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名園
摘要:本文主要從組成音樂的幾個主要元素等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音樂進行“解說”,使學生能在短時間內,對音樂有較全面的了解,起到了很好的“打基礎”的作用。
關鍵詞:音樂欣賞;藝術;音樂
中圖分類號:J6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32-0133-01
新學年的開始,新生們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音樂教室,準備上他們既喜歡、又好奇的音樂欣賞課,我看得出他們的喜悅,也看得出他們的渴望。但授課時要讓學生在短時間了解音樂完全可以從兩大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藝術概念及音樂起源;另一方面是組成音樂的幾個主要元素!
一、藝術概念及音樂起源
(一)什么是藝術,簡單來說,藝術就是對比,沒有對比就沒有藝術。對比主要包括:長短的對比、高低的對比、強弱的對比、明暗的對比、快慢的對比等等。比如我們朗讀課文時,如果我們對語句進行音的長短、高低、強弱、快慢等的對比處理,就可以認為是朗誦藝術。歌曲或音樂,如果沒有這些對比,也無法想象是歌曲或音樂。
(二)簡單介紹音樂藝術和音樂起源:音樂藝術,通俗來講,就是通過各種不同的音響進行對比的聽覺藝術。音樂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勞動的過程中產生發展起來的。有愛情就有情歌,上山砍柴就有山歌,下河打漁就有漁歌,放排、行船就有號子和船歌等等。但音樂是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地區的差異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就會有不同形式和不同風格。如同我們少數民族的服飾一樣,多姿多彩。
二、音樂的幾個主要元素
(一)節奏:就是長短相同或不同的音的有機組合,如同音樂的“骨架子”,非常重要。如果沒有節奏,難以想象會出現音樂。節奏雖然沒有曲調(旋律),但不同的節奏就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和刻畫不同的形象。如京劇中配合武生身段表演的鑼鼓點(節奏),就能表達不同的情感和氣氛。一般來講,節奏的快慢如同我們人的心跳,心靜、閑散時心跳緩和(節奏緩),心情激動、情緒高漲時,則心跳加快(節奏快)。
(二)旋律:就是曲調。旋律在音樂中如同音樂的“靈魂”,如果只有節奏而沒有旋律,情感的準確表達就會受到影響。如《松花江上》中“爹娘啊,爹娘啊……”,如果只用節奏而沒有旋律則很難感受到那種悲痛感,哭腔感等。沒有旋律,很難體現出音樂的美,也很難體現音樂的民族特點和風格。
(三)節拍:就是每小節內各單位拍的強弱變化的規律。如四二拍子,每小節有二拍,一拍強,一拍弱,如同我們兩腳行走的感覺,因此用來表現人們行進是最恰當不過了。如果每小節三拍,一拍強,兩拍弱,表現人們在舞廳跳舞時的動感,特別是旋轉感,則又是最恰當不過了。每小節四拍,一個強拍,一個次強拍,兩個弱拍,由于起伏感較好,因此善于表現那種優美起伏,細膩、婉轉的情感等。
(四)調性:簡單來講,主要是指音樂由什么音開始到最后由什么音結束,以及給人們的感覺。總的來講大部分音樂作品都是以“do”即“1”開頭,最后以“do”結束,或以“La”即“6”開頭最后以“La”結束(當然還有其它民族調式)。前者稱為“大調,”后者稱為“小調”。大調作品,給人一種寬廣、明朗、大氣的感覺,最后結束到“do”音上,給人一種穩定的結束感。而小調的作品,則給人以柔和、暗淡和小氣的感覺,最后結束到“La”音上,給人以穩定和結束感等。
(五)和聲織體:就是給主旋律“包裝”、“打扮”的那些部分。音樂如同人一樣,需要打扮。如果主旋律很美,但我們只用單手在鋼琴上彈奏,感覺就要差許多,如果運用創作手法,對音樂進行“包裝”,“打扮”(即運用和聲織體),那么演奏出來的效果,則感覺好多了,似乎比原來豐富了,把主旋律想要表達的情感,氣勢等都更加“襯托”出來了,從而更加豐富和完善了音樂的表現力。
(六)力度:音樂中的力度變化,對刻畫音樂形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碼頭工人歌》如果沒有力度感,則很難刻畫出碼頭工人負重、受壓迫的形象。
(七)速度:就是音樂進行的快慢。速度就像是一位“魔術師”,速度的不同,音樂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形象炯然不同。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按正常速度,則表現出莊嚴、雄壯感。如果將速度加快一倍,則顯得草率、輕浮。如果速度放慢一倍,則顯得沒有催人上進的緊迫感。情緒變化之大,的確讓人感覺到速度的“魔力”。任何一首音樂作品,通過速度的變化,都會給人留下不同的感受。
(八)音樂形象:就是作曲家通過音樂形式表現出來的一個藝術形象,這個形象,可能是人物,也可能是某個場面,某些情緒等。當我們欣賞音樂時,我們所得到的音樂形象和作曲家想表現的音樂形象,會因為各人的藝術修養、文化背景、生活閱歷各不相同,而不盡相同,有時則可能完全不同。音樂本身具有非具像性,不能像讀文學作品一樣,一句一句是什么意思地去考慮,因此出現這些現象,也是音樂欣賞中常見的事。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