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林
〔關鍵詞〕 物理教學;概念;規律;
原理;物理模型;過程情
境;思維方法;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
12(B)—0063—01
一、注重概念、規律、原理
概念、規律、原理是組成物理學科的知識基礎。沒有明確的概念,沒有規律和原理的掌握,一切都是無源之水。物理學習困難者十有八九都是概念模糊不清、規律原理不知者。對此,教師應讓學生深刻理解同一概念和規律的四種書面表述形式:文字表述、公式表述、圖象(或圖表)表述、模型表述。同時,教師還要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邏輯結構,使其弄清概念、規律、原理間的相互聯系,以便發揮知識的整合功能,這也便于他們分清主次、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加強記憶。
二、注重構建物理模型
建立物理模型就是把具體的物理過程理想化,抓主要因素,放次要因素。如物體模型有質點、輕彈簧、輕桿、輕繩等;運動模型有勻變速直線運動、曲線運動、勻速圓周運動、彈性碰撞、完全非彈性碰撞、簡諧振動等。物理就是以“物”論理,言“理”有物,離開了物理模型也就談不上物理情境和過程的創建了。
三、注重過程情境的展現
在解決物理問題時,教師應要求學生在腦海中構建起清晰的物理情境,用草圖把此過程展現出來,并從中找到適宜的物理模型。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必須讓學生注意情境中的階段性、聯系性和規律性,挖掘出字里行間隱含的物理條件,把題目的文字敘述翻譯成物理條件,并用代數式或圖象表達出來,養成不審清題目、未弄清情境就不動筆的習慣,還要養成做題后反思總結的習慣。
四、注重思維方法的滲透
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對物理的思想和方法的要求并沒有像學習物理知識那樣明確。這是因為教材內容完全是按知識的體系來表述的,而思想和方法則是以分散的形式隱蔽在知識表達中的。教師常常忽視學生對方法的學習,從而影響他們對物理知識的學習、掌握和應用。
我認為,科學方法可以分為四類:(1)普遍的哲學方法,即辯證唯物主義方法,它在物理學習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2)普遍的邏輯方法,包括比較、概括、抽象、分析、綜合、演繹、歸納等,這些方法是物理學中使用最頻繁的思維方法,離開了它們,物理學的發展和學習將寸步難行;(3)解決個別類型問題的方法,它在物理學中種類繁多,紛紜復雜,千變萬化,如整體隔離法、等效替代法、疊加(場、波)的思想、對稱處理、極端分析、近似處理、無限分割等,這些方法在解決具體問題時都是必備的;(4)具體的科學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實驗法、理想化法、類比法、假說法和數學法六種。
方法是聯系知識與能力的橋梁。因此,教師在總結知識的同時,也要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學的研究方法。
五、注重實驗教學
課本演示實驗、小實驗、學生實驗都是將學生的形象思維發展為抽象思維的起點,也是把實驗問題簡化成物理模型的途徑,還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必要手段,更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態度的源泉。
當前在實驗教學中存在著一種以講代做的現象,這是一種嚴重脫離物理學科特點的做法。為此,我們物理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1.演示實驗必須做。因為它能盡快突破教學難點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小實驗鼓勵學生自己做。這就要求學校必須開放實驗室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3.學生實驗一定要讓學生親自做。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改進實驗,設計出新的方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珍惜和愛護學生思維上的每一點火花,并進行及時的啟發和引導。
4.根據本校、本地的實際,開展一些學生力所能及的“課題研究”活動。課題不在大,貴在實踐,讓學生在分析、論證、評估、交流、合作中積累知識和經驗。
物理教師擔負著傳遞自然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科學精神的責任,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進取、不斷更新,使自己的“桶水”常滿,才能不間斷地取出“碗水”,也才能使“難教難學”的物理課上起來得心應手。“物理教學應注重什么”永遠都是值得我們不斷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