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晉
摘要:西方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的基礎性學科,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這門學科越來越引起各大高等院校教學與科研人員的重視,并被國家教育部列為財經專業十門核心課程之一。由于該課程是沿自西方社會的經濟學理論,習慣用數學公式與計量經濟模型來表述理論,而且中國的實際在種種方面和西方實際有著很多不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定難度,作為教育工作者,本文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就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問題談談幾點認識。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教學實踐;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 (2009) 32-0166-02
西方經濟學課程是經濟學學科的專業基礎課程,也是國家教育部規定的財經類專業十門核心課程之一。全國各大院校均在經濟類專業上開設了此門課程,本文結合自己在此課程的教學實踐,談談對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過程中的幾點認識。
一、教學內容的創新
根據財經類本科專業教學需要,結合目前西方經濟學作為財經類研究生入學考試專業考試科目之一的實際,調整教學內容結構。
在微觀部分中,微觀經濟學重點把單個經濟主體行為作為考察對象,說明現代西方經濟社會市場機制的運行與作用,以及改善這種運行的途徑。教學內容結構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內容:微觀經濟學基礎知識;微觀經濟主體行為理論——消費者與生產者行為理論;市場失靈和微觀經濟政策干預。在第一部分,介紹微觀經濟學的若干基本概念,其中價格分析是微觀經濟學分析的核心,任何商品的價格都是商品的需求和供給這兩方面因素共同決定的,介紹供求分析方法這個微觀經濟學中最為基礎的分析模型,為全書的分析打下基礎。在第二部分中,我們介紹實現均衡條件下的微觀經濟是如何運行。在這一部分中,我們分別介紹代表市場需求方面的消費者行為理論和代表市場供給方面的生產者行為理論,綜合了市場需求與供給后的完全競爭市場運行理論,以及使得所有市場同時達到均衡的經濟一般均衡理論。在第三部分中,我們在前面討論的整個經濟達到一般均衡,實現帕累托最優的理想化假定之上,從現實資本主義經濟實際出發,討論“市場失靈”和微觀經濟政策干預。首先介紹非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完全壟斷市場、寡頭壟斷市場與壟斷競爭市場以及外部性、公共物品、博弈、信息與理性,然后介紹現實世界中市場與政府的相互關系:公共部門經濟學。第三部分是以現實世界中的主體行為特征為主線而貫穿的邏輯嚴密的整體,例如寡頭壟斷的策略性行為我們用博弈論來分析,外部性問題用科斯定理來分析,公共物品我們使用集體選擇規則處理,壟斷競爭的非同質產品以及完全壟斷中的差別定價我們用信息理論分析,囚徒困境和公共選擇理論中的阿羅不可能定理凸現了集體理性的問題。
在宏觀部分的內容上,宏觀部分相對于微觀部分而言,研究的是社會總體的經濟行為及其后果。教學內容結構主要包括:宏觀經濟學基礎部分,包括緒論與國民收入核算理論;幾個基本模型及經濟政策,包括IS—LM模型,AD—AS模型,經濟增長模型與經濟周期理論,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與擠出、產出構成與政策配合;實踐中的政策配合機制;第六部分,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理論,包括最重要的三個經濟增長模型、經濟增長因素分析和經濟周期理論簡介。最后介紹西方宏觀經濟學的發展動態,包括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和新增長理論,介紹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學術觀點和政策主張。
二、教學方法的創新
1.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而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
多年來,教師和學生都已經深深地體會到了灌輸式教學方法的弊端,為了改變狀況,要求對教學方法進行有益的探索。采用多媒體教學后,由于節省了一定的時間,可以充分利用這部分時間讓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參與發言、討論,這樣既可以督促學生認真聽課(因為不聽課就無法發言、討論),又可以派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這種改革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首先,活躍了課堂氣氛。由于學生的主動參與,課堂上再也不是老師一個人滿堂灌了,老師和學生之間平等交流,相互探討,氣氛融洽,從而使課堂上活躍不再沉悶。其次,提高了老師的教學水平。這種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方式要求老師在備課過程中注意提出種種問題供學生討論,這將迫使老師不斷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這將起到以教學帶動科研的作用,也能引導老師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提高了老師的業務水平,自然也提高了教學質量。
2.強化經濟學教學中數理模型分析應用
在教學中應減少不必要的純理論討論和理論史敘述, 相應增大應用性較強的計量模型分析的比重。促進這一轉變實現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把數學方法應用到教學中。運用數學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簡化理論推導, 并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重點要解決的問題上去。雖然, 在基礎課程中主要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 不可能用到高深的數學知識, 但考慮到學生在一年級第一學期已學過高等數學微積分部分, 而西方經濟學課程通常在第二學期或第三學期開設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廣泛使用微積分學方法, 不僅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能的。比如均衡分析是西方經濟學最基本的分析方法。所謂均衡,諾貝爾經濟學獎金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在其經典名著《經濟分析基礎》中指出:“均衡條件問題等價于某個量的極大化問題”而“極大化行為研究對廣泛的、現在的和過去的經濟思想領域提供了一種統一的研究方法。”引文中的極大化問題可理解為最優化,即尋找極大值(利潤、產量、收入等)或極小值(成本、要素投入等)的條件即均衡條件的問題。這正是微分學能夠大顯身手的地方。按上面的思路,市場均衡可理解為生產者剩余和消費者剩余之和為最大。消費者均衡可理解為消費者用有限的收入選購商品,所取得的效用最大。企業均衡可理解為成本約束條件下實現利潤最大。事實上,由于經濟變量間的相互依賴性質,均衡是整個經濟系統的同時均衡或一般均衡。當我們以參數形式把假定不變的條件引入上述局部均衡系統時,這些參數的變化就會引起函數關系的變化,即是說,當有關經濟條件或經濟參數發生變化時, 經濟行為主體會調整自己的最優化行為,從而導致均衡的變化,也就是比較靜態分析方法。如果引進時間變化序列,研究不同時點上的變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狀態的形成,則構成動態分析方法。經濟學研究的方法就是從靜態走向動態,從均衡走向演化,從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數理模型的發展和經驗數據的分析,成為經濟學從傳統政治經濟學走向數理科學的主要標志。
三、教學實施的創新
1.應用多媒體教學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可以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通過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針對西方經濟學教學中需要作圖以及公式來說明的問題,在課堂上進行可視化的動態表達,給經濟學教學帶來全新的面貌。在多媒體教室進行形象教學,將抽象的理論形象化,提高了講課效果和教學效率,實現資源共享。
2.采用案例教學
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運用所學的經濟學原理來分析和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采取了案例教學方式。案例要求與經濟學原理密切相關,例如“中國電信行業引入競爭機制改革”的案例,要求學生聯系市場結構理論比較競爭與壟斷對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在課堂上進行討論,課后寫出案例分析報告,從而更容易在教學中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教風和學風。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張培剛.微觀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7.
[3]厲以寧.宏觀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7.
[4]薩繆爾森.經濟分析基礎[M].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
(責任編輯/彭巍)