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啟蒙人道主義到世俗人道主義

2009-01-08 05:28:00王達敏
文學評論 2009年5期
關鍵詞:人性

王達敏

內容提要新時期至新世紀人道主義文學思潮,在現代性的啟蒙語境中崛起,并形成了邏輯演進的發展態勢:從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啟蒙人道主義演變為90年代以來的世俗人道主義。啟蒙人道主義是新時期啟蒙思潮的文學表現形式,具有明顯的意識形態色彩。世俗人道主義是自我定義的、倫理和人性本位的人道主義,以其世俗的倫理觀念為核心。目前主要有三種世俗人道主義顯示出新時期至新世紀人道主義思想的發展。

在現代性語境中生成的中國文學的人道主義思潮,從五四時期行進到今天,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在這百年人道主義文學思潮史的標尺上,正好標出了三個大致均為三十年的時間刻麂五四時期至40年代末,50年代至70年代末,新時期至新世紀。

人道主義首先是作為政治哲學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傳播到中國來的。而作為文學思想的人道主義緊隨其后,于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通過翻譯、介紹西方文學作品而得到廣泛傳播,并形成人道主義文學思潮。從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一面是各種人道主義文學思潮相繼出現;另一面是人道主義文學思潮在發展中受到了來自“現代性敘事”內部的民族主義、現代主義等強勢話語的嚴峻挑戰,以及極左思想的排斥,致使它從“現代性敘事”中心走向邊緣。如果說文學的人道主義存在的合法性在第一個三十年受到了嚴重的挑戰,那么,到第二個三十年時,它存在的合法性則遭到了徹底的否定。從50年代至70年代末,人道主義是我國文學界乃至整個思想文化界深門重鎖、不能僭越的禁區,經過五六十年代幾次大肆討伐,人道主義終于在“文化大革命”中銷聲匿跡。第三個三十年,文學的人道主義思潮在新一輪“現代性敘事”中再次崛起,并形成了豐富而深入的邏輯演進的態勢,即從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啟蒙人道主義演變成90年代以來的世俗人道主義。我注意到,學術界對其的關注,到目前為止,依然是在新時期初期的啟蒙人道主義上作低空盤旋,忽略了90年代以來出現的新的人道主義文學思潮——世俗人道主義文學思潮。

70年代末至80年代是思想解放的年代、啟蒙主義年代,其啟蒙的內容是:反封建,破除現代迷信,清算極左思潮和極左路線給國家、社會和人民造成的種種危害,意在撥亂反正,倡導思想解放,把人從專制主義、蒙昧主義和極左思想中解放出來,推動社會變革,開創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進而使因為與新時期啟蒙主義一并產生的文學及其人道主義思潮具有啟蒙的性質,與整個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和思想等方面都發生急劇變化的社會變革緊密呼應。

新時期文學的啟蒙人道主義,其特點可以表述為:深切同情在極左政治暴力下被侮辱、被迫害、被冤屈的受害者和不幸者;批判極左思潮、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以及僵化荒誕的現實處境對人的傷害,對人性的扭曲異化,抒寫逆境中的美好人性,張揚人道主義精神。一切從人性、人道主義嚴重匱乏上產生的人道主義,幾乎都是從同情開始的。同情是人類普遍具有的一種情感,莎士比亞認為人類最可貴的品質是仁慈、同情。因此,我視同情為人道主義的邏輯起點,即人道主義生成的原點。在新時期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尋根文學和早期新寫實小說中,苦難和同情已經成為文學的基調。以往我們曾根據戰爭和革命的需要,將社會上所有人分為“屬己”與“異己”的兩個對立階級,這種政治的階級論為文學規定了不可逾越的原則,在30到70年代末的多數文學中,異己階級多是作為反面形象出現的,自然,同情不能施與他們。新時期的啟蒙人道主義不僅對“屬己”的知識分子、下放知青、干部、普通百姓的苦難和不幸深表同情,而且還對“異己階級”的一些善者和從善者的不幸遭難予以同情。例如,劉心武的《如意》對心地善良然而命運多舛的清王朝貝勒府的千金小姐多羅格格金綺紋苦難身世和愛情悲劇的描寫,充滿著同情與惋惜;雨煤的《啊,人……》對地主兒子羅順昌視倫理道德和階級論而不顧,一生一世深愛父親小妾的描寫,表現出理解和贊美;劉克的《古碉堡》對年青漂亮然而身世最悲慘、命運最不幸、所受的侮辱與迫害最深重的活佛小老婆曲珍的描寫,是一曲憂傷而溫情的人性頌歌;而汪雷的《女俘》和張笑天的《離離原上草》則在由戰爭和階級構成的敵與我、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的二元對立關系中抒寫人性,等等。這些作品表明新時期作家對人的理解的深化,其中蘊含著同情、寬容和博愛的人道主義思想。

同情是人道主義的原點,又是人道主義的基本命題,關鍵是要在人道主義之中注入“啟蒙”成分,才能成為“啟蒙人道主義”。新時期啟蒙人道主義文學思潮之“啟蒙”要義:批判極左思潮、傳統文化的消極力量以及庸常荒誕的現實處境對人性的取消,對人的尊嚴的踐踏。這一取向與當時整個社會對民主、人性、現代化、思想解放和社會變革的要求一致,具有思想啟蒙的意義。《啊!》、《夫婦》、《爬滿青藤的木屋》、《芙蓉鎮》等作品揭露恐怖的階級斗爭和政治迫害使整個社會變態,人性被扭曲;《天云山傳奇》、《靈與肉》、《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人啊,人!》等作品直指反右擴大化后知識分子的悲慘命運;《如意》、《楊花似雪》、《古碉堡》等作品探析封建血統論與極左思潮聯手對人性的摧殘;《內奸》、《康巴阿公》等作品從個人的悲劇命運來反觀整個民族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惡劣的思想狀態和人性狀態,《被愛情遺忘的角落》、《遠村》、《小城之戀》等作品描寫由封閉落后與思想保守而造成的一個個愛情悲劇,《單位》、《一地雞毛》、《風景》、《煩惱人生》等作品突現庸常荒誕的現實處境對人的侵蝕與異化。這些啟蒙人道主義文學作品向我們展現的是一個個非人道的世界,以“非人道”描寫傳達出人性和人道主義思想。

啟蒙人道主義作為一種人道主義形態,其“啟蒙”的要義落在“批判”上,在啟蒙的規約下,其人道主義一般標示出兩個路向。一是同情的路向,敘寫受苦受難者和不幸者,從反面通向人道主義,達到以“同情”指實“批判”,以“批判”強化“同情”的效果,這是悲憫性質的人道主義。二是在“同情”和“批判”的二維結構中生長出超拔向上的人道主義精神的第三維,即在苦難敘事或悲劇處境中正面抒寫美好人性,張揚人道主義精神。《愛,是不能忘記的》、《人啊,人!》、《天云山傳奇》、《楊花似雪》,《古碉堡》、《離離原上草》、《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芙蓉鎮》等數量可觀的作品,寫苦難寫悲劇,但不陷于苦難和悲劇,它們更強調人在面對苦難和悲劇時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勇敢堅韌的抗爭精神和高尚執著的理想追求,是一種近于浪漫的理想主義性質的人道主義。

80年代的啟蒙人道主義文學思潮進入90年代后,漸漸發生了豐富性的演變,原有的啟蒙人道主義雖然還在繼續,并且仍有拓展與深入,但其主潮已經被另一種新的人道主義文學思潮——世俗人道主義文學思潮所取代。

西方文藝復興至近代的人道主義,就整體而言,是“啟蒙——人本主義人道主義”。這種人道主義注重人的價值和世

俗世界觀,它直接反抗、否定的是中世紀基督教會和教皇的封建化、極權化制造的專制主義、蒙昧主義和禁欲主義,進而否定宗教神學的神本主義和未來主義。而它用以批判與否定神本主義的思想武器,則來自遙遠的古希臘文明。也就是說,相對于中世紀神本主義的宗教人道主義,文藝復興至近代的啟蒙——人本主義人道主義,多是世俗性的人道主義。但正式以“世俗人道主義”命名專指的人道主義,則出現在20世紀的美國。

世俗人道主義的代表性人物是美國哲學教授庫爾茨。據他說,世俗人道主義從一開始就遭到宗教保守主義和原教旨主義右翼分子的批判。批判者指責世俗人道主義缺乏道德的支撐,導致當代社會的道德價值標準的衰落,是20世紀美國“最危險”和“最有影響”的人道主義思想。庫爾茨堅定不移地保衛世俗人道主義,自稱是一個“自由民族主義的世俗人道主義者”。三十多年來,他撰寫了包括《世俗人道主義宣言》在內的許多論文,還參與起草了美國人道主義協會文件《人道主義宣言Ⅱ》的起草。在“民主旗幟下”,庫爾茨給出了世俗人道主義的十個原則,涉及政治、宗教、道德、科學、技術、理性、進化論、教育方面,幾乎無所不包。總之,世俗人道主義,其性質是民主的、無神論的,其核心價值觀是個人主義。其世界觀是改良的,向前看的,其理想是致力于發展理性的理想、自由的理想、個體和團體的機遇及世界范圍的民主理想;其作用和意義,無需相信有神論的宗教或牧師的恩惠,便能導致幸福生活,并對人類福利和社會公正做出積極貢獻。

新時期世俗人道主義是中國現實語境中產生的一種人道主義文學思潮,與西方的啟蒙一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美國的世俗人道主義、新時期的啟蒙人道主義比較:啟蒙一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的“世俗性”是相對于中世紀的神本主義而言的,“世俗”是被人文主義及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當作啟蒙的現實性依據,新時期世俗人道主義則專注于世俗倫理和人性本位的人道主義,美國的世俗人道主義是民主的、無神論名義下實施的人道主義,新時期世俗人道主義則是自我定義的、倫理和人性本位的人道主義-新時期啟蒙人道主義是政治意圖和意識形態色彩非常明顯的人道主義,意在用人道主義思想實現啟蒙之目的,世俗人道主義疏遠甚至脫離政治、意識形態、階級論等權力的控制而回到人道主義自身,以人性來表述的具有世俗倫理取向的人道主義。總之,世俗人道主義是自我定義的、倫理和人性本位的人道主義,它從人性、人道的立場出發,以善和愛為核心,以人為本,重視人的生存、生命、自由、尊嚴、權利和價值,其世俗的倫理觀念直接與人道主義的人類觀相通。

90年代以來文學的人道主義思潮之主潮是世俗人道主義,在此之前,它還是一個未被揭示、描述和定義的存在。首先世俗人道主義成為90年代以來的人道主義文學思潮之主潮,并不是說它只屬于90年代以來的文學,實際上,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啟蒙人道主義思潮之內及之外,已經蘊涵著世俗人道主義思想。不過,此時包含在啟蒙人道主義之內的“世俗”是被啟蒙所定義的,其人道主義思想表現在對受苦受難者和不幸者的同情與對美好人性的抒寫等方面。而處于啟蒙人道主義之外的作品,如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記事》,莫言的《紅高粱》,馮驥才的《三寸金蓮*,賈平凹的Ⅸ遠山野情》、《天狗》、《妊娠》等作品,已經具備了世俗人道主義的基本特征,但在80年代,它只能在啟蒙人道主義一側作低調詠嘆。其次,世俗人道主義并不排斥“啟蒙”、“批判”。事實上,“啟蒙”和“批判”在90年代以來文學中仍有著強勁和深度的表現,如楊顯惠的《夾邊溝記事》、李佩甫的《羊的門》、畢飛宇的《玉米》、閻連科的《受活》、劉震云的《故鄉天下黃花》、莫言的《豐乳肥臀》、張煒的《家族》和《九月寓言》、陸文夫的《人之窩》、李銳的《無風之樹》、尤風偉的《中國:一九五七》等。不過,此時的“啟蒙”和“批判”更多是從人性本位和世俗倫理的立場作出的,淡化了啟蒙濃厚的政治意圖和意識形態色彩。

世俗人道主義正在發展中,就目前它所取得的成果來看,主要有三種世俗人道主義的表現顯示出新時期至新世紀人道主義思想的發展。它們集中體現為不再把人分成“屬己”與“異己”的兩個對立的階級。這種二元對立的區分固然涇渭分明,敵與我、善與惡、好與壞、正義與非正義一目了然,方便了判斷,卻也使人性常常走向迷失。80年代文學已經突破了這種政治的階級論對人的絕對性定義,開始對“異己階級”的一些“善者”和“從普者”的不幸遭遇和思想情感予以同情和理解,體現出人道主義同情,寬容和博愛的思想。90年代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人道主義文學思潮從啟蒙走向世俗,人道主義思想逐漸穿透并超越戰爭、階級、民族、國家等權力制造的堅硬屏障,在對戰爭、階級、民族、國家、善惡進行人道主義的反思、剖析和重新解讀的基礎上,拓展了人道主義的發展空間。

首先,80年代以前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地主、富農和封建貴族形象,除少數叛逆者和開明人士外,絕大多數是作為反面形象出現的。戰爭年代的地主、富農和封建貴族屬于剝削階級,不是土豪劣紳惡霸,就是漢奸與還鄉團的骨干分子。這種政治的階級論及正統歷史觀為文學描寫地主、富農和封建貴族規定了不可逾越的原則。1979年1月11日,中共中央作出了《關于地主、富農分子摘帽問題和地富子女成份問題的決定》,但從戰爭年代開始形成的階級論早已滲透到主流意識形態乃至民間意識形態之中,這種已經深入到民族意識深層的階級論不可能隨著這一“決定”的頒布而立即消失,人道主義思想此時進入文學,可謂應運而生。如果說80年代的《如意》、《啊,人……》、《古碉堡》等作品對地主和封建貴族中的善者的不幸遭遇和情感還止于同情和理解的話,那么,到90年代以來的《故鄉天下黃花》、《自鹿原》、《豐乳肥臀》、《人之窩》、《一個地主的死》、《第九個寡婦》等作品,則直入歷史現場和人物真相,對歷史進行重寫。《一個地主的死》中的王香火,在階級論及正統歷史觀的定義里,他是地主。在民間倫理觀念里,他是一個油頭粉面、不務正業、游手好閑的富家子弟。無論從哪方面看,他都是一個不可救藥的“反面形象”。然而,這個被身份所定義的地主之子,竟然敢于在生死之際。故意把日軍引向死亡的絕境,以自己的壯烈犧牲而成為“抗日英雄”,雖然他死后并沒有獲得這一崇高的命名。《第九個寡婦》更是顯示了民間倫理和人性善愛的魅力,寫地主兒媳婦王葡萄在革命年代救公爹的故事。土改之際,王葡萄竟然把已經定為地主和偽保長,并列入鎮壓之列的公爹孫二大私藏起來,前后達二十多年之久。在革命的階級論看來,孫二大是地主、偽保長,必須鎮壓。但在王葡萄看來,公爹是個清白本分之人,戰爭年代還幫助過八路軍,所以她要救公爹。在革命高于N、主宰一切的年代,私自暗藏掩護地主身份的公爹,就意味著與革命對抗。但王葡萄是個一遇到階級問題就犯糊涂,覺悟總是提不高的

人,她認準了個死理:“再咋階級,我總得有個爹。爹是好是賴,那爹就是爹。”王葡萄的糊涂,分明是對革命倫理的不理解與抵觸,但這并不妨礙她在民間倫理的引導下對世事的清醒領悟。她的渾然不分的意識中潛含著仁愛與包容一切的寬厚,“表現為她的愛心超越了人世間一切利害之爭,稱得上真正的仁愛”。這是典型的以民間倫理打足了底色,以人性行之于世的人道主義。

其次,作為社會惡人的土匪、罪犯是社會的獨特群體,被種種社會勢力驅趕到社會邊緣,處于下層社會的病態現象。在人們的觀念中,土匪是集搶劫、奸淫、燒殺于一身的亡命之徒,禍國殃民的強盜、惡人。新中國建國之初展開的剿匪除匪的軍事斗爭,實際上對土匪的性質作了政治性的判決。自此,土匪形象在當代文學中基本定型。《朗讀者》的作者本哈德·施林克說:“人并不因為曾做了罪惡的事而完全是一個魔鬼,或被貶為魔鬼”。土匪是一個十分復雜又十分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的來源混雜,目的不一,類型有別,他們的動機不一樣,沒有統一的組織,統一的行動;他們沒有明確的政治目標,沒有能夠代表他們說話的思想家,他們的行為缺乏精神的、思想的力量支持。英國學者貝思飛積十年之功撰寫的《民國時期的土匪》(1988年),把中國民國時期的土匪歸納為三類:第一類土匪是“社會土匪”,這類土匪不是被視為單純的罪惡之人,而常常是作為英雄、戰士、復仇者、保衛正義的斗士、解放運動的領袖來看待的;中國百姓常常將他們稱為“綠林好漢”。第二類土匪是慣匪、惡匪。第三類土匪是純粹為了生計所迫,在小范圍內進行一般性搶劫的“季節性土匪”。于是,在土匪世界里就有了“好的土匪”與“壞的土匪”之分。90年代,許多作家不約而同地在他們的小說中描寫了“好的土匪”形象,如賈平凹的《五魁》中的唐景和五魁、《白朗》中的白朗,陳忠實的《自鹿原》中的大拇指和黑娃,商建群的《最后一個匈奴》中的黑大頭,尤風偉的《石門夜話》系列小說中的二爺,蘇童的《十九間房》中的春麥,田中禾的《土匪》中的姬有申,等等。這些小說從民間倫理和人性的立場來看待土匪,理解土匪,描寫了他們為匪的無奈與悲傷、仇恨與反抗,揭示了他們為匪的合理性,進而同情他們的不幸遭難。不僅如此,這些作品還把土匪寫得很有人性,突出他們行俠仗義、良善重情、英武剛勇的品質。這種文學現象仿佛是19世紀歐洲和俄羅斯文學創造的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和宗教情感的人道主義的再現,表明中國當代文學對人的理解的進一步深化。

再次,關于戰爭與人。戰爭是國家、民族、階級、利益集團等勢力沖突的最高形式,充斥著血腥、暴力、仇恨、殘殺,是人性之惡的瘋狂表演,人類自我否定的分裂狀態。從根本上說,戰爭是自我否定的產物,戰爭的最終目的是以戰爭消滅戰爭。人道主義反對戰爭、譴責戰爭,但是,在戰爭遠未終結之前,用人道主義思想超越戰爭、民族、國家,階級、意識形態等設立的絕對性的二元對立的價值判斷,對戰爭及陷于戰爭中的人作人性的深度分析,頒發人性簽證,是人類自我反思、自我認識和人性升華的表現。在西方,從二戰后的四五十年代開始,在文學及藝術(主要是電影)創作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反思二戰及其他戰爭的人道主義思潮,特別是近期反思二戰的《辛德勒的名單》、《拯救瑞恩大兵》、《鋼琴家》、《偽幣制造者》、及反思越戰的《現代啟示錄》等震撼靈魂又轟動全球的作品,更是里波濤奔涌之勢,已經深入到從譴責戰爭、同情受害者到抒寫極端處境中的美好人性,進而從反思戰爭上升到反思生命、反思人類的水平。

描寫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剿匪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歌頌革命的英雄主義,曾成為五六十年代當代文學的主題之一。新時期至新世紀,以20世紀中國人民進行的革命戰爭,特別是抗日戰爭作為描寫對象的作品,仍然占據著文學創作的很大空間。從作品的意圖來看,這些作品可分為三類。其一,較多80年代戰爭題材小說的立場和思想觀念幾乎與五六十年代戰爭題材小說保持著邏輯的一致性,站在革命的、民族國家的、意識形態的立場來敘寫戰爭。其二,從人性和人道主義的立場出發,描寫戰爭暴力和極左的政治暴力迫害下的軍人的悲慘命運。大量寫戰俘、寫蒙難軍人的作品,在譴責戰爭的殘酷、同情戰俘的悲劇命運之時,批判極左的政治暴力及狹隘的道德觀念對人性的殘酷踐踏。其三,真正用人道主義思想超越由民族、國家、階級、意識形態主導的正統歷史觀而對戰爭、人性和人類進行深度反思,并與世界文學的人道主義思潮遙相呼應之作,80年代有《女俘》、《離離原上草》等為數不多的幾篇小說,90年代至新世紀,尤風偉的《五月鄉戰》、《生命通道》、《生存》,季宇的《縣長朱四和高田事件》,莫言的《豐乳肥臀》等作品,逐漸形成了清晰的邏輯進路。尤其是尤鳳偉1994年發表的《生命通道》及2009年4月上映的影片《南京,南京》、《拉貝日記》(中德合拍)等作品,開始逼近世界文學及藝術開拓的這種人道主義思潮的潮頭,體現出中國當代文學及藝術的人道主義思想的“人類性”和“世界性”正在形成發展趨勢。

《生命通道》曾被稱為中國版《辛德勒的名單》:日軍軍醫隊長高田主動與被日軍強逼、背負著“漢奸軍醫”罵名的中國醫生蘇原合作,秘密實施一項不為人所知的“生命通道”計劃。所謂“生命通道”,就是當中國的抗日英雄被日軍槍決,作為軍醫的高田,在為受刑者胸部標出槍擊部位時,精心設計,為子彈提供一條不致人死亡的安全通道,然后進行搶救。二人雖然國族不同、身份不同、所處地位不同,但在反對戰爭、營救生命的人道精神方面,卻是一致的。而在同—個月先后上映、均以1937年日軍的“南京大屠殺”為描述主體的《南京!南京!》和《拉貝日記》,蘊涵著超拔的人道主義思想,具有世界意義和國際水準。前者既再現了戰爭的殘酷,侵略者的殘忍,更表現了人性在毀滅之際的裂變、醒悟、抗爭與新生。后者描寫在日軍對南京平民實行大屠殺之際,德國納粹黨員、西門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經理拉貝先生良知覺醒,和十幾位外國人建立了國際安全區,并擔任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為二十多萬中國人提供了人道主義的庇護。在這里,被戰爭定義的人基于對戰爭的清醒認識,超越了戰爭設置的二元對立,在人類自我毀滅之際走上人類自我救贖之路。

隨著人道主義思想及其形態的變化,貫穿于其中的“同情”和“苦難敘事”的內涵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啟蒙人道主義中,被同情的對象是在極左思潮、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和庸常荒誕的現實處境所構成的非人性、非人道暴力傷害下的不幸者,其苦難敘事指向“啟蒙”和“批判”。而在世俗人道主義中,苦難敘事是啟蒙取向逐漸向世俗倫理取向和人性取向的演進,其人道主義思想專注于人的生存與自我確認、人的生命意義與價值,展示人戰勝苦難、超越苦難而自我獲救的精神。90年代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新世紀許春樵的《男人立正》和方方的《萬箭穿心》等小說對此種人道主義思想做出了豐富的表現。

《許三觀賣血記》是苦難敘事,敘寫一個身份卑微、名叫許三觀的絲廠送繭工以賣血抗爭苦難而悲慘地“活著”的故事。每當他及全家遭遇厄運和苦難的襲擊而難以挺過去時,賣血就成為他唯一的拯救之策,用賣血來救難救災。血賣得越來越快,越來越稀、越來越少,尤其是最后的九次賣血,是在兩三個月內發生的;賣血的間隔越來越短,最后短到只有三四天。這種拼命式的賣血雖然是無奈之舉,但它充分地表現出人在抗爭苦難時所具有的堅韌強大的力量、“善”的人性精神。《許三觀賣血記》起于苦難敘事,用“賣血”來丈量苦難的長度、強度,以此考量許三觀承受苦難、抗爭苦難的力度,終于倫理人道主義。此中,善成為主體,成為中心力量。

《萬箭穿心》是贖罪被怨恨和復仇所斷送的故事。丈夫馬學武偷情,妻子李寶莉報警告發,致使丈夫帶著怨恨跳江自盡。丈夫的死并沒有帶走怨恨,怨恨種植在了公婆和兒子心中,他們聯合起來,在漫長的歲月中向李寶莉復仇。丈夫死后,本性驕橫潑辣、一貫我行我素的李寶莉一改霸道作風,誠心誠意贖罪。她默默地承受著極度苦難,用超常的生命付出掙錢贍養公婆、撫養兒子。然而,她用13年的生命付出,不僅沒有換取公婆和兒子的同情和理解,反而被兒子掃地出門。她不由地感嘆命運弄人:“似乎自住進新房那天起,每一天的日子都是萬箭穿心。萬箭都由心頭穿過,十幾年的時間,心理早已滿是窟窿。”她心疼,但她沒有任何抱怨,她放棄了用法律為自己討回公道的權利,又帶著求生的“扁擔”和人道的寬容遠離冤冤相報的復仇,第一次有尊嚴地為自己活著。這可以用《老人與海》中的一句名言來形容:“人可不是造出來要給打垮的。可以消滅一個人,就是打不垮他。”萬箭穿心的李寶莉因此而堅強,受傷的心靈因善和愛的反復澆灌而放射出人性的光輝。

生命倫理人道主義是一種關于生命意義和價值的人道主義。在《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等小說中有一種既具民族性又有人類性、世界性的人道主義思想,這是人道主義的一種新走向。例如《活著》,寫因家道敗落而落入社會底層的農民福貴如何“活著”的故事。在近四十年里,福貴經受了人間的大悲大難,親歷了一家四代所有親人的死亡,是一個倒霉透頂的人。苦難和死亡一次又一次地把他逼上絕境,然而,柔弱的福貴竟然一次又一次地在死亡的邊緣止步,隱忍抵抗,于苦難悲傷的極限處善待生命,默默地承受生命之重而無怨無悔地活著。不僅活著,而且越活越超然、越通達,最終是“活著”戰勝“死亡”,“知命”戰勝“宿命”、“正命”戰勝“非命”。我的理解是:福貴面對苦難、厄運和死亡而堅韌地活著,是中國普通百姓,尤其是處于生活底層的貧苦農民普遍遵循的人生觀和生存智慧,用人道主義接通了生命存在的意義。正是在這里,“中國的經驗”與“世界的經驗”相通了,從而揭示出《活著》所包含的人類性、世界性的因素。余華曾坦言寫作《活著》的意圖:“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里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對善和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耳光看待世界。”《活著》是高尚之作,“寫人對苦難的承受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福貴是我這輩子見過的最有理由說他是‘活著的一個人”,“他的聲音應該比所有人群‘活著的聲音都要強大得多”,他是這個世界上對生命最尊重的人。

僅憑余華的《活著》就斷言從中出現了人道主義的新思想、新走向是輕率的,這需要更多的作品來證明。但要從20世紀的文藝作品中去尋找,發現這類作品不僅相當多,且已經形成了一股創作潮流。這類作品最遲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繼而漸成趨勢,到八九十年代至新世紀,終于形成了一種強勁的世界性的人道主義思潮。如反映二戰的小說《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鋼琴家》、《奧斯維辛的愛情》、200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伊姆萊的代表作《命運無常》(又譯為《無形的命運》),還有200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南非作家庫切的長篇小說《恥》等;轟動全球并獲得奧斯卡獎的電影《美麗人生》、《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家》(根據同名小說改編)、《拯救瑞恩大兵》等。這些作品所體現出的人道主義思想是關愛生命、尊重生命、體悟存在的終極意義。這是20世紀文學藝術在描寫苦難,指認存在的荒誕中拓展的一個世界性的命題,體現出人道主義的新思想、新走向。換言之,人在無可反抗,反抗也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極端殘酷的處境中,關愛生命、保全生命,或者說,在不參與直接反抗的狀態中隱忍地抵抗而“活著”,恰恰是最人性最人道的表現。這種人道主義,我稱之為“生命倫理人道主義”。

從人道主義的立場來看,關愛生命、尊重生命,把生命當作存在的第一原則,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這是新時期文學的人道主義思想最有價值的創獲,期待它能夠發展成為一種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人類性的人道主義思潮。

責任編輯:董之林

猜你喜歡
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雜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康巴》:時代大裂變中的人性思考
阿來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14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見地圖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我不”方顯人性溫度
新產經(2018年3期)2018-12-27 11:14:16
婚姻的盡頭,藏著人性的底色
海峽姐妹(2018年4期)2018-05-19 02:12:54
對人性的重新審視與反思:論荒誕川劇《潘金蓮》
功能與人性
工業設計(2016年10期)2016-04-16 02:44:06
法律的人性基礎
人間(2015年17期)2015-12-30 03:41:08
大學生人性養成教育淺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久久精品丝袜|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igao国产精品| 亚洲综合二区|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国产第一区二区香蕉|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国产91丝袜| 欧美午夜网|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精品国产毛片| 97在线免费|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自拍偷拍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91在线中文|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成人小视频网|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九九香蕉视频| 福利在线不卡|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欧美综合激情|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欧美狠狠干|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午夜视频日本|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亚洲综合专区| 在线观看无码a∨| 91九色国产porny|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99热精品久久| 欧美日韩导航| 国产流白浆视频| 国产屁屁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91精品专区|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成人国产三级在线播放| 91免费精品国偷自产在线在线|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久久综合五月| 国产色伊人|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www.亚洲一区| 超碰色了色|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av在线无码浏览|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免费网站|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 青青网在线国产|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伊人成人在线| 国产精品大尺度尺度视频| 久久五月视频|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