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燕 李海富
大學生體育鍛煉能力直接反映著高校體育教學的質量,高校體育教學中,要突破傳統的運動技術教學,而應以培養學生體育鍛煉能力為重點,以適應現代素質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提高每個大學生的身體素
質,如何發展大學生體育鍛煉能力,是高校教學改革應當重視的問題,也是終身體育發展的大勢所趨。
一、 何為體育鍛煉能力,體育鍛煉能力的定義
體育鍛煉能力就是人們運用知識,通過實踐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和改造世界的本能。就體育而言,體育知識、技術、技能和潛力的綜合深化,是從事體育活動所表現出來的活動力或本能技能,而自我鍛煉能力就是熟練地運用已掌握的運動技能,充分發揮自身的活動能力。特別是對于剛入校的大學生而言,由于升學的壓力很少從事體育鍛煉,所以在大學體育教學中就應有意識地激發他們對體育的興趣,使他們自覺地、積極地參加體育鍛煉。
大學校園內的大學生是具有現代思想并充滿青春活力的知識群體,他們對體育鍛煉的認識不僅體現著當代大學生對體育行為的一般參與方面。更重要是他們在思想中,把體育鍛煉同大學生接受現代文化范圍程度融為一體進行思考。大學時期是培養學生走向社會,獨立生活工作的準備期,所以在體育教學中要加強對大學生的鍛煉能力的培養,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二、 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
所謂終身體育,是指從人出生到死亡之前都要參加體育運動,即將參加體育運動貫穿于生命的全過程。這是當代體育的發展方向。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和我國的基本國情,高校體育必須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著眼于提高全民族的身體素質,努力開發大學生的體力和智力,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以適應未來的挑戰。高校體育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大學體育教育,使學生走入社會后能繼續堅持體育鍛煉,使人健康生活、工作并能長壽。學校體育教學成功與否的主要標志是,不僅看學生在校期間身體素質提高多少,而且要看學生接受體育教育后是否具備了體育意識和健身意識,是否養成自我獨立鍛煉的習慣。因此,高校體育要把握體育的本質,通過體育教育,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使學生終身健康。我們擔負著培養合格人才的歷史使命,為此,切實抓好“終身體育”教育,在高校體育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
三、 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
針對大學生現實體育鍛煉的實際情況,應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教育培養。
(一)加強體育理論教育
當代大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體育基礎知識,加強體育理論教學,使學生掌握體育技術、戰術和體育鍛煉的科學方法,讓學生不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將有助于他們形成科學的體育觀念。
(二)培養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興趣
對高校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首先要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要把激發與培養上體育課和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興趣作為體育教學的重要環節,在強調提高學生興趣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把以學生為主體的體育教學思想落到實處。體育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和社會環境等特點,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并以各種方式調動、鼓勵、保護、培養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使學生在體育教學和體育鍛煉中得到充分的情感體驗,體會到體育活動的無窮樂趣,從而逐步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
四、高度重視學生體育鍛煉能力的培養
我國高校體育由于受傳統體育教育思想的影響,只重視基本教育和基本技術、能力的培養,而忽視對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無論從教學指導思想、終身體育意識,還是教學體系、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等方面對培養學生體育能力都沒有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實際工作中又缺乏培養的方法和具體措施,致使學生體育能力長期得不到提高。為此,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體育能力的培養:
(一)讓學生了解必要的運動衛生保健知識,使學生學會自我衛生保健。提高學生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能力,是提高其體育能力的首要條件。
(二)增強腦力活動能力。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積極調動、挖掘學生觀察、思維、想象和創造的能力,開發體育潛能,是提高學生體育能力的主要條件。
(三)培養學生自我鍛煉的能力。充分利用課外體育活動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提高他們自我鍛煉的能力,是發展學生體育能力的重要條件。
(四)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態。愉悅的情感,有助于學生主動自覺地參與體育運動。這是培養體育能力的重要心理條件。
五、體育鍛煉能力培養的途徑
(一)身體鍛煉能力的培養
大學生身體鍛煉能力,是指學應用所學的科學鍛煉理論和方法,結合環境和自身條件加以創新,培養成獨立地進行體育鍛煉的能力。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抓:
自學:培養學生明確鍛煉的意義,學習有關體育知識和方法,結合環境和自身條件,制定鍛煉計劃和方法,堅持經常持久地鍛煉,并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自煉:即能把所學到的體育知識、技術和方法,綜合運用到體育鍛煉實踐中去,使自煉活動成為日常生活、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自調:即學生在身體鍛煉活動中,能根據自身的條件,健康水平,掌握和合理安排運動負荷、運動強度及運動時間,并能進行自我調節。
自控:能執行鍛煉計劃的自我控制能力,即在身體鍛煉效果自我評價基礎上不斷修正并實施鍛煉計劃的能力。
(二)運動能力的培養
運動能力,是指人在社會生活中,在掌握一定的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的前提下,所獲得從事各種運動的本來。運動能力是反映體育運動總體特征的一種能力,是鍛煉身體和參與勞動,軍事活動及各種文化活動的基礎,培養大學生的運動能力,應貫穿體育課的始末,教學中應考慮:
不斷改進體育課的教學方法,切忌“滿堂灌”,多給學生練習的時間,同沒公式也要避免運動教學走過場或只重學習技術,而不顧實際鍛煉情況等,要創造良好的運動環境提供足夠的運動設施,使每個學生有條件、有興趣、有機會參與運動,以施展他們的運動能力。
學生要主動、積極地參與體育運動,這對提高運動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做練習時,教師要及時的指導,多給與鼓勵,避免學生站在操場上,多對學生正確的指導,使他們對體育課有更深的理解,學生就會自覺地進行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教學程序:對學生實行教學整體規劃,根據學生的階段思維特點,指出不同階段目標要求。首先,學生進行自我定向,即課前每個學生都有一個目標,并根據這個目標,在課上積極進行身體鍛煉。其次,在教室的指導下,學會自我測定、自我控制,便于自我批評、自我調整。
教學方法:主要對本年級學生進行啟發,引導教學。注重學練方法的自我參與和發現,引導他們自我定向、自我鍛煉的呢個鍛煉方法。學生在體育課上的平均心率由115/分增加到124/分,練習密度由26%提高到31%,學生的各項指標都得到相應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學校體育理論與研究[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5.
[2]清華新生體能測試的結果說明了什么[M].中國學校體育,1995.
[3]基礎教育與創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時代呼喚創新型課堂[J].教育發展研究,2000.
(作者單位:聶燕,河南醫藥高級技工學校。李海富,河南省化學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