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據唯物史觀,市場經濟與意識形態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經過多年發展之后,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最新成果,科學發展觀的全面性、實踐性、適應性和超越性使之成為成熟的、契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流意識形態,其必將在我國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市場經濟;意識形態;科學發展觀;與時俱進
[中圖分類號]F1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9-0042-03
當前,我國正處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鍵時期。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于挑戰。”因此,這既是一個必須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同時又是一個各類問題叢生的“矛盾凸顯期”。在這種背景下,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需要處理好社會中的各種關系,為完善市場經濟服務。在諸多關系中,市場經濟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就是很重要的一組關系。一方面,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積極作用于意識形態建設,促進主流意識形態發展和創新。另一方面,作為觀念的上層建筑,意識形態亦可以發揮能動的反作用,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完善。意識形態與市場經濟的這種密切關系要求我們在完善市場經濟過程中,必須要立足市場經濟實踐的發展,不斷求得主流意識形態的創新;并以這種創新的理論指導經濟建設,引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市場經濟條件下意識形態的經濟功能分析
市場經濟即商品經濟的高級階段,是指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市場成為調節資源配置基礎性手段的一種經濟運行模式。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一個社會不可逾越的階段,市場經濟的出現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作為“系統地、自覺地反映社會經濟形態和政治制度的思想體系”,意識形態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精神活動的產物,它的產生與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物質支持。因此,發展市場經濟所帶來的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以及社會財富的急劇增加,為意識形態建設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作為觀念的上層建筑,意識形態不是消極的,其亦可對負載自己的經濟基礎發揮能動反作用,促進或者阻礙經濟發展,而這取決于這種意識形態的科學性和時代性。一般來說,科學而成熟的意識形態能夠發揮其諸多經濟功能,促進經濟發展。
第一,可以為市場經濟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轉、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都離不開一個穩定、寬容的外部環境,而意識形態的有效灌輸和傳播,會形成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社會環境。在國內,主流意識形態的灌輸會使社會成員在思想達到某種程度上的一致,形成凝聚力和有利穩定的社會體系。在國際上,全球化的迅猛推進和市場化改革的普及加快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發展。但這并沒有消除各經濟體之間的差別和競爭,反而使競爭更趨白熱化。各國為了在競爭中取勝而會積極動用一切可用社會資源。意識形態文化是各國都會積極采用的社會資源之一,因為本國意識形態文化在國際上的廣泛傳播會營造一種更有利于本國經濟發展的氛圍,從而為本國經濟發展創造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
第二,有助于克服各種不良行為,提高市場運行效率。與自然經濟相比,市場經濟的突出優勢是效率。然而,市場經濟體制本身并不能保證效率。在市場經濟中,經濟主體從事的都是謀利性活動。這時候,如果利己性膨脹而又沒有得到有效約束,各種不良思想就會應運而生,并利用制度和政策“間隙”來付之于實施,這勢必會影響市場秩序和市場機制運轉,加大經濟運行成本,影響市場效率發揮。而意識形態可以為人們“應該如何行為”提供價值信念上的共識和道德上的約束,進而減少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的“摩擦費用”,降低經濟運行代價,提高經濟效率。另外,意識形態也可以起到規范政府行為的作用。政府權力對經濟活動的不恰當干預,會影響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影響市場經濟發展;而意識形態可以幫助使之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正確行使權力,減少其對經濟活動的不正當干涉,這也可使市場運行效率得到一定提高。
第三,直接引領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意識形態作為觀念的上層建筑和一種成熟的思想體系,其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所謂實踐性就是指它來源于實踐,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并能反過來指導實踐,為人們從事實踐活動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而引領人們的實踐活動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市場經濟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工程,它牽涉到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也就是人們對市場經濟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一個不斷循環和創新的過程,其問起主導作用的正是不斷創新的理論對市場經濟的引導。因此,市場經濟的發展必須依賴于市場經濟建設者細心謀劃、全盤考慮,不斷尋求意識形態理論特別是經濟意識形態理論的突破和創越,并以其指導市場經濟建設,只有這樣市場經濟才能永續發展。
二、市場經濟發展呼喚著主流意識形態的與時俱進
作為迄今為止最為有效的經濟運行機制,市場經濟并沒有質的規定性,其既可以與資本主義結合,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但社會主義國家對此認識卻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我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目的就是要利用市場經濟為社會主義服務,發展經濟。既然是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然有著一般市場經濟的共性,但更為重要的是其有著自己的特殊性。表現為:在所有制上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在發展道路上強調獨立自主,和平發展;在生產目的突出社會公平,追求共同富裕。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但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前無古人的事業,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鑒,加上市場經濟自身固有缺陷、人們觀念轉換滯后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價值的多元取向、國與國之間競爭加劇等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使得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其“應然”狀態仍有很大的差距,面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和挑戰。
第一,城鄉、地區差距拉大,社會分化嚴重,社會發展明顯滯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結合起來,其目的就是要利用市場經濟的效率優勢來發展社會主義。但市場對效率的提升也揭示了自己的短處——它不能解決事實上的社會公平問題,即在縮小社會收入差距、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等一些問題上,市場機制是無能為力的。在我國,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然而這個過程同時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斷加劇的過程,城鄉、地區和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經濟社會發展失衡。在城鄉差距方面,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改革之初的1985年城鄉收入差距是1.72倍,2002年擴大到3.1倍,近年來一直都徘徊在3.2倍左右。如果使用基尼系數來衡量,再考慮農民收入中不可支配的部分,預計城鄉居民收入基尼系數將會接近0.5這個非常危險的數字。在地區差距上,多年來我國東西部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與1991年的1.86倍相比,2005年東部人均GDP 22076元為西部8822元的2.5倍,東部人均GDP最高的上海則是西部最低貴州的10倍多。在社會整體發展上,盡管經濟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前提,但經濟發展并不能自覺帶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多年來,與經濟的巨大發展相比,我國社會發展明顯滯后。聯合國《2006年人類發展報告》的數據就顯示,2006年度我國人類發展指數(HDI)為0.768,僅列世界第81位,社會發展明顯落后于經濟發展。上述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威脅著我國的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它已經嚴重地制約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第二,環境、能源以及生態問題凸顯,公共事業發展緩慢。市場經濟是自發趨利性經濟。在市場經濟中,“對實際功效的追逐和人的利益的滿足,成為判斷一切行為的標準,”個人對局部利益而非社會整體利益的追求構成市場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例外,它不會因為與社會主義制度結合而改變這一特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我們承認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必要性及其對于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重要性。但事實不只如此,在經濟主體、經濟部門或地方主義等局部利益、眼前利益的驅使下,這種自發趨利性會變成一種肆意擴張的內在沖動,擺脫各種束縛,最終損害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影響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在我國,這些弊端早已顯現。為追求經濟增長,我們長期以來片面追求發展速度,走粗放式發展道路,生產要素整體利用率低,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增加投入、擴大生產規模來完成;經濟發展是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資源消耗過多,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可持續發展面臨巨大挑戰。而且,市場的趨利性也使得市場無法平衡獲利極少或者根本無法獲利的社會公益事業和公共事業。改革開放以來,與經濟高速發展相比,我國社會公共事業發展緩慢,社會保障、公共福利包括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發展明顯滯后。例如,據國家統計局的一些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在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達到10%左右的情況下,我國的衛生與教育等一些公共福利并沒有得到相對應的改善,社會公益事業、民生等問題突出。
第三,國際及地區性環境并不寬松,各種“威脅論”甚囂塵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亦是開放型經濟,它不僅要求我們對內開放,打破各種地區間壁壘;更要對外開放,融入世界經濟大潮,在國際經濟博弈中不斷提升自己。但這個過程不會平坦。一方面,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一些國家,特別是周邊國家以以往世界大國崛起的歷史事實為鑒,對我國的發展心存疑慮。另一方面,隨著國際競爭加劇,一些敵對勢力居心叵測,經濟上為了在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政治上為了達到它那不可告人的目的,大打意識形態攻勢,對我國進行思想滲透,企圖以新自由主義發展邏輯取代我國的指導思想,以落入他們早已計劃好的“全盤西化”陷阱;不僅如此,他們還拋出各種各樣的“中國威脅論”,提出“‘非民主的’、日益強大的中國必將對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構成威脅”等謬論,借此挑撥社會主義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為我國的和平發展“制造”緊張的外部環境,進一步遏制我國的發展。當前,這種“中國威脅論”版本很多,流傳甚廣。它的傳播,給我國經濟發展制造了惡劣影響,破壞了我國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穩定的國際或地區性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影響了我國的發展。
三、科學發展觀是契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流意識形態創新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準確把握我國現時特征,從市場經濟發展的全局出發,提出科學發展觀,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最新成果。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它強調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它強調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強調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強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與和諧社會共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特征是和平發展,努力構建一個和諧的世界。由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可知,它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全面性,主要是指其理論的完備性和系統性。判斷一種理論是否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關鍵要看它是否具備三個基本條件:貫穿其中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著力解決的中心問題;圍繞此問題的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基本理論和觀點。科學發展觀語短精練,它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著重解決了社會主義中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什么是發展、為什么發展以及如何發展”這一中心問題,并以此中心問題為核心,從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方面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核心主題、發展道路、戰略布局、價值取向、領導力量、依靠力量、發展動力和國際戰略等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系統而完備的理論體系,全面地回答了新世紀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系列新課題。例如,在國際戰略選擇上,科學發展觀強調要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努力同世界各國一起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這是對中國當前和以后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最好詮釋。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落實,無疑向世界傳播出這樣一種理念,那就是社會主義中國走的是一條既不是以往野蠻資本主義時期的“殖民主義”發展道路,也不是當前新自由主義的“新殖民主義”發展道路,社會主義中國走的是一條和平、共贏、同繁榮的發展道路。因此,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對各種“中國威脅論”的最好回應,必將對穩定我國周邊環境、緩和世界局勢發揮重大的作用。
第二,實踐性,即它來自實踐,并能反過來指導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不是偶然,它是黨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汲取和總結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發展的經驗教訓,包括發達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的經驗教訓,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偉大實踐的結晶。改革開放前,我國的經濟建設走了不少彎路,一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實現了工作重心的戰略轉移,國民經濟才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實力不斷攀升,人民生活顯著提高。但與此同時,在改革進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有過許多的教訓,經濟社會在經過多年快速發展之后面臨著一系列結構性矛盾和實際困難。多年粗放型經濟增長造成資源、環境等問題日益突出;社會分化嚴重,區域、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等等。科學發展觀全面總結了我國市場經濟改革前后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它不僅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強調發展,更強調科學而全面協調的發展。因此,科學發展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的理論升華,它對于我們著力解決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面臨的各種問題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第三,適應性,即它體現了社會主義的要求,是社會主義的發展觀。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不同的社會制度決定著不同的發展觀,不同的發展觀體現著不同的社會制度的特點。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發展觀。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思想以它系統的理論對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的意義、目的、內涵以及發展的規律和方式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比如它提出:發展是社會主義的第一要義,離開發展就談不上社會主義,發展得不快或不好都不是社會主義,這是“硬道理”;而發展的目標不是像資本主義國家那樣,為了少數人,而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發展不僅是經濟的發展,也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經濟和社會全面進步;發展是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的發展,等等。可見,科學發展觀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結合上全面系統地回答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是什么樣的發展、為什么發展、怎樣發展等基本問題,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第四,超越性,即它能超越市場經濟固有缺陷,促進市場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利用市場的優點,并不意味著市場是萬能的。市場經濟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它不僅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而且市場的自發作用很難與社會主義價值目標一致,影響它們的有機結合。近年來我國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盡管其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無非就是上述兩個。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一方面“由于其蘊含的人文價值和科學機理,為二者的結合提供了理論的指導原則”使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能夠更加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作為一種成熟的理論體系,科學發展觀集現實性與理想性于一身。現實性是指它來源于現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理想性則是指它在反映現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的基礎上,超越于現實之上,反映出一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應然”狀態,即具有“超前性”,它能在立足于現實經濟狀況的基礎上,揭示出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既定方向和演進的必然趨勢,以此實現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范”和引導。
綜上所述,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經驗的過程中所概括出來的理論精華,是我們黨在深入思考諸多現實問題時提取出來的理論精髓。它既具理論性,又有科學性;既有現實性,又有理想性;既有適應性,又有超越性。因此,科學發展觀無疑是一種成功的意識形態,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在新形勢下與時俱進和理論創新的集中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必將能為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提供一個更好的切入點。因此,科學發展觀是我國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有力保障,是當前和今后我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根本指針。在實踐中,如果我們能將科學發展觀這一科學而成功的意識形態貫徹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實踐中去,必將會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也必將極大地促進中國和世界的和諧與發展。
[責任編輯:孫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