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僅靠調整匯率來改變儲蓄率等四則
2月2日至2月15日
焦點
不能僅靠調整匯率來改變儲蓄率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周小川
在馬來西亞央行高級研討會上的發言
2009年2月10日
導致全球儲蓄率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樣的,不能簡單地將儲蓄率高低說成只與匯率有關。統計上,匯率與儲蓄率存在一定相關關系,但相關系數不高,也不夠顯著。故不能簡單地認為,通過名義匯率的調整,可以大幅度改變儲蓄率水平。
全球范圍內的儲蓄不平衡仍會在今后一段時期內存在,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使儲蓄合理流動。對東亞國家而言,降低儲蓄率,需要從經濟增長模式、產業結構、價格體系等多方入手,實施一攬子綜合性調整與改革,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也是“綜合藥方”的一部分。
同時,某些經濟體的高消費、低儲蓄經濟增長模式是難以持續的,其增長模式的反思勢在必行。但就美國而言,當下可能并非提升儲蓄率的最佳時機,需要在增加儲蓄與刺激消費、恢復經濟增長政策間進行恰當平衡。
為在全球范圍內提高配置效率,可以考慮把儲蓄盈余更多地引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這些經濟體是未來全球經濟中的高成長點,其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但缺乏發展必需的資金。而從國家層面講,為推動新興市場國家減少外匯儲蓄、擴大內需,國際組織和有關國家應該幫助發展中國家建立嚴密的預警體系,防止掠奪性投機沖擊,同時,應繼續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避免全球外匯資產過度集中于單一貨幣。
金融
貨幣錯配對中國貨幣供應量有長期影響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 宋健 賀慶春
“貨幣錯配對我國貨幣政策影響的實證研究”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年第2期
貨幣錯配在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嚴重的貨幣錯配會影響貨幣當局對貨幣供求變化的測度,造成貨幣手段調節經濟失靈,進而對一國的經濟金融造成較大沖擊。
本文在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后,通過實證檢驗發現,貨幣錯配在中國對M1產生的影響較為直接和迅速;對M2產生的影響較為持久,影響的程度也更大。沖擊響應的正效應在經歷了衰減和振蕩后,仍然保持在較高的位置。
這說明,貨幣錯配對中國貨幣供應量的影響是長期的。協整檢驗結果揭示,中國貨幣錯配程度與貨幣供給量之間,呈現較強的正相關性。這不僅削弱了央行的獨立性,而且還可能導致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的弱化,甚至失靈。
宏觀
經濟刺激計劃需全球協調籌資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林毅夫
在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演講
2009年2月10日
能否防止保護主義,以及能否出臺規模足夠大、相互協調的、讓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受益的經濟刺激計劃,是世界經濟能否走出困境的兩大因素。
當前不少國家出臺的經濟刺激計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的目標背道而馳,所以,要提出“替代方案”,既有利于世界經濟走出危機,也有助于遏制正在滋生的保護主義。同時,許多發展中國家因其財政和外匯狀況不好,很難通過大規模的財政赤字刺激經濟復蘇,更需要有錢的國家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基于此,由美國領導的發達國家和中國與石油出口國等外匯儲備大國,可在今后五年內每年拿出當年GDP的1%,籌集2萬億美元,由世界銀行進行協調管理,主要投資于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項目和綠色經濟,以帶動全球經濟復蘇。
社會
東亞儒家模式的社保形式更符中國現實
中國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長 鄭秉文
“社保基金的法律組織形式:歐盟的經驗教訓”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對社保模式的劃分有歐洲模式和美國模式,也存在東亞儒家模式,后者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中國的臺灣地區和香港特區,都已初見端倪。
其最大的特點是:類似法國和歐洲大陸的自治管理、互助因素、社會伙伴合作主義等傳統因素,在所有東亞經濟體社保基金管理中都不明顯,甚至沒有。在東亞新興經濟體里,不僅經濟增長是“政府發展型”的,或稱“政府主導型”的;而且,在東亞儒家社保基金法律組織形式里,政府也占主導地位。這與社保基金管理中,自我收支平衡的制度目標要求不相矛盾。
從某個角度講,自治管理、互助制度、社會伙伴關系這些傳統,是一種路徑依賴。既然中國沒有走過這條路,就要根據現實予以權衡。目前中國正在制定《社會保險法》,歐盟互助式和社會伙伴式社保基金法律組織形式,基本不適合中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