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是“突襲”,第二次是“長征”。在半年多的艱苦談判后,兩家公司當天晚上終于簽署相關法律文件。中鋁決定動用約195億美元現金,通過購買資產和可轉債形式向力拓注資。
《財經》記者 嚴江寧 趙劍飛
英國倫敦當地時間2月11日傍晚,高偉紳(Clifford Chance)律師事務所在倫敦城內Coleman Street的辦公室里,中國鋁業公司(下稱中鋁或中鋁公司)總經理肖亞慶與力拓集團(RioTinto)首席執行官艾博年(Tom Albanese)再次相見。
兩人已經記不清這是過去一年里第幾次見面了。從去年7月開始,肖亞慶與艾博年兩人每月都會至少見一次面,最多時則超過三次,所談的只有一件事——中鋁注資力拓。
知情人士告訴《財經》記者,雙方談判主要以香港為據點。
2月9日中午,肖亞慶從北京飛往倫敦,已經是成竹在胸,隨行的財務顧問隊伍也擴大了許多,包括野村證券、百仕通集團、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和摩根大通。
在半年多的艱苦談判后,兩家公司當天晚上終于簽署相關法律文件。中鋁決定動用約195億美元現金,通過購買資產和可轉債形式向力拓注資。
一年前的2008年1月31日,中鋁聯合美國鋁業公司(Alcoa Inc.,下稱美鋁)出資140.5億美元,購買英國力拓礦業股份有限公司(Rio Tinto plc,下稱力拓英國)12%的股份(占力拓集團股份9%),創下中國企業最大手筆對外投資,令中鋁和肖亞慶成為全球媒體的頭條人物。此番195億美元投資,再次將中鋁和肖亞慶推上風口浪尖。
如果說上一次中鋁采取的是“突襲”,這一次則可以稱之為“長征”,耗時長久而且談判艱難。甚至在中國春節期間,中鋁的談判團隊也沒有停止工作,直至力拓即將公布2008全年業績的前夜,才最終達成交易。倫敦時間2月12日上午,力拓和中鋁共同對外宣布交易,力拓同時宣布了去年全年的業績。
針對中鋁和力拓公布的交易方案,《財經》記者采訪的多位中國業內人士均給予積極評價。此舉將令一直處于下游市場的中國公司得以大規模參與上游供應方,獲得力拓極占優勢的鐵礦石、銅、鋁等資產部分權益,對未來三種礦產資源的全球供應格局亦將有重大影響。如果交易順利達成,也可謂將永久性消除全球第一大礦業公司必和必拓(BHP Billiton)通過收購力拓進一步壟斷鐵礦石供應的擔憂。
正因為此,交易尚未披露,就已經在力拓董事會內部引起分歧,導致將于今年4月出任董事長的吉姆·棱(Jim Leng)在交易宣布之前辭職。盡管交易獲得力拓董事會一致認可,還是需要獲得力拓股東大會、澳大利亞等國政府部門的批準,并通過澳大利亞和德國的反壟斷審查,才可正式生效。
如果交易獲批,未來中鋁將長期參與到力拓的管理與運營當中,大宗礦業市場是否能夠回轉,直接關系到中鋁投資的盈虧情況。對于志在成為一家“國際化領先多金屬礦業公司”的中鋁,或許這才意味著“長征”的真正開始。
中鋁參與交易的內部人士告訴《財經》記者,肖亞慶2月13日從倫敦飛回北京,中鋁海外控股有限公司總裁王文福、中鋁海外開發部主任趙振剛及財務顧問團隊核心成員,將直接飛赴澳大利亞,與此前抵達澳大利亞的中鋁副總經理呂友清、中鋁海外開發部執行副總裁邰宇等人匯合,繼續余下的工作。
據悉,中鋁有望在2月17日正式向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下稱FIRB)提交申請,從而正式拉開交易審查程序。根據FIRB的規定,審查時間最長可達130天。力拓的股東大會則有望在今年3月召開,屆時中鋁與力拓是否能走到一起將最終揭曉。
“聯吳抗曹”之策
“事實上,從那兒以后,(和力拓交易)這件事我們就從來沒停止過。”中國農歷春節之后,中鋁與力拓宣布交易前夕,接近交易的中鋁內部人士向《財經》記者坦承。
“那兒”是指2008年1月中鋁聯合美鋁入股力拓一幕,當時中鋁這一舉動被稱為“突襲”了市場。中鋁卷入這一交易的起因,則是必和必拓在2007年10月提出了對力拓的收購企圖。
中鋁“突襲”得手之后,2月6日,必和必拓堅持發布了對力拓的收購要約,提出以3.4股必和必拓股票換1股力拓股票。但是,這一收購報價被力拓拒絕,力拓董事會稱這一價格低估了力拓的價值。
對于持有力拓9%股份的中鋁,此刻已經基本不再擔心必和必拓的惡意并購,但是如果必和必拓和力拓進行“友好并購”,中鋁仍然無法阻攔。故而,中鋁確定了“聯吳抗曹”的戰略,即聯合力拓抵抗必和必拓,讓力拓對于中鋁保持希望,拒絕必和必拓的報價。
知情人士透露,自2008年4月起,中鋁就開始與力拓探討進一步合作的可能。但在那時,力拓完全排除了資產層面的合作,而且其心理價位也非常高,“當時力拓的股價只有60英鎊-70英鎊,但力拓的最低價位是120英鎊”。
直至2008年11月初,歐盟反壟斷監管機構對必和必拓收購力拓發出“反對聲明”,力拓的心理預期隨之開始滑落,力拓英國的股價,也從超過70英鎊/股的高點跌落到不足30英鎊/股。2008年11月25日,必和必拓宣布撤回對力拓的收購,力拓英國公司股價進一步跌至每股15英鎊左右。
一直拒絕必和必拓報價的力拓,此時不得不獨自面對2007年因收購加拿大鋁業公司(Alcan Inc.)帶來的近400億美元的債務負擔。隨后,力拓開始轉入應對困境,宣布了大幅裁員等一系列舉措。
“兩拓”合并最終破產。這也令中鋁在力拓的投資出現巨額賬面虧損——在不到一年里,中鋁對力拓140.5億美元的投資已縮水超過三分之二。
中鋁內部承認投資遭受了虧損,但表示,這從戰略意義上保全了力拓的資產,而必和必拓的退出又給了中鋁機會,并且迫使力拓降低了期望要求。
“如果不是力拓陷入如此大的財務危機,急于擺脫債務負擔,中國企業恐怕很難有這么好的機會收購優質礦業資產。”一位澳大利亞礦業公司在中國的高層如是評價中鋁所面臨的機會。
在必和必拓撤回收購計劃后,力拓的態度開始發生改變。同時,力拓開始認識到,單單靠出售股權不可能籌到足夠資金,必須出售資產。中鋁與力拓的合作出現了實質性的轉機,雙方的談判進入資產層面。
中鋁內部人士透露,起初力拓和中鋁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力拓希望能把自己的資產打包出售,而且范圍越大越好,不論中鋁感興趣的或是不感興趣的,中鋁則只想為想要的資產埋單,這些資產包括鋁、銅和鐵礦石。
在力拓的鋁、銅和鐵礦石三大類主要產品中,中國消費了全球三分之一的電解鋁、四分之一的銅和一半以上的海運鐵礦石。因此,這三類資產對于中國市場當屬最具戰略意義。
得手優質資產
經過多重談判,中鋁最終鎖定了力拓的九塊資產,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鋁土礦之一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韋帕(Weipa)鋁土礦、全球產量最大的銅礦智利埃斯康迪達(Escondida)銅礦、擁有全球最大的露天銅礦的美國猶他州肯尼科特(Kennecott)銅業公司、全球最主要鐵礦之一澳大利亞哈默斯利(Hamersley)鐵礦等的少數權益(詳見表)。
中鋁將投入約123億美元,與力拓在上述鋁、銅、鐵礦石資產層面建立戰略聯盟。但在這些優質資產中,中鋁所持有的股份全部只有少數股權。麥格理的分析師表示質疑:“一流資產里的少數股份能有多大的戰略意義?”
參與交易的中鋁內部人士則告訴《財經》記者,中鋁的既定戰略就是“多金屬,國際化”,這樣的方式和機會,對中鋁來說可以“一步走向國際化”。“和之前的投資相比,力拓的資源無論從資源量還是資產的質量上看,都要更為優越。”
根據協議,中鋁亦并非簡單持有少數股份,中鋁和力拓將組建鋁土礦、鐵礦石銷售合資公司,其中鐵礦石銷售合資公司將負責哈默斯利30%的鐵礦石在中國的銷售,而且還可以與力拓就額外的產品簽訂銷售協議。
據力拓CEO艾博年透露,力拓2008年鐵礦石產量為1.75億噸,其中56%(約9800萬噸)銷往中國。哈默斯利年產鐵礦石約1.1億噸,30%相當于3000萬噸,不及力拓在中國銷量的三分之一。
鋁土礦銷售合資公司在滿足力拓內部需求的基礎上,合資公司將負責在澳大利亞之外銷售一定比例的韋帕鋁土礦,其余的仍由力拓負責銷售。根據協議,中鋁還將按正常商業條款獲得25年韋帕鋁土礦的供應保障。
上述安排,相當于中鋁確保了一定數量的鐵礦石、鋁土礦的供應。
除了123億美元資產層面的投資,中鋁還將用72億美元認購力拓次級可轉債。該債券轉股后,中鋁持有力拓股份將由目前的9.3%最多上升到18%,其中在力拓英國持股比例,由目前的12%上升到19%,在澳大利亞力拓礦業有限公司(Rio Tinto limited)持股14.9%。
可轉債分為兩部分,A部分31億美元轉股價為每股45美元,B部分41億美元轉股價格為每股60美元,較力拓1月30日的收盤價均有較大幅度的溢價。
按72億美元認購力拓9%股份計算,中鋁這筆投資相當于對力拓整體估值為800億美元。這一估值較力拓目前約433億美元的市值高出85%。
相應巨額投資,中鋁除了可在各項資產的控股公司派駐董事,還有權提名兩位非執行董事(其中一人為獨立董事)進入目前力拓的15人董事會。根據雙方協議,當中鋁累計持有14.90%以上力拓的股權,中鋁有權向力拓董事會提名兩名董事;當持股比例低于14.9%但高于9.9%,中鋁公司將提名一名董事。
“派駐一個或兩個董事,并不可能實現對公司的控制,但可以通過這一舉動爭取發言權和影響力。”中鋁內部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財經》記者獲悉,兩位董事人選中將會有一人來自中鋁,另一位由中鋁之外的獨立人士擔任,目前尚未確定最終人選。
中鋁在與力拓的合作意向書中承諾,會在2009年3月31日之前完成融資。由于中鋁沒有在公告中披露更多細節,市場對于中鋁的債務情況表示擔憂。2008年第一次買入力拓股份后,中鋁的凈債務權益比率已經從2006年不到20%的水平迅速攀升到130%。中鋁尚未歸還第一次收購時從國家開發銀行獲得的80億美元貸款,而未來即將負擔的195億美元的債務中,中鋁又如何確保自己的財務安全?
肖亞慶在交易之后的發布會上回答《財經》記者提問時明確表示,中鋁已經和有關銀行進行了樂觀的商談,目前有多家銀行對此項目很感興趣,最終中鋁會根據最終交易的需要來完成融資安排。
中鋁內部人員則透露,“從這個項目規模看,多家(銀行)給我們提供融資,還是有可能的,也是合理的。”
據《財經》記者了解,在中鋁第一次入股力拓時提供大部分融資的國家開發銀行,仍將牽頭負責此次中鋁的融資,中國的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將不會參與這次交易。
力拓之困
向中鋁出售資產方案,一度在力拓內部產生巨大分歧,并導致原定于今年4月出任力拓董事長的吉姆·棱辭職。
吉姆·棱原為印度塔塔鋼鐵(Tata Steel Ltd)公司副董事長,他于今年1月14日被選定接替力拓即將離職的董事長保羅斯金納(Paul Skinner)。根據澳大利亞當地媒體報道,吉姆棱更支持通過配股方式融資,他提出應該在澳大利亞配股融資。
《財經》記者獲悉,中鋁與力拓的交易方案大致形成也是在今年1月,吉姆·棱當月專程帶領力拓全體高管飛到北京,與中鋁進行會談。
顯然,吉姆·棱未能說服力拓董事會改變已經與中鋁達成的方案,最終他本人在2月9日宣布退出力拓,辭去董事及董事長職務。吉姆·棱在對外發布的聲明中表示,希望他的辭職可以令董事會達成一致決議。
吉姆·棱的辭職,更加劇了市場對中鋁投資方案能否獲得股東認可的擔憂。據媒體報道,針對力拓前十大機構投資者的調查顯示,他們不會對交易方案立刻投反對票,但他們會根據交易細節來作出決定。
接受中鋁或是選擇另一種更優的方案,力拓的管理層一直在多種選擇中掙扎。直到2月12日交易公布的最后一刻,市場仍爭議是否有“更優的選擇”。
2007年收購加鋁,使得力拓背上了近400億美元的債務負擔,而中鋁的195億美元若能成功注入,大部分將用于提前償還2009年10月到期的89億美元和2010年10月到期的100億美元。這意味著力拓基本能擺脫這兩年財務負擔的困擾,可以繼續有選擇地投資于某些成長性好的長期項目。“這給予了力拓兩年的喘息時間。”艾博年強調。
艾博年甚至認為,與中鋁的交易甚至優于必和必拓所提出的換股合并條件。
比較配股和與合作的利弊,業內人士認為,配股的方式更直接,不受監管層面的限制,也不受合作條款的限制,方式更為靈活,但是在股價低迷的時候,配股價格一般較低,對現有股東利益往往不利。
交易的更大爭議來自是否應該讓中鋁——這一下游最大市場的中國公司——進入全球礦業巨頭的戰略資產。
“從西方市場的觀點看,它們(礦業公司)不喜歡與顧客的戰略合作,認為會從根本上影響市場營銷的結構。”澳大利亞一家礦業公司在中國的管理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交易公布后,力拓和中鋁都將面對巨大的輿論壓力。外國部分媒體在評價這筆交易時苛刻地表示,面對一家從前的客戶、中國的國有企業對澳大利亞重要資源企業的投資,這是讓自己的消費者奪取了主人的地位,“等于放狐貍鉆進自己的雞窩”。
前路漫漫
對于艾博年和肖亞慶,現在遠未到可以舉杯慶賀的時刻。除了需要獲得力拓股東大會批準,本次交易完成的前提條件包括中國、英國、澳大利亞、美國的政府審批,以及澳大利亞和德國政府的反壟斷審批。倘若全部相關交易條件均得到滿足或者豁免,交易的絕大多數要素才能在今年7月31日前生效。
在力拓和中鋁宣布交易前夕,澳大利亞財長韋恩·斯萬(Wayne Swan)公開表示,將對外國并購法定細則進行修改,強調任何投資,包括通過可轉換債券等工具進行的投資,都將被列入需審批的范疇之內。這則聲明明顯指向力拓與中鋁的交易。
斯萬2月12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避了是否會批準力拓與中鋁交易的問題,僅表示會根據2008年所公布的審批方針(guideline)對交易進行審查。
對此,中鋁早已有所準備。“我們和澳大利亞政府已經有過溝通,一直保持溝通是很必要的,這樣不會刺激(shock)他們。”中鋁內部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并且中鋁通過已有的溝通,已經有了一定的把握。
亦有分析認為,由于中鋁僅持有力拓資產的少數股權,急于刺激經濟的澳大利亞政府并沒有理由反對中鋁的投資,畢竟這筆大交易能夠帶來更多的投資,以及當地人民更多的就業機會。
“如果最終交易能夠實現,對中鋁倒是一個不錯的結局,畢竟之前出現了很大的虧損,很遺憾。但能夠直接介入一個優質礦業公司的優良資產,等于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一家中國PE的管理人如是評價。
在中鋁與力拓宣布交易同時,美鋁也宣布從中鋁贖回此前入股力拓時所提供的10億美元可轉債。中鋁內部人士稱,美鋁此時退出避免了三家公司關系復雜化,也可以減少交易通過反壟斷審查的阻力,“是對中鋁的最大的支持”。
此外,市場還傳出中鋁總經理肖亞慶可能去職的消息。肖亞慶對《財經》記者表示,與力拓的合作經過了詳細的研究和討論,整個管理團隊和董事會對此高度一致,“中鋁不會因為任何人的變化改變發展方向。”■
本刊實習記者邵理革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