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部農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必然要走內發型的路徑。與這種內發型路徑相適應,經濟主體變革就顯得更加重要和迫切。西部農村經濟主體的變革應該形成一整套變革戰略。
[關鍵詞]西部農村:內發型發展:經濟主體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9-0082-02
一、內發型發展是振興西部農村經濟的必由之路
(一)經濟主體的先天性缺陷已成為制約西部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主體已形成一種多元化并存的局面,但從成熟的市場經濟主體角度來看,其存在的問題仍很突出,并且嚴重制約著西部農村經濟的發展。西部農村經濟主體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一是農村經濟主體缺乏獨立性。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家庭農戶,仍然是西部農村的主要經濟主體。土地作為這些經濟主體的主要資源和基本生產資料,使得這些經濟主體市場功能的正常發揮難以擺脫對土地的高度依賴。我國農村土地的公有制性質決定了這些經濟主體只是名義上的土地主體,他們幾乎不可能從土地流轉中獲取價值提升,其他經濟主體的資本也很難進入農村市場。農產品的國際化經營將會使得這些經濟主體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二是農村經濟主體市場應變能力差。受農村自身條件限制,再加上過去長期形成的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影響,在我國實行市場經濟后,不少農村經濟主體從觀念上很難擺脫計劃經濟留下的烙印,與市場經濟的發展節拍嚴重脫節,市場嗅覺極不靈敏,經營行為嚴重滯后,這一現象在西部農村經濟主體中尤其突出。三是農村經濟主體缺乏規模支撐。西部農村經濟主體組織化程度低,高度分散,經營規模小,流動性大,農民合作組織的發育也很不充分,這種現狀既不利于流通效率的提高和先進交易方式的推廣應用,也不利于市場體系的進一步升級與發展。
(二)培育內發型經濟主體是西部農村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
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鍵就是要培育和壯大農村經濟主體。要壯大農村經濟主體,就必須提高農村經濟主體的組織化程度。要提高農村經濟主體的組織化程度,就必須走內發型發展的路子。
所謂內發型發展是指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于發展主體的內部。農業的內發型發展要求農村經濟主體通過內部因素的逐漸積累最終實現由小農經濟向現代農業的轉化。內發型發展具有典型的自發性和可持續性。我國浙江省農村經濟的發展模式就是內發型發展的成功典范。有關的研究說明,浙江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是浙江民間長期潛存著的物質利益沖動。而這種趨向物質利益的沖動又得到了當地政府的認同與支持。民間企業家的創新又是推動浙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這里的創新就是農村經濟主體的不斷發展與強大,即經濟主體的組織化提升。
與東部農村經濟主體相比較,西部農村經濟主體的創業能力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這也是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越來越大的重要原因。培育內發型農村經濟主體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路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培育新型農村經濟主體是提高農業主體競爭力的載體。市場農業是競爭性農業,農業的競爭力不僅來自于資源的比較優勢,更取決于競爭主體的相對優勢乃至絕對優勢。在產業組織層面,我們只有迅速培植多元的、成熟的、富有活力的經濟主體,農業的競爭力才會不斷增強。(2)培育新型農村經濟主體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紐帶。我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一大批“洋”協會紛紛搶灘中國,設立中國總部及辦事處。這恰恰印證了一點,即任何一個國家的單個農民都難以成為真正的經濟主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是唯一的選擇。(3)培育新型農村經濟主體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三農”問題的關鍵是農民。培育新型農村經濟主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農業的生產力水平提高,農業增長方式改變,農業經濟得以發展,農民收入增加了,農村問題就會順利解決。(4)培育新型農村經濟主體是我國農業應對人世的關鍵問題。農業應對入世,必須著力解決三大問題,即市場競爭主體問題、農產品質量問題和與國際市場的對接問題,對西部農村而言,最為薄弱也是最為重要的環節就是市場競爭主體問題。
二、構筑西部農村內發型、多層次、多元化經濟主體結構
農村內發型經濟主體應該是多層次、多元化的主體結構。培育農村經濟主體應該突破傳統的小農觀念,樹立商品經濟的觀念;突破封閉自守的觀念,樹立開放合作的觀念;突破依賴國家的觀念,樹立獨立自主的觀念。農戶必須走出小而全的經營現狀,形成一個既有現代農業生產的農業企業,又有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還有農民自發成立的合作組織和農民協會。…
從農村市場運行機制來看,既要有農業生產基本環節的經濟主體,又要有農業加工銷售環節的主體。從經濟主體法人化的角度看,可以是龍頭企業、私營農莊、農貿公司、農村中介組織、各種協會等。從經濟主體的組織形態來講,可以是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協會、流通中介、商品經紀人等。從社會再生產的角度來看,可以是生產型主體、加工型主體、流通型主體和信息技術服務型主體等。
總之,就是要在壯大現有農村經濟主體實力的同時,培育新型的農村經濟主體,提高經濟主體間的關聯度,引人大型農產品加工型龍頭企業,發展特色農莊,發展流通型中介組織,完善農貿市場等,最終形成一個結構合理、門類齊全、功能強大、分工明確、協調有序的農村經濟主體系統。
三、西部農村內發型經濟主體變革的主要形式
(一)“公司+農戶”式組合
“公司+農戶”概念中的“農戶”,是指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且具有企業化性質的農戶,“公司”則是指涉農的優勢企業。所謂“公司+農戶”,是指農戶與公司一體化的經營形式。其基本特征是:(1)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農戶與農工貿優勢企業的經濟整合;(2)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有機的聯結為整體;(3)市場導向,以經濟利益為紐帶,按照自愿互利原則,形成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主要有合同契約和股份制兩種基本聯結形式;(4)不受部門、地區和所有制形式的限制。
“公司+農戶”這種模式,在解決我國小農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市場化水平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在一些經濟發達、市場環境好的地區,該模式的效果更為明顯。這一模式在運行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簽約主體不平等和違約率較高兩個方面。針對該模式存在的問題,在實際運行中人們結合當地具體情況,對這一模式進行了進一步完善,值得推廣的模式有以下幾種:
1.“公司+中介組織+農戶”。近年來,農村成立了許多具有一定規模和產品營銷能力的專業合作組織。這些合作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將農戶組織起來,與龍頭企業通過契約關系或互相參股、互為成員。實現企業、合作組織和農戶的共同發展,形成了“公司+合作組織+農戶”型的利益共同體。合作組織遵循平等、自愿、互利的原則,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不侵犯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的前提下,幫助會員解決一家一戶難做到、難做好的事情,有針對性地開展服務;這一模式使得農戶在與龍頭企業的交往中,維護農戶權益的力量比各自分散的農戶更強,有利于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和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
2.“公司+基地+農戶”。這是一種以實體經營公司為龍頭,通過公司創辦基地,把從事同一類生產項目的分散農戶有效組織起來并整體帶入市場,促進農業專業化經營,增強農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通過這種模式的聯合,可以實現多方互贏:一方面,公司創辦基地,可以降低飼養或種植風險,提高市場占有率;另一方面,基地的建設實現了當地的綜合開發,調整優化了農業經濟結構,又解決了農民辦項目缺乏資金的困難。加上企業在產中技術指導,產后市場開拓上都給予了農戶無償服務,使農民得到了更多的實惠。
3.公司+農戶+商標。公司、行業協會通過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商標,并將商標使用權授予符合條件的農戶,通過商標授權,不僅可以提高農民的市場意識和法律意識,而且也讓市場成為農民增收和發展的陣地。在實踐中,這種組織化的經營模式根據現實情況可以走“公司+農戶+商標”、“市場+農戶+商標”、“行業協會+農戶+商標”的路徑。“公司+農戶+商標”模式,是浙江省農業產業孵化的又一成功模式。據統計,近幾年浙江農產品商標數量以40%的增長速度發展著。目前浙江省擁有注冊農產品商標43739件。
(二)農民、農戶創辦企業(經營大戶)
實現“以工帶農”、“工業反哺農業”,并不僅指大企業通過國家財政間接反哺農業,更主要的是通過發展民營企業、農村鄉鎮企業來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這是一個“短經濟流程”,更有效,更現實,“造血”功能更加明顯。
1.農村經營大戶創辦企業。鼓勵一些有經濟實力、有經營頭腦的大戶用利益優先的原則去投資興辦風險較高、回報也比較高的項目。經營大戶創辦企業要取得成效,在本質上就是要建立企業聯合農戶的利益共同體。通過企業的市場導向作用,減少農戶種植的盲目性,使農戶能夠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產,龍頭企業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加工、運銷,實現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而增效,有利于維護企業和農戶“兩個經濟主體”的雙重利益。
2.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創辦企業。以合作經濟組織為中介,根據當地實際來創辦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從而帶動或組織其農戶從事專業生產,把生產、加工和銷售結合起來,進行一體化經營。這種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有比較好的利益連接機制,在我國農村很多地區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3.農村能人和外出務工回鄉人員創辦企業。農村能人和外出務工回鄉人員綜合素質比較高,思想活躍,眼界開闊,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其創辦的企業一般具有較好的市場適應能力。這些新一代農民利用現代科技知識了解市場行情,把握市場脈搏,極有可能成為農業市場的“領頭羊”。
(三)各種流通中介組織
就西部農業經濟的現狀而言,流通性經濟主體數量不足,服務水準不高,一直是急需解決的難題。要解決這一問題,一是要大力發展農產品經紀人,二是要發展市場協會型中介組織,三是要積極培育公司型中介組織。在發展流通中介過程中,政府應在營造發展環境,完善服務體系,提高組織化程度上下功夫。
(四)車間化、工廠化、農場化開發
車間化、工廠化、農場化農業是現代農業產業化的新途徑,也是高效農業的集中體現。具體來說工廠化(車間化)農業是以科技為支撐。在可控的環境條件下,實現農業的工廠化生產,科學而高效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工廠化(車間化)高效農業其實質是用工業化的思想來發展農業。即就是對農業實行產業化經營、工廠化生產、市場化營銷、項目化運作、科學化武裝、社會化服務。這種創新的思路與方法,可以跳出“就農業抓農業”的傳統思維模式,用抓工業的思路、理念、機制和辦法抓農業,走出一條城鄉統籌、以工促農、工農互動的良性發展道路。而農場化農業則在規模效益和綜合開發上表現出明顯的優越性。
(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由農民依法自愿聯合組成,不以盈利為目的,實行民有、民管、民享原則為其成員提供生產經營服務的經濟合作組織。目前西部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可采取以下幾種類型:
(1)農民入股組成一個經營實體。它對外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對社員按惠顧額實行利潤返還。這是按照合作社的原則組建的經濟組織,這種合作經濟組織形式在我國才剛剛起步,隨著合作社在我國的發展,這類合作社會越來越重要。(2)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也稱之為專業技術協會。是農民自發產生的專業協會、研究會、農民合作基金會等多種類型的專業化生產經營組織的總稱。這類專業合作組織大多依托社區組織或以農村中的專業戶或技術骨干為核心,可以不受村社地緣關系和政府行政體制制約,在資產、經營和收益分配上具有較強的獨立性;也有些專業協會依托政府所屬的科技、服務部門與從事專業化生產的農戶共同組成。這類組織在我國合作經濟組織中所占比重最大,也是發展最快的一種形式。(3)區域性合作經濟組織,是在村級范圍內建立的地域性合作經濟組織。它是一種以市場為導向的松散組織。類似于一種卡特爾的組織,起協調功能。由于現階段我國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仍以土地為中心,并聚居在村落中,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具有明顯的同質性,在農業生產與工業化水平不變的情況下,農戶所需要的農用物資流通量小但種類雜,而且受經營規模限制,服務的直接經濟效益低,因此需要通過綜合性、內部收益互補性及社區性的合作經濟組織來實現。
[責任編輯:孫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