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發展和公司經濟力量的增強,要求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理論應運而生,本文回顧了公司社會責任的由來,論證了公司社會責任及其范圍,分析了我國公司法關于公司社會責任的規定,提出并論證了公司社會責任是指基于公司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基礎上的道德責任和慈善責任。
[關鍵詞]公司社會責任;沿革;內涵;邊界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7-0094-02
公司的生存和運作總是與其所處的法制環境息息相關,在法治化的經濟時代,公司生存實際上也是一種法治化生存,不同的生存環境決定著公司的生存法則。2006年1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在第5條新增了社會責任的條款,并且將此作為一項公司法的原則規定下來,這標志著中國公司社會責任法定化的開端。由此可見,公司社會責任在我國已經不僅是一種道德和良知的呼吁,而且正逐步成為剛性的制度約束。
一、公司社會責任產生與拓展
公司社會責任責任(Corporate socid Responsibility),簡稱CSR,最早于1923年由歐利文,謝爾頓率先提出。關于其起源,理論界一般認為肇始于20世紀初的美國,標志有二:一是1931-1932年的多德(Dodd)和伯利(Berle)關于“公司對誰承擔義務”之爭;二是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以賓夕法尼亞州立法先導及其后超過半數的州基于公司要為利益相關者服務,而不僅為股東服務的原則修改公司法的浪潮。迄今,要求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呼聲日益高漲,解決卻有所不同:歐洲學者強調公司工會在監督公司踐行社會責任方面的職能;美國學者更傾向于立法確立社會責任的邊界,而日本學者則從公司的公益捐贈行為方面闡釋公司社會責任。
我國學界,近年來也開始討論公司社會責任問題。大致有贊成、反對、謹慎觀望三種態度。贊成者分別從道德、利益相關者、良好公民的社會責任角度闡述認為:在我國不少公司已完成資本原始積累,步入“企業公民”階段的背景下,公司社會責任理應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反對者擔心,強調公司社會責任會誤人舊途。而我國目前的問題,主要還是落實守法之責,奢談公司社會責任為時尚早,不應把社會責任問題公司化,把政府承擔的社會責任強加于公司。還有意見認為,公司社會責任是經濟責任與法律責任的“混合品”或“衍生物”。
目前,比較流行的是由總部設在美國的(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簡稱SAD)確立的概念表述:公司社會責任區別于商業責任,它指公司除創造財富之外,還必須對全體社會承擔責任。如遵守商業道德、保護勞工權利、保護環境、發展慈善事業、捐贈公益事業、保護弱勢群體等責任。2004~5月1日起。美國和歐盟的一些國家開始推行社會責任標準認證(SA8000),該標準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公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及世界人權宣言而制定,旨在保護勞工基本權益,目標是通過有道德的采購活動改善全球公認的工作條件,確保供應商所提供的產品符合社會責任標準的要求。最終達到公平而體面的工作條件。由于SA8000重點保護勞工利益,目前我國出口到歐美國家的服裝、玩具、鞋類、家具、運動器材及日用五金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已遭遇SA8000標準的約束,由此給該類產品的出口帶來一定的困難。雖然該標準目前未在國內推廣,但作為目前世界較有影響的公司社會責任國際標準,內容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普遍適用性,其在國際范圍內的推廣,也必將影響我國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國際標準組織(ISO)也將成立專門的公司社會責任委員會,將公司社會責任正式納入企業標準化范疇。因此,研究SAsooo的合理成分,借鑒其保護勞工利益的科學標準,據以總結中國公司應當承擔社會責任的基本要素,探索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公司社會責任標準,制定中國公司社會責任技術規范,作為公司社會責任自我評價和第三方評價的依據顯屬必要。
二、公司社會責任的廣義與狹義
公司責任就是指公司作為主體在社會生活中應該承擔的義務以及對公司所選擇的不良行為所承擔的后果,現代公司制度的確立,改變了整個社會結構,確立了公司在整個社會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從整個社會組織結構的角度考慮,公司是眾多社會組織中的一員,沒有必要也不可能行使所有社會組織的功能,公司存在的價值在于公司作為社會組織的一員,履行其應負有的社會責任。
關于公司社會責任的認識,學者們的觀點可以被分為兩類:
1 對公司社會責任觀持反對態度。它又可分兩種:一是反對或從根本上拒絕公司社會責任,認為公司社會責任的提法有悖于公司法的傳統,含義不可識別,無法獲得一致的認同,更不可能成為法律上可操作的概念,這種提法進而被傳統理論的信奉者明確化,如甘勒斯(EGunnes8)認為,大部分反對社會責任觀念者對公司社會責任的批評,是因為他們認為讓公司直接負責并靠它們的能力單方面解決眾多困擾社會的問題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奢望。史密斯(Smith)認為,公司社會責任不過是一個宣傳工具而已,這個詞語從未對公司的行為標準作過描述,僅僅是充當公司、管理者及消費者團體之間相互斗爭的武器罷了。二是不反對、不完全拒絕公司社會責任的提法,認為利潤最大化就是公司社會責任的應有之義,只要公司竭盡全力追求利潤最大化,就等于完全實踐并承擔了公司對社會的責任。德魯克(Drucker)指出啤取利滑是公司社會責任,這個責任是絕對的、是不可放棄的,私益與公益是一致的。
2 對社會責任觀持贊同態度,它可分三種:一是認為公司社會責任不同于經濟責任、法律責任與道德責任。布魯曼(Brummer)認為,公司在傳統法律上是作為實現私人經濟目標的法律實體,經濟責任常寓于法律責任中,很難區分。而法律責任所重點提示的是公司負有依法犧牲利潤行為的義務,但對公司道德責任的認識,包括布魯曼觀點在內既往的理論中,并無直接簡明的界說,一般僅從探究公司道德責任的構成的角度來把握它的基本意義。二是將公司社會責任與公司責任看作是幾乎等同的概念,美國學者阿基·B·卡羅(Archie.B.Carroll)認為為公司社會責任是社會寄希望于公司履行之義務;社會不僅要求公司實現其經濟上的使命,而且期望其能夠遵守法度、重倫理、行公益,完整的公司社會責任即是公司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與其自主決定其履行與否的責任之總和。三是區分了社會責任與社會義務,認為一個公司只要履行了經濟與法律責任,就算履行了社會義務,而社會責任則是在社會義務的基礎上加上了一個道德責任,它要求公司分清是非并遵守基本的道德準則。管理學者斯蒂芬·P·羅賓斯(StephenP.Robblm)與瑪麗·坎特(Mary Coulte)就持此觀點。
本文將上述觀點概括為廣義的公司社會責任觀和狹義的公司社會責任觀。
廣義的公司社會責任觀認為,公司社會責任就是公司責任,即包括公司的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與慈善責任等責任的所有內涵,且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作者不贊同此觀點,因為它有違法律家提出公司社會責任術語的初衷,既然公司的社會責任就是公司責任,那么公司社會責任術語的存在也就失去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狹義的公司社會責任觀則認為,公司社會責任是公司責任之一種,僅指道德責任與慈善責任,不含經濟責任與法律責任,作者也不贊成此見解,因為公司的經濟責任是公司作為社會基本生產單位所應該承擔的基本的社會責任,如果公司不承擔這種責任,那公司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同時,公司的法律責任也是公司所應該承擔的基本社會責任,法律是一種最底線的道德。缺乏公司經濟責任與法律責任這兩種基礎性的責任,道德責任與慈善責任隨之失去了存在的基石。
筆者有條件地贊成從廣義的角度來理解公司社會責任,認為公司社會責任是指基于公司經濟責任、法律責任的公司道德責任和公司慈善責任。
1 公司的社會責任包含公司的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與慈善責任。公司的經濟責任與法律責任體現的是社會對公司的要求;道德責任體現的是社會對公司的期望;慈善責任體現的是社會對公司的期待。
2 按社會責任與公司關系緊密程度把公司社會責任分為基本社會責任、中級社會責任和高級社會責任三個層次,基本社會責任和中級社會責任主要指經濟責任與法律責任;高級社會責任是指公司的道德責任與公司的慈善責任,它們體現的是公司社會責任的自律層次,是公司社會責任的核心層次。
3 公司社會責任觀強調的是公司的自律責任,是公司內在的、自愿的、主動的責任選擇。
從公司利益相關者角度來看,社會責任應該是公司作為道德主體所追求的理想與努力方向。具體內涵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是公司對投資者的社會責任;二是公司對員工的社會責任;三是公司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四是公司對包括供應商在內的關聯公司的社會責任;五是公司對社區及全體公民的社會責任,這五項公司社會責任是公司自律性責任,是法律所倡導的,應成為公司內在認同的社會責任。
公司社會責任的提出,是現代公司發展擴大、經濟力量增強、社會問題凸現的必然結果。也是當代立法從個人本位向社會本位過渡的深刻反映。
三、公司社會責任之外廷
《公司法》第5條將公司社會責任與公司遵守法律法規以及遵守社會公德的義務概括提出,實際上就是為公司法設立了原則,是對公司行為的一種積極的法律引導,使法律具有彈性。這種彈性使得實踐中存在社會責任不作為的障礙問題時,可用其彌補現有法律的不足;當公司行為損害他人或者社會公共利益被起訴時,可將此公司法原則司法化;有關部門可根據此法條精神做出具體的司法解釋,這都為以后司法實務中此類問題的解決留下了接口。
公司在不同的經營時期,負有的義務也呈動態變化,僅依靠法定義務約束公司顯然不濟,需通過抽象性、原則性的規定從總體上規范公司行為,法律不可能窮盡公司的各種義務和資任,也不可能在公司法中詳盡規定公司的所有義務。公司的社會責任實際上是民商法個人本位主義與社會本位主義相結合的產物。社會責任在公司法中既是法律責任,也是道義責任。有人認為公司的社會責任純粹是道德上的責任,這有失偏頗,因為在民商法中,法律強調意思自治。從商法產生的過程看,某些規范實際上源自商業慣例和商業道德。因此,商法中法律規定的某些規則實際上就是道德的底線,違反了這些規定,不僅違反了法律,同時也有違道德。同理,社會責任本身必須包含道義上社會責任的底線。也有人提出社會責任純粹是法律責任,也有欠妥當。我國公司法的立法本意并不是將社會責任單純的作為法律責任,而是賦予它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雙重內涵。立法本意要求公司嚴格遵守法律法規中關于公司責任的規定,例如環境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及勞動法關于社會責任的規定。違反這些規定必須承擔法律責任;同時,立法還倡導公司要承擔一定的道義責任。既然公司法是從基本原則的角度提出公司的社會責任,從這個含義上說,它就是一個價值取向和行為標準,即保證公司承擔社會責任不能僅依靠公司法,凡與公司活動有關的法律都要從不同角度規定公司的社會責任。而且需通過對法律制度的不斷改進,使公司社會責任真正落到實處。
公司法中的社會責任是對公司發出的倡議,是一種引導,引導公司承擔一部分道義上的社會責任以提高公司的聲譽,增加公司商譽的價值。從而促使公司更多地考慮長遠利益,借以促進我國公司的健康發展,民法通則、公司法、勞動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所規定的公司應當承擔的責任條款共同構成了一個相互配合的科學的體系,成為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法律依據。
公司的社會責任不是否認公司的營利性,新《公司法》的立法意圖旨在鼓勵投資,促進經濟發展,這說明強調的仍是營利;公司的社會責任也不是盲目擴大或泛化公司的社會責任,把公司定義為“救世主”,把公司的社會責任和政府責任等同。因為背負過重的負擔,不利于公司保持活力和創造力,完成其原本的使命。
公司按照環境保護法規定的標準預防和治理環境污染,一旦違反此義務,將會受到環境保護法的制裁;公司依照比環境保護法的要求更為嚴格的標準預防和治理環境污染,則是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表現,同時這也是公司法能夠發揮作用的局域。同樣公司法提倡公司保護職工權益,生產高質量的產品,不損害債權人的利益,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可一旦職工權益受到侵害,商品的質量下降,債權人的利益受損,生態環境惡化。市場經濟秩序也受到了破壞,則就分別要勞動法、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民法和合同法、環境保護法、經濟法、物權法、企業破產法等法律來調整。
綜上所述,中國公司社會責任意識目前大多滯留在低級階段。長遠看。社會準則、規范、法律都會發生變化,在國際環境中更是如此。這就要求無論立法、執法抑或守法,都要樹立總體社會責任價值觀:在多方利益的相互制約與對抗中作出適當選擇,正確處理股東、雇員、供應商、顧客、社區、國家等各種利益相關之關系。公司更應根據自身的發展狀況,在必要的限度內積極履行其作為社會主體的義務,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從而實現公司與社會的互動雙贏。
[責任編輯:陳合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