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些支持創業板的人士,動輒說是為了鼓勵企業創新,這和當年發展資本市場是為了搞活國企一樣,忽視股東利益,只不過更沒有道理
近來,內地建立創業板市場的輿論漸熱。不過,對創業板的投資者而言,十有八九都會受到傷害。
在2008年伯克希爾公司的股東大會上,有位股東提問:“在過去幾年里,我有一家優秀的小企業,但我不能使它成長到下一階段。看起來,我忽略了一些要素。我希望能得到您的建議。”
巴菲特的合伙人芒格的一席回答頗堪玩味。
“你需要記得,事實上,大部分小企業不會變成大企業。同樣,大部分大企業會持續地變成中等或更糟。所以,這是艱苦的比賽。而且,所有的參賽者都會死去。這就是游戲規則,你必須適應它。我們只是抓住了一個變成了大企業的小企業,那就是再保險部門。阿吉特杰恩和沃倫,還有其他人,從空氣中創造了一個偉大的、有價值的企業。”
我們早已知道,伯克希爾從小變大,實施了無數次收購,但是,芒格提醒我們,在他們投資的小企業中,真正由小變大的只有一家,這不發人深省嗎?
是啊,巴菲特最成功的投資案例,都是在大企業的股價遭到低估時買入而已,如《華盛頓郵報》、可口可樂、美國運通、吉列和中石油等。
如果連巴菲特和芒格這等成功和專業的投資人,投資“創業板”的成績也是如此糟糕,我們一般的投資人會更好嗎?
除了考慮到小企業成長為大企業的概率很小,我們尤其要注意所謂的高(科技)新(興)產業中的企業對投資者的殺傷力。
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近100年,飛機、汽車和電腦等發明,為消費者創造了極大的方便和福利。我們可能想當然地認為,投資這些產業的股東一定大獲其利。很不幸,事實恰恰相反。
在當年科技和網絡熱潮中,巴菲特幾乎不在高科股上投1分錢,引來一片質疑。一般人可能對巴菲特多次提到“不熟不做”的投資原則印象深刻,卻很少注意他以汽車和飛機產業經驗為例,證明涉入高新產業的股東是“冤大頭”。
在20世紀上半葉,美國人為汽車的發明激動不已,竟然出現了2000多家汽車公司,但最終只留下了三家大公司。如果不是政府支撐,這三家現在也該玩完了。也就是說,如果是長期投資的股東,他們會血本無歸。
上世紀另一項偉大發明是飛機,投資者的境遇同樣慘痛。早在20世紀50年代,巴菲特的恩師格雷厄姆已在《聰明的投資人》中提到了投資飛機業的危害,而巴菲特雖然一直聲稱《聰明的投資人》是促使他走向康莊大道的決定性的一本書,后來卻仍以優先股方式大舉購買了“美國航空”股票。巴菲特深陷其中,幾乎不能自拔,最后是憑著運氣逃了出來。真的,巴菲特僅僅是運氣好而已。
巴菲特不得不自嘲:如果有時光機器,讓他回到萊特兄弟發明飛機的時代,他一定把那架“小鷹號”給打下來,讓前赴后繼的飛機投資人幸免于難。
那么,有人一定會問,為什么有那么多的私募和創投仍在趨之若鶩地“投資”呢?搞錯啦。他們只不過是“二道販子”,是要把所謂的“創業板”的股票賣給投資人而已。不信的話,如果沒有二級市場的“出口”,世上還有幾家創投或私募?
現在一些支持創業板的人士,動輒說是為了鼓勵企業創新,這和當年發展資本市場是為了搞活國企一樣,忽視股東利益,只不過更沒有道理。中國有多少家“創新企業”啊,而創業板的容量又有多大?讓少數的企業上創業板,不過是僅僅富了極少極少的人而已。還有,就是提供具有極度投機特點的泡沫產品,讓更多的投資人失去財富。
更何況,玩上市游戲,只會讓更多的創業企業不務正業。香港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就批評有些內地地產代理公司成功上市,籌集到驚人的資金,同時卻把業內公司的經營方式引上了“邪路”。
“于是,市場上出現了很多瘋狂的地產代理經營者,他們不管分號開了之后有沒有生意,也四處開分號。有些連員工也招聘不到,也一樣租鋪裝修,把招牌掛上去再算。有很多商鋪,雖然燈明火猛,但里面只有一名接待員,完全不可以提供正常的代理服務。打開門面,全無收益,只是不斷燒錢,但一樣有人樂此不疲。”
施永青無可奈何地寫道:“市場上出現了一批這樣的可以不計成本的公司之后,鋪租被搶高了,工資亦被這樣搶高了,他們最終或許無法生存下去,但在他們未退出市場之前,很多正統的經營者都給他們害死。中原的情況好一點,我們最多只是賺少一點,但一些中小型的同行,已被他們逼迫得走投無路。”
這些野心勃勃者不僅害了同行,而且一旦最終不能上市,也會害了自己。類似 的報道比比皆是,這兒就不細談了。■
作者為《科學與財富(Value)》(www.valuegood.com)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