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融機構在一國支付體系及金融資產托收和轉移過程中具有獨特的作用,使得洗錢者將金融機構作為了洗錢的首選渠道,在金融機構中又以銀行業為主要渠道,因此,以銀行業為主的金融機構就始終站在反洗錢的第一線,是反洗錢的核心力量,且相對于監管部門有處在信息優勢的位置,但銀行業在共享信息過程中所付出的包括資源流失、成本增加等都是顯而易見的,而能獲得收益卻基本上都是隱性的,收益和成本無法匹配。本文試圖通過建立金融業的反洗錢成本補償機制和激勵機制來解決這個問題,使其愿意主動與監管部門共享其優勢信息,從而解決反洗錢工作中監管者與銀行業信息不對稱的難題。
關鍵詞:銀行業;成本與收益;信息不對稱;激勵機制;對策
中圖分類號:F8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9)02-0043-04
一、洗錢的現狀與危害
(一)洗錢的概念與現狀
洗錢最初被定義為,在金屬貨幣時期洗去貨幣上的污漬以便其在商品流通中更容易為交易各方所接納。而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洗錢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容。現在泛指是出于掩飾犯罪收入的性質、來源、處所之目的,故意利用現有法律制度的漏洞,通過財產權利或所有權的處置或者轉移,謀求該非法財產的合法化,包括參與、合伙、共謀以及幫助、教唆、便利和參謀等一切行為。傳統上一般認為,洗錢的本質是非法收益的合法化。[1]
從國際方面來看,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全世界每年洗錢的數額占全球GDP的2%-5%,根據近年全球GDP的情況來看,這一數值大概在0.6萬億-1.8萬億美元之間,并且這一數值每年還在以千億美元的數額保持高速增長。我們從表1中可以清晰的觀察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洗錢行為一直在發達國家的GDP中占有較高比例,意大利甚至一度達到33%的驚人水平。
表1 世界主要國家洗錢占GDP比例表
單位:%

數據來源:高贈安.基于交易的可疑洗錢行為模式與反洗錢對策[C].博士畢業論文,2007年6月。
國內這方面情況也不容樂觀,2001年以來,我國各類非法收入通過金融系統洗錢規模的擴大而迅速增加,據專家估計,我國每年約有350多億官員的灰色收入與700多億元的走私收入非法流向國外,而每年通過地下錢莊流入國內的資金也有約1200多億元。僅僅在3個項目下的洗錢金額已接近2001—2006年我國GDP均值(如表2所示)的1.5%。
表2 2001-2006我國GDP情況表
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筆者根據相關單位《中國統計年鑒》整理得出。
(二)洗錢造成的危害
巨額的洗錢活動不僅造成上游犯罪行為愈演愈烈,還會極大地擾亂了我國政治、經濟和金融秩序。
首先,洗錢加劇了腐敗滋生。腐敗作為洗錢的眾多上游犯罪行為之一,較其它犯罪與洗錢聯系更加密切,腐敗犯罪的核心環節就是資金的藏匿和轉移,通過洗錢,腐敗行為所涉及的非法所得尤其是巨額的資產就可以轉化為合法收入,因此可以認為洗錢是腐敗行為的延伸和繼續,而這種延伸和繼續所帶來的惡果則會影響到我黨的執政根基,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
其次,洗錢為犯罪集團提供了經濟支持,危害社會安定。洗錢行為的上游犯罪相當廣泛,在我國刑法中規定的洗錢的上游犯罪活動,包括:走私、販毒、黑社會性質的有組織犯罪和恐怖主義活動等,而這些犯罪活動之所以可以成功實施并且愈發嚴重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有著穩定的經濟基礎,主要通過洗錢行為支持。
再次,洗錢活動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經濟領域的很多犯罪活動,往往與洗錢行為有關聯,包括:私分國有資產股東權益、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按虛假利潤指標分紅以及損公肥私的投資行為等等,這些違法犯罪活動造成企業管理混亂、賬務虧空,引發經營風險,擾亂經濟秩序。這些活動所產生的違法犯罪收益又通過洗錢以各種表面合法的形式藏匿于國內或轉移境外,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最后,洗錢行為還會影響一國形象。由于洗錢行為與其它各種犯罪活動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如果一國洗錢情況較為嚴重,必然會對本國形象造成負面影響,不僅不利于本國吸引外資和加強經濟建設,也會影響一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
二、我國反洗錢工作的進程與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突現
(一)我國反洗錢工作的進程
面對國內外洗錢犯罪的嚴峻形勢,我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圖1):1990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關于禁毒的決定》規定了“掩飾、隱瞞毒贓性質和來源罪”。1997年修訂的《刑法》第191條專門規定了洗錢罪,明確將洗錢行為規定為刑事犯罪。在2001年12月《刑法修正案》中,將“恐怖活動犯罪”列為了洗錢犯罪的上游犯罪,適應了打擊洗錢犯罪行為的需要。2003年,國務院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承辦組織協調國家反洗錢工作。2004年,我國在人民銀行組織框架內成立反洗錢局,確立了中國人民銀行在反洗錢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執行維護金融系統穩定的重要職能。2004年4月人民銀行組建了中國反洗錢監測中心,負責反洗錢情報的接收分析工作,同時牽頭建立了包括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和外匯管理局等金融監管部門的反洗錢工作協調機制,初步建立了我國反洗錢工作的組織體系。2007年1月1日,《反洗錢法》和新修訂的《金融機構反洗錢法規》正式生效。2007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了必須上報的幾種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通過以上努力,基本上使我國的反洗錢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規范化和國際化的軌道。[2]

(二)反洗錢工作面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雖然通過以上努力,使我國的反洗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每年通過中國洗出去的黑錢仍然達數千億之多,問題依然相當嚴峻。造成此種現象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很好地解決反洗錢監管機構與銀行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由于金融機構在一國支付體系及金融資產托收和轉移過程中的獨特作用,洗錢者將金融機構作為了洗錢的首選渠道,在金融機構中又以銀行為主要渠道,因此,以銀行業為主的金融機構就始終站在反洗錢的第一線,是反洗錢的核心力量。然而,由于洗錢者、銀行、監管部門三方所處位置不同,對通過銀行完成的資金支付的真實信息擁有程度也就存在較大的差異。
首先,在洗錢者客戶和銀行之間,洗錢者處于較為隱蔽的有利位置,有著合法的職業和身份,可以從容地進行包裝,銀行對此卻處于不利的位置,是信息的劣勢方。其次,在洗錢者和監管部門之間,洗錢者同樣處于有利位置,監管部門缺乏直接來源于有關洗錢者的資金交易信息,是信息的劣勢方。最后,在銀行和監管部門之間,銀行因與客戶直接接觸而比監管部門更了解客戶的資金交易情況,是信息的優勢方,監管部門仍是信息的劣勢方。
顯然在理性人假設的前提條件下,如果缺乏必要的約束,作為信息的優勢一方便極有可能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利用信息優勢實現自身的利益,而損害信息劣勢方。而且洗錢者本身在從事著犯罪行為,不可能將自己的犯罪行為告知監管機構,因此監管機構只有通過努力最大程度的實現監管機構與銀行業的信息對稱,才能夠獲得第一手的準確信息,進而切實有效的打擊洗錢犯罪。
三、銀行業參與反洗錢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銀行業參與反洗錢工作增加的成本支出
銀行業如果積極配合監管機構的反洗錢工作,實現其優勢信息共享,顯然會增加成本支出。首先在員工成本上,銀行業為很好地收集并處理信息,必然需要增加相應的崗位和人手,而崗位設置需要固定的投入,同時員工的工資以及津貼等費用也是一個持續的投入過程。其次,反洗錢工作面臨的是高智商、多變化的罪犯,因此需要對反洗錢工作者進行持續不斷的后期培訓,這些后期投入無疑會增加銀行業成本。再次,要掌握到第一手真實的資料就必須要求銀行業進行積極而且主動的調查工作,這些調查工作就會形成包括設備、差旅費、辦公用品在內的一系列費用,增加銀行業成本。最后,也是最為嚴重的成本,就是銀行如果積極地與監管機構溝通信息,對可疑業務積極進行上報處理,對各項業務往來認真調查,同時對客戶身份進行仔細確認,其結果勢必會造成其業務量的增大和效率的降低,造成部分客戶流失,最終降低銀行業的盈利性,而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銀行不會將自己的利潤拱手讓出。如果銀行為了彌補搜集信息和監督成本以及由于失查或無意協助了洗錢行為而受到的處罰所帶來的損失,只能借助增加其他業務收入以彌補這部分損失,如適當上浮其貸款利率水平、提高中間業務手續費用等。而此時就會出現:資信較好、比較安全守法的公民在這種假設下會逐漸退出市場,而高風險偏好的(含洗錢者、投機者)參與人占比增加,過高的違約率會增加銀行的邊際風險,導致銀行業務預期收益下降,這也就是所謂的逆向選擇。
(二)銀行業參與反洗錢工作可能帶來的收益
那么銀行業在目前階段共享其優勢信息,帶來的收益包括哪些呢?首先,最為直接的是可以避免監管機構的處罰,由于銀行業積極主動的配合,積極披露其掌握的各項信息,因此不會受到監管機構處罰;其次,由于其在共享信息方面的積極表現,監管機構也會給予其一定的政策支持,包括在再貸款和再貼現領域,監管機構可能會給予更為有利的支持;同時,可以提高銀行業自身的信譽,通過積極的共享行為,表現出其對反洗錢工作的極大支持,樹立其在公眾心目中良好的形象。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銀行業在共享信息過程中所付出的包括資源流失、成本增加等都是顯而易見的,而所獲得的收益卻基本上都是隱性的,收益和成本無法匹配。因此在沒有外部手段介入的條件下,銀行業主動與監管機構共享優勢信息的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需建立起金融業的反洗錢成本補償機制和激勵機制,使其愿意主動與監管部門共享其優勢信息。
四、解決反洗錢監管中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建議
(一)完善反洗錢的內控制度
為提高金融機構反洗錢效率,監管部門應細化反洗錢的內控制度,對金融機構提供詳細的制度建議,采用具體的示范、建議、勸告、指示、鼓勵等非強制性監管手段,并輔以利益誘導,促使金融機構認真履行反洗錢義務。監管部門可以派專門人士幫助金融機構開展反洗錢宣傳和培訓工作,并加快以立法的形式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暢通信息供給渠道,建立高效率的信用信息管理體系,以保證市場所需信息能夠及時、準確、公正地得到公開,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和代理人的信息租金。
同時,在信息報告的格式和內容上,監管部門要根據外部形勢變化積極主動進行更新,使信息報告的標準和準則能夠很好的適應和配合反洗錢工作的需要,銀行業也可以根據此標準格式準確提供具體信息,從而達到信息共享,更好地打擊洗錢犯罪行為的目的。
(二)提供經濟補償作為金融機構反洗錢成本的補貼
通過銀行積極提供反洗錢信息,監管部門可以更容易找到反洗錢工作的突破口。因此,監管機構應該根據銀行業提供信息的重要程度,在洗錢資金追繳成功后,按一定比例對提供信息的銀行進行物質獎勵,即使沒有最終追繳到洗錢資金也要給予一定的象征性的獎勵。表面上看,監管部門將一部分罰款收入用于補貼和激勵金融機構反洗錢,似乎損害了自己的利益,實則不然。反洗錢作為一種對社會有正效用的經濟活動,監管部門在決策時應從維持社會秩序,維護經濟穩定,保護國家財產安全以及對經濟金融效率的促進等角度來考慮,讓出一部分罰款所得,用于補貼和激勵反洗錢的金融機構,雖然減少了短期罰款收入,但是有利于反洗錢力度的加強和持續開展,可以增加社會總福利,對于反洗錢工作是一項“帕累托改進”。[2]
(三)建立懲獎基金制度
監管部門可以效仿其它行業中采用的懲獎基金制度,建立統一的信息評價標準,對在反洗錢信息領域表現積極的銀行,通過懲獎基金給予嘉獎,頒發證書,并在銀行業領域進行正面宣傳,利用監管機構手中的政策性工具給予其一定的政策性優惠;加大對銀行業的故意不報告,違法違規隱瞞信息等行為的打擊力度,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體現其獎懲行為。同時,對國內的商業銀行,在其協同反洗錢成功后,退回該銀行已繳納的與黑錢有關的稅款,或讓部分存款作為罰沒收入仍留存在該行不提走或給予一定的寬限期,使銀行不致因為積極的反洗錢工作導致正常的經營業務受到損害?!?/p>
參考文獻:
[1]反洗錢編寫組.反洗錢[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2]馬鄖.金融機構反洗錢機制研究[J].財經論壇,2004,(2).
[3]高贈安.基于交易的可疑洗錢行為模式與反洗錢對策[C].博士畢業論文,2007年6月.
[4]龔凌霏,李挺.試析我國反洗錢現狀及對策[J].金融與經濟,2005,(2).
[5]朱寶明.我國銀行業反洗錢的成本與收益分析[J].金融研究,2004,(4).
[6]蔣海.金融監管中的激勵沖突與調整[J].財經科學,2004,(1).
[7]李天德,馬德功.我國反洗錢機制中的問題及完善對策[J].上海金融,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