通過進一步投入資金、投入資源,加快經濟發展解決,另一方面,我國軍事變革逐步進入攻堅期。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方興未艾,軍事斗爭準備任務繁重,我軍的發展面臨一系列錯綜復雜的矛盾與問題,作戰理論、武器裝備、人才結構、體制編制、教育訓練等都處于重大的轉型期,新舊矛盾相互交織,深層次問題逐漸浮出水面,這些問題也需要通過投入更多資金和資源予以解決。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如何在資金和資源都有限的情況下,應對“雙重攻堅”,實現富國與強軍的有機統一,是一個全局性的戰略問題。
應對“雙重攻堅”,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關鍵是要科學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從國際上看,軍民融合式發展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進行國防建設的基本模式,成為解決國防投入相對不足的重要舉措和提高國防費效益的有效方式,成為富國強軍的最好實現形式,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边@一戰略思想,適應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征,反映了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相統一的客觀規律,為我國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指明了方向。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就是要將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為此,必須做到“五個融入”。
一是要將國防和軍隊建設規劃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融入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全局之中,以國家戰略利益為根本。確定國防和軍隊建設目標。要準確地把握國際戰略態勢和我國安全形勢,統籌安排國家資源,科學確定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比例關系。一方面,要有效保障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國防建設投入規模,保證國防建設不滯后于經濟社會的總體發展,確保國防實力始終能夠滿足國家安全的要求,使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進程與國家的現代化進程相一致,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相促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二是要將重大國防設施和戰場建設融入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體系。國家大型民用基礎設施建設應兼顧國防建設的需要,國防項目建設也盡可能做到軍民共用。在國家的鐵路、公路、港口、機場、通信線路等重大工程建設,要充分考慮戰時部隊機動、武器裝備調運、軍事通信,以及國防動員和人民防空的需要,國防項目建設也要盡量考慮經濟發展的需要,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平時期國防資源的利用效率,充分發揮國防項目、軍事設施對經濟建設的服務支援作用,積極發揮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拉動作用。
三是要將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F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許多民用技術成果具有很高的軍事應用價值,許多軍用技術對經濟發展也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現代科學技術,既可以“民轉軍”,也可以“軍轉民”。因此,應從國家戰略層面上規劃軍民兩用技術的發展,對軍民兩用技術的發展作出專項規劃;加快制定兩用技術標準;進一步完善兩用技術的投入政策,加大兩用技術的研發投入;健全兩用技術的管理體制,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軍民兩用技術的開發及其產業化;注重通過實施具有經濟和軍事雙重效應的重大工程,如載人航天工程、北斗星衛星導航工程等,帶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整體躍升,從而使兩用技術成為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相互促進的技術支撐點和強大推動力。
四是要將軍隊人才基礎培養融入國民教育體系。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軍用知識與民用知識,軍用技術與民用技術相互融合、相互轉化的趨勢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基礎性知識更沒有軍民之分,軍事教育和國民教育有很多相通之處,依托國民教育進行軍隊通用人才的培養和軍官的學歷教育,已是世界許多國家提高國防經濟效益和提高軍事人才質量的成功經驗。從我軍的情況看,由于受培訓定額、教學水平和生源質量等因素制約,全軍院校難以完全滿足部隊對人才的需求,而我國地方院校招生規模較大,學科專業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為我軍依托國民教育培養軍隊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因此,要在前多年依托國民教育培養軍事人才的初步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利用國民教育資源和國家人才資源和渠道,進一步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軍隊人才培養體系,將軍隊人才基礎培養融入國民教育體系,造就更好更多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
五是要將軍隊生活服務保障融入社會服務保障體系,軍隊保障是軍隊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它離不開社會的經濟條件。信息化戰爭消耗量驚人,保障規模擴大,保障需求結構也日趨復雜,任何一支軍隊都不可能包攬所有保障任務,必須建立寓軍于民的保障體系,特別是要將軍隊的生活服務保障社會化,以減輕軍隊辦社會的負擔,使有限的軍費投入更好地集中于軍隊承擔的主要職能上,提高軍費使用的功能性效益,目前,我軍已初步形成了軍民兼容的后勤保障體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保障機構重疊、保障資源分散的現象未能徹底改觀。必須加快依托社會實施保障的步伐,進一步擴大軍隊社會化保障的范圍,將一些與軍事職能沒有多大關系的保障機構逐步剝離,建立完善的軍民融合的軍隊保障體系,走出一條勤儉建軍的精兵之路。
[責任編輯:王潤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